2007-01-22

社会学方法论课 第一讲 社会学方法论的发展

社会学方法论课
第一讲  社会学方法论的发展
一、社会研究 
包括学科研究和非学科、非专业的实践研究。后现代主义强调非专业的实践研究。学科研究广义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研究,如社会学研究、民俗学研究。
1.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社会是由人和物构成的社会世界,有意识、精神。
2.研究的主体与客体:研究者的多重身份。客体-社会本体论
3.研究目的:专业与非专业研究的目的不同。基础理论研究、发展研究、应用研究的目的也不同。
 二、方法论 
早期从自然科学中移入,关于对自然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如何研究的理论、逻辑、假定、预设、原则。如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
1.世界观与方法论:方法论与认识论的交叉
2.方法论和理论: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而理论是对实际现象的观点和系统认识。方法论不涉及具体现象,学科理论称为现象理论,而方法论是工具理论
3.方法论与具体方法:方法论是在思维层次上对人的实践活动的考察、接近哲学层次。具体方法是在操作层次上具体技术的运用,靠近经验层次。
4.方法论的一元性与多元性
20世纪60、70年代以前方法论是统一的、一元的方法论,以自然科学为楷模。60年代以后人们认为对不同现象或同一现象有不同的方法论,形成多元方法论。
5.方法论的主要问题:
(1)研究逻辑
(2)对人及行为的假设:人的定义、人的本质。人的行为受何因素的影响。
(3)对社会整体及社会现象的认识途径:有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认识。多种具体方法的竞争。
(4)真理性和客观性:方法论和知识论交叉
(5)规律性:社会现象有无规律性。
(6)价值(个人主观意识)在研究中作用。
三、社会学方法论的发展
19世纪初受自然科学影响。孔德《实证哲学》观点:①社会科学要研究现实问题 ②研究应是有用的,能解答实际问题。③应是可靠的。④应是确切的。⑤肯定的、能够证实的。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有机体,社会各部分有特定功能。
19世纪后期人文学科研究、文化研究中提出质疑:①自然与社会有本质区别。②社会由个体组成,主张社会唯名论。③对人不能采用实验法。李凯尔特、文德尔班的“文化科学”。狄尔泰提出Hermeneutics(释义学.解释学.诠释学)对文献古典文本的解释方法可用于社会现象研究。自然科学的客观解释是因果解释,释义性解释是对人的意义的主观理解。
20世纪初社会学方法论代表人物:韦伯、迪尔凯姆。
迪尔凯姆:①首先应界定社会事实  ②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是时代形成的。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集体的行为、思想观念、时代精神。 ③主张客观的因果解释和功能解释。他为西方社会学实证学派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韦伯借鉴和综合了“文化科学”和“实证科学”的观点,提出了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①承认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本质不同,社会科学的解释不仅包括客观解释,也包括主观阐释(intepretive)。②借鉴狄尔泰的观点,必须理解动机、目的、意义。③应排除主观偏见.采取价值中立,客观的科学研究。投入理解的方法把客观与主观结合起来。④理想类型法:依据现象的共性建立理想类型(典型),表象差异可用不同的理想类型来反映。⑤区分历史的因果解释和逻辑的因果解释。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观点:(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阶级斗争、人际互动)的结果。(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经济基础、生产力、社会结构)。
主要阅读材料:
袁方主编,1997,《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第2章、第1章北京大学出版社。
杜尔克姆著,胡伟译,1988,《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华夏出版社。
韦伯著,朱红文等译,1992,《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woodphone
2007-01-22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