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30

“魔兽世界”瘟疫为科学家研究流行病提供灵感

新闻来源:路透社
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一条名叫噬魂者哈卡(Hakkar the Soulflayer)的毒蛇可能给流行病专家带来灵感,帮助其预测流感带来的影响。
2005年9月时,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爆发瘟疫,并波及游戏中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游戏中随後出现的情况可能对现实世界中的当政者研究猪流感疫情有借鉴意义。

游戏中有大约400万名玩家感染瘟疫。"疫情"收尾後,虚拟城市中已是尸横遍野,"幸存者"纷纷从城市逃往乡村。

《柳叶刀:传染病》杂志2007年刊登的文章称,网络游戏中因无心的错误而造成的瘟疫对真实世界的流行病疫情"有科学借鉴意义"。文章作者为波士顿塔夫茨大学教授尼娜?费弗曼(Nina Fefferman)和埃里克?勒夫格伦(Eric Lofgren)。

从游戏开发商暴雪娱乐公司(Blizzard Entertainment)的角度来看,这场瘟疫破坏力之大完全出乎公司的设计和意料。根据设计者的本意,只有较高级别的玩家才可能感染瘟疫,而这种玩家一般都实力强大,能够痊愈。

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的拉恩?巴利瑟在《流行病学》杂志撰文称:"与以往由游戏管理方策划出来的'虚拟瘟疫'不同",这次瘟疫的发展失控。"

"心灵运输"

在游戏中,有些感染了疾病的玩家试图通过"心灵运输"的方式突破隔离区进入城市,因而传染了城市中大批抵抗力较弱的人口。玩家拥有的魔兽也在传播瘟疫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两份研究指出,虽然"心灵运输"和魔兽存在于虚拟世界,但游戏中事态的发展趋势也与真实世界有类似之处。

例如在真实世界中,瘟疫也可能通过全球的交通系统传播,病毒在不同物种之间传播也是有可能的。

巴利瑟称游戏中的心灵运输与"非典时期的航空运输方式所起的作用相似",而游戏中受感染的魔兽则与感染禽流感但无明显症状的鸭子类似

人类的反应

玩家面对瘟疫时心理反应也耐人寻味。有些无私的玩家不顾感染的危险,运用自己的"疗伤"功力救助感染者。

《柳叶刀》杂志称:"他们的行为可能会扩大疫情传染面,改变疫情发展趋势——使得受染者活命时间延长,有能力继续传染疾病,这些救人者自己也会感染,他们跑到其他地区後,会有很高的几率传染给其他人。"

另外一些人似乎有意感染自己,并来到人口稠密的地区——一些安全分析家借此能够研究恐怖分子在疫病爆发时的行为模式。

暴雪公司试图将感染区域隔离,但有些感染者却设法逃了出来,也与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吻合。

"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出现後,全球各地都免不了受到波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6年的一份报告中说,"国家可能用关闭边境和限制出行的方式暂时抵挡病毒来袭,但无法阻止它。"

瘟疫的爆发也令魔兽玩家论坛上充斥着困惑情绪和错误信息。

真实世界里同样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在一项有关大型流行病可能带来的影响的研究中,世界经济论坛警告,"不准确或不完整的信息若快速蔓延,危及事件带来的影响可能会被放大。"

引爆流行有效吗?

转自:http://www.yeeyan.com/articles/view/77965/36500

     千万不要和邓肯?瓦特提"嘘-小狗"。"上帝啊",他几乎要呻吟起来,"不要再说了"。嘘-小狗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最畅销的书里面的第一个例证。这本书描述了流行趋势是怎么起作用的。正如格拉德威尔所说,这种拉绒皮鞋在1994年年底几乎退出市场了,却被纽约的一些赶时髦的人把它从边缘挽救了。别的时尚人士也追随这种款式。后来,很酷的年轻人开始模仿,那些不那么酷的年轻人也开始模仿。一举成功!两年内,嘘-小狗的销售量增长了令人炫目的5000%,却没有花一分钱做广告。这件事的原因,如同格拉德威尔所指出的,是几个有超级影响力的人(20个?50个?最多100个?)开始穿着这种鞋起了模范作用。

     这些潮流制造者,格拉德威尔总结,是任何流行趋势的星星之火。"我们真正要说的",他写道,"在任何特定的过程或者系统里,总有某些人的影响力比其他人大。"在当代市场环境,这种想法——一小部分互相联系的人能够发起流行——有着巨大的诱惑力。这是病毒营销和口碑营销的逻辑前提:如果能够到达那几个最有能量的人,就能够到达他们后面的每一个人,而且基本上是免费的。不严格的说,这就是影响力理论。这种理论作为营销标准已经50年了,最近它又通过千万个市场研究和一堆畅销书进入了主流视野。除《引爆点》外,还有营销专家爱得?克勒和乔恩?巴里的《影响者》以及 Burson-Marsteller这样的公关公司。后者的主张是"e见领袖"能够"创造或者摧毁一个品牌"。根据MarketingVOX,一个在线市场新闻日报的数据,每年有超过一亿美元花费在以"影响者"为目标的口碑营销上。这笔花费的年增长率是36%,比任何其他的营销和广告都要大。

     然而,瓦特却认为所有的费用和功夫都是浪费。他认为,影响者没有那么大的效果。实际上,他们在流行里根本没有特殊作用。

     在过去的几年里,瓦特作为网络理论科学家——最近从哥伦比亚大学休假,进入雅虎工作——正在进行一系列富有争议的试验以挑战整个影响力命题。他分析了email模式,发现高相关度人群并不是关键的社会中继体。他编写了关于谣言传播的计算机模型,发现普通人发起的效果和有很多社会关系的人是差不多的。去年,瓦特论证了某个流行乐队的突然成功可能是偶然的。他认为,企图通过影响者制造成功是注定会失败的。

     "根本不会起作用,"瓦特说。我见到他时,他正在位于曼哈顿市中心雅虎研究院的一个绿色的小房间里面。房间朴实无华,白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方程式。"少数几个人没有那种能量。当你试验这种说法时,一切都土崩瓦解了。没有那么回事。"

      这不只是学院里的奇思怪想。他发展了一种新技术进行病毒式的广告传播。这种技术通过普通人的力量达到双倍甚至四倍于正常在线广告的到达率。这就完全忽略了影响者。

     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瓦特扔向他们心灵内部的炸弹。有个音乐人士当场指出他的观点是"胡说八道"。不过越来越多的市场人士认为瓦特是在积极告诫试图制造流行的做法。"他挑战了我们通常的想法,"广告研究协会的主席罗伯特?巴罗奇称赞瓦特,"他是当今工业社会的杰出研究者。"不过瓦特是正确的吗?

     这有点讽刺意味,瓦特本人看起来就是影响者:脾气暴躁,又高又帅,下巴突出,离开海军后去学习工程学。他原来痴迷于攀岩。自从有次从悬崖坠到一颗约书亚树上,他开始了用头脑思考。他的观点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和纽约时报上,也在他的新书《六维》里面。他的澳大利亚口音使你不由自主得听从他,即便他说你所相信的那些事情都是没有用处的。

     瓦特研究流行趋势是从雪白树蟋开始的。90年代中期,他还是个学生。当时他在琢磨蟋蟀怎样协同鸣叫声。很明显,蟋蟀之间病毒传播式的鸣叫声促使瓦特思考人际网络的传播方式。

     他开始编写关于影响传播的第一个计算机模型。如同《模拟人生》里的儿童游戏,瓦特制造了一个虚拟的人际社区,用"病毒"(传染性的疾病或者说是传染性的想法)感染了其中一个,然后观察能够传播多远。他随意摆弄模型,使病毒所通过的层次和频率产生变化。他注意到疾病随着小小的改变而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当瓦特进行研究的时候,市场人士正逐步相信流行趋势是正大光明而不是阴暗卑鄙的推广方法。实际上这是一种陈旧的市场概念,可以追溯到1955年。当时,前卫的社会工作者爱丽?卡兹和保罗?拉兹菲尔德撰写了《人际影响》。他们认为广告通过两个步骤影响社会:公司传播信息,先被"观念领袖"所注意,他们继续影响其他人。这本书不谈论像奥普拉和帕里斯?希尔顿这样的名人,而是分析制造流行的少数普通人。卡兹和拉兹菲尔德认为找到这些观念领袖就可以很快改变大众。

     格拉德威尔在《引爆流行》里复活了这个概念。为了解释超级网络领袖,他引用了著名的"六度分离"试验。这是社会学家斯坦利?米尔格兰姆在1967年的研究。试验里,米尔格拉姆给了内布拉斯加州的160个人每人一封信,让他们通过熟人把信交给波士顿的一个股票经纪人。每封信用了大约六个步骤。但是格拉德威尔特别注意到,在传递成功的信里,有一半是通过这个股票经纪人的三个朋友转交的。格拉德威尔称他们为联系人,这些人控制了信息的流动。你不能通过其他人接近这个股票经纪人。你必须通过这三个朋友。他们是看门人,把持着巨大的通讯录。格拉德威尔写道,"我们通过这几个特别的人链接到世界。"

     格拉德威尔的书也展示了其他几个影响因素。他描述了几种类型:喜欢搜集信息以帮助别人做决定的专家内行和态度和蔼的推销员。为了更好的传播,产品或者观念必须具备"粘性"并出现在想象力丰富的社会环境里。按照《引爆流行》里的少数法则,几个互相联系的人可以改变整个环境。对从事推广工作的人来说,这是个重要的理论。它把复杂的传播现象简化了。只要你能到达那些看门人,你就能到达整个世界。

     市场人士相信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少数法则",他的主张就是几个互相联系的人能够改变世界。

     瓦特却不认为看门人模型是正确的。这和他的研究成果不符。他决定在更大的范围内再试验一次。2001年,瓦特利用互联网招聘了大约61000个人,要求他们将email信息传播给分布在全世界的18个人。毫无疑问,他发现米尔格拉姆是正确的:通路的平均长度是六次。但是当他检查这些通路时,他发现那些"节点"即互相联系的人并不重要。他们确实存在。但是只有5%的email信息是通过这些超级联系人传送的。其他的信息都是通过分散的途径,从那些普通的联系人那里传给目标的。

     为什么米尔格拉姆搞错了?瓦特认为这很简单,样本太小了——只有几十封信。那三个朋友是统计学意义上的失误。"既然米尔格拉姆的发现看起来很有道理,那么没有人愿意再做一次试验,"瓦特耸耸肩说。但是当你用大量的信做实验,结果就不同了:影响者并没有控制人际传播。

     随着研究的深入,瓦特愈加感到这种理论是无意义的。他在市中心餐厅吃午饭时解释说,这种理论模糊不清,甚至那些倡导者也说不清影响者是怎么起作用的。

     "那听起来很酷,"瓦特一边说一边吃沙拉。"只有你没有仔细思考时才有很强的说服力。"例如,在《影响者》里,克勒和巴里认为流行的最初推广者行动积极。其他人很自然的向他们征求意见。想买一辆新车或者通过什么市政决定?每个人都知道谁值得请教。格拉德威尔认为流行像病毒一样扩散,影响者放大和催生了感染。

     这是由上至下的合理观点。瓦特却认为这有严重的问题,大规模社会流行需要更严密的解释。不能只是简单的说像病毒那样传播。因为病毒有非常不同的传播方式。一些需要多种形式的暴露,另一些则不需要。一些归功于超级传播者,另一些则不。(SARS在香港的爆发不是因为第一个受害者是个超级传播者,而是因为医生不慎把他放在通气孔旁边,病毒流通到整个医院。)

     如同瓦特所指出的,影响者改变大众有很多方式。仅仅和朋友谈一次可能传播一个观点。或者需要几次交流。或者可能影响者很有说服力,如同吸血鬼将这种说服能力传染了每一个被他们咬过的人。如果你发现了不同的影响方式,你就会发现不同的流行方式,或许什么也没有发现。但是影响理论的专家们从来没有直接指出这些不同。

     "他们只会说,"瓦特继续说,a)有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有影响力和b)这些人在推动流行时有不同寻常的重要性。

     这种说法过于简化了。去年,瓦特决定建立另一个《模拟人生》那样的计算机仿真程序来验证这种说法。程序里有10000个人。他们都遵守着简单的人际交流规则。每个人可以和旁边的任何人交流。而交流时有可能"感染"别人。每个人也要注意他身边发生了什么:如果很多人追随某种流行,他就很可能加入,反之亦然。这些虚拟社会中的"人"也有不同的社会性——某些人比其他人更喜欢人际交往。瓦特指定了最多10%的人作为影响者,他们影响力是普通人的四倍。本质上,这还是一个格拉德威尔和克勒所认为的不严密的虚拟社会。

     瓦特随意的指定一个人作为流行发起人开始测试,然后坐下来看看流行是否被扩散。他连续做了几千次。

     结果和直觉有很大的不同。试验达成了几百个社会范围的流行。但是大部分的案例是由普通人发动的(尽管某些案例是影响者推动了流行)瓦特又做了对影响者有利的改变,增加了十倍的联系能力。现在影响者的影响力是普通人的40倍。(这时他们开始连接的范围更大了。)但是仍然是普通人占上风。

     为什么影响者没有发挥作用?拥有四十倍的到达率却不能每次启动流行?瓦特认为成功的流行并不决定于开始的人,而是看整个社会是否能接受流行。不在于最初那些人的说服力而在于其他人是否容易被说服。实际上,当瓦特改变模型,增加每个人被影响的几率时,流行的数量很快上升了。

     "如果社会能够接受流行,那么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发动。如果不能接受,那么任何人也无法发动,"瓦特总结说。产品的成功不是依靠找到影响者,让他们发挥作用,而是精确的估量大众的心理。当然,总会有第一批人推动流行,但是他们通常是不经意起作用的。按照瓦特的说法,他们是"随机影响者。"

     或许病毒式营销的问题在于疾病的比喻是错误的。瓦特认为流行更像是森林大火:在每年上千次火灾里,只有少数发展成不可遏止的烈火猛兽。这些可怕火灾原先即被酝酿:稀少的降雨,干燥的木头,糟糕装备的救火部门。如果这些因素都存在,即使一根火柴也能引起大火。"但是没有人,"瓦特挖苦说,"真正关心这些意外因素。"

     市场人士对瓦特的想法不感兴趣。九月,瓦特参加了广告研究协会举办的会议,大家都是站着开会的。《影响者》的合作者克勒很有礼貌的强烈反驳了瓦特。

     克勒承认瓦特的计算机模型是"有趣的,"但是太学院化了。克勒的公司通过在团体中辨认行为活跃的个人,找到了成千上万的影响者。有10%的人在谈话中提供建议的数量至少是普通美国人的五倍。"他们是口头传播的源泉,"克勒认为。他们也是营销曲线的顶部。通过20年的调查,克勒发现他们比大众更早使用电脑,手机和互联网。而且他发现至少三分之二的人根据口碑去购买商品或者计划购买。

     "数据是很清楚的,"当我给他打电话时,克勒接着说。"某些人更喜欢提出和收到建议。如果我要花一百美元,我可以投入到大众营销,或者把一些钱投入到利用口头传播产生两倍到五倍效果的人群里面。这些人会把信息传播的更快更有效率。"他指出近期的例子:去年任天堂Wii视频游戏机控制台上市之前,在"夫妻零售店式的影响者"那里分发了几千个样品,建立了"内部传播基地",结果获得了极大成功。

     克勒总结说,"邓肯论辩的对手搞错了。因为没有人,包括我自己,会认为影响者是唯一起作用的。"

     克勒做了很好的说明(尽管他的著作的副标题让人难以接受:每十个美国人里面,有一个告诉另外九个怎样选举,到哪里吃饭和买什么东西)。这使得瓦特对他自己的夸大言辞也做了自我批评。"我的模型或许根本错误,"他愉快的说。"但是至少我清楚自己在说什么。你能够面对它,然后说你不同意。而那些研究者并不真正知道他们自己说些什么。你不容易说出他们的错误。"

     他指出没有研究者包括克勒本人分析过在特定的影响者和被假定受他们影响的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没有人观察过影响行为。克勒所依据的是我们的直觉所形成的常识。瓦特认为常识会产生误导。

     你要注意,瓦特确实同意某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能发挥作用。他只是不认为仅仅依靠一些社交能力强的人就能流行起来。社会网络是有用的,但是太复杂,无法预测。如果只是找到第一个推动者就能奏效,为什么大多数公司不用这种方法?

     瓦特指出,研究人员总是在流行爆发之后才开始分析。"嘘——小狗流行之后,他们回溯直到发现第一个穿着者,"然后他们开始说,"不错,这些就是影响者!"但是谁能说这不是瓦特提出的随机影响者?随便哪个走进干燥森林的吸烟者?1994年秋天,东部社区的时尚人群穿了各种各样的衣服款式,为什么只有嘘——小狗脱颖而出?为什么其他衣服没有引爆流行?

     格拉德威尔给予了圆滑的回应。"邓肯?瓦特非常聪明,我从他的研究中学到了很多。"他用email回复我。"我对待他的洞见的态度和我对史蒂文?莱维特一样,后者不同意我对90年代暴力犯罪率下降所做的解释。我认为《引爆流行》这样的书和学者的文章就是一点点揭示出整体,直到某一天我们把所知道的集中起来,或许能发现全部真相。"

     市场营销总是严重依赖直觉和本能。广告人士愿意相信他们是创造天才,擅长制造社会流行(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急于指出他们是不可替代的)。大研究公司的研究副总裁乔?皮罗他(他本人也是瓦特的崇拜者)怀疑市场人士相信影响者理论的部分原因是他们太懒了。他笑着说,那些人喜欢找到一小群影响者来推动产品。而且这关系到他们的自尊。"想想看,你是在说'我能控制住——我是最大的影响者,因为我影响了影响者!'这是只有商业社会才能享用的骄傲自大。"

     但是互联网开始对广告回报产生压力,全球机构都惶恐不安。瓦特这种科学方法测试营销的想法并不能受到欢迎。"邓肯的工作令人们不安,"皮罗他指出,"因为他揭示出世界是复杂的。营销并不容易。"

     实际上,如果你相信瓦特,世界不只是复杂的,而且是无法则的。2006年,他做了另外一个实验给流行专家们泼了冷水。预测和制造流行是几乎不可能的,它们本质上是偶然发生的。

     瓦特希望发现热门流行是否可以复制。例如,我们知道麦当娜成为耀眼明星是在1983年。但是如果我们回到1982年,麦当娜能否再次成功?为了研究,瓦特设计了音乐迷来挑选音乐的实验环境并重复测试。瓦特与两个大学合作,开发了在线下载服务,共有48首新的,不知名的或者隐藏名字的乐队的歌曲。。然后他们招聘了大概14000人登陆在线网站。其中一些人被要求按照他们个人喜好给歌曲排名,不要考虑别人的想法。这些人仅仅是根据歌曲价值来挑选。。另外的参与者被分配到八个有"社会影响力"的团队中。他们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其他成员如何排列歌曲。

     瓦特预测口碑要起作用了。这种情况果然发生了。在第一种环境里,歌曲的排名是非常合理的。只有几首歌的排名略微有高低变化。但是在后一种情况,因为参与者受其他人的影响,排名产生了巨大的起伏。有几首歌异常流行而另外一些则隐没无名。

     有趣的是:在八个团队里,第一名的歌曲和最后一名的歌曲都完全不同。例如,52号地铁乐队的"囚犯禁闭"在某个团队里是第一名,然而在另一个团队里是40 名。歌曲价值和排名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实际上,瓦特解释,只有约一半的歌曲排名是根据歌曲价值的。"一般来说,最佳歌曲不会那么糟糕,最差歌曲也不会特别杰出,任何情况都可能发生。"为什么?因为第一个得到好评的乐队很自然的会得到更多认可。能够获得第一张投票是非常幸运的。

     口头传播和社会蔓延加速了成功,但是它们也使得成功无法被预测(这样看起来没有人比另外一个人更有影响力。)因此瓦特指出,即使回到1982年,麦当娜也可能还是默默无闻——或许有其他人穿上她那种钢制的紧身衣。"你无法预测哪个乐队会获得巨大成功,因为社会大众易于变化的口味能够产生任何结果。"

     可以想到,音乐行业能够接受这种分析结果。2006年《科学》杂志发表了《文化市场不确定和不可预知性的试验研究》。去年春天,瓦特将他的发现送给最大的一家唱片公司的管理层,年轻人自然能接受他的观点。他们习惯于在线点击的不可预知,了解成功的随机性。

     那些年纪大的管理者呢?

     瓦特笑了。"他们都一模一样,'我认为这是废话,我还是按照老办法做,'"他回忆说。"我也总是回复他们相同的话。好的,祝你走运。你将来会需要我的发现。"

     如果影响者不能帮助流行——如果成功在网络社会是随机的——那么市场人士能做什么?一种观念或者产品有什么办法能够有意识的影响人群?

     瓦特认为有办法。过去三年,他致力于一种他称为大种子营销的新式广告方法(这是他作为雅虎首席研究科学家的部分工作)。瓦特和朋友乔纳?柏瑞迪,一个病毒式营销的老手发展了新型理念。2001年,柏瑞迪还是MIT 的学生,他的一封交换耐克的email引发了意外的传播,总计到达了5000万人。这使他登上了《今日》节目。一年之后,柏瑞迪在周末制作的讽刺性网站 blackpeopleloveus.com,几周内就积聚了3000万的浏览率。不久以后,某些公司强烈的要求雇用他以提高在线广告的"病毒式的传播效果"。至于瓦特的流行是随机的理论,柏瑞迪并不太同意;他认为,可以设计一个有趣的网站并在网络中传播。但是柏瑞迪发现,真实空间里的商品就困难多了。当他试图推广"某些公司的劣质产品"时,他无法达到病毒式的效果。

     为了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目前的广告达到最大程度的注意,瓦特和柏瑞迪创造了将大众营销和六步分离理论结合起来的新办法。他们的第一次应用是帮助布拉迪组织的禁止枪支泛滥的在线呼吁。

     瓦特和柏瑞迪实行了常规的大众营销策略,将广告条幅放在几个突出的博客和新网站上面。和当前的广告形式一样,人们可以通过点击一个附加的按钮将广告传递给朋友,这不过是免费增加了注意力。一般来说,人们不太理会"与你的朋友分享"。但是瓦特和柏瑞迪加入一种名为"转发追踪"的技术。这种技术能够显示出广告被转发的路线。路线集合起来形成整体图像。人们特别愿意把广告转发给那些继续转发的朋友。这像是FACEBOOK那样的比赛,比比谁能召集更多的朋友。

     这项技术和瓦特的两个领悟密切相关:因为口头传播发挥了联系作用,所以六步分离技术能够应用在广告活动里。但是既然不知道谁是"星星之火",那么就瞄准尽可能最大的目标人群——而不是浪费钱去寻找那个"重要"的人。这种想法是对的。广告转发使看到布拉迪组织的广告的人数增加了一倍。22582次广告点击是要付费的,但是被转发的31590次却是免费的。另外一次在氧气网络所做的试验增加了四倍的点击率,从最初的7064次到转发后的23544次。

     从技术上讲这两次都不是病毒式传播,没有像感染那样急剧爆发酿成潮流。"但是翻一倍也不错",瓦特说。

     这很有讽刺意味。瓦特的研究——如果你相信他——证明最有效的的方法是···大众营销。这正是挖掘千千万万个微小细分市场的麦迪逊大道的奇才认为过时而摒弃的。"这事像是魔术,"瓦特说,"如果听起来太完美而不像是真实的,有可能。"

2009-04-28

一个博士的经典科研之路(zz)

读博士的经验,感觉还不错,大家过来看看
 
1. 先看综述,后看论著
 
看综述搞清概念,看论著掌握方法
 
2. 早动手
 
在师兄师姐离开之前学会关键技术
 
3. 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
 
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往往会以搞到全文为乐,以至于没有时间看文章的内容,更不屑于看摘要。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
 
4. 集中时间看文献
 
看过总会遗忘。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5. 做好记录和标记
 
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
 
6. 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
 
转引造成的以讹传讹不胜枚举。
 
7.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
 
8. 交流是最好的老师
 
做实验遇到困难是家常便饭。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反复尝 试?放弃?看书?这些做法都有道理,但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交流。对有身份的人,私下的请教体现你对他的尊重;对同年资的人,公开的讨论可以使大家畅所欲言, 而且出言谨慎。千万不能闭门造车。一个实验折腾半年,后来别人告诉你那是死路,岂不冤大头?
 
9. 最高层次的能力是表达能力
 
再好的工作最终都要靠别人认可。表达能力,体现为写和说 的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素质。比如发现一个罕见病例,写好了发一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病例报道。比如做一个课题,写好了发一篇或数篇论著;写不好只 能发一个论著摘要或被枪毙。一张图,一张表,无不是表达能力的体现。寥寥几百上千字的标书,可以赢得大笔基金;虽然关系很重要,但写得太差也不行。有人 说,我不学PCR,不学spss,只要学会ppt(powerpoint)就可以了。此话有一点道理,实验室的boss 们表面上就是靠一串串ppt 行走江湖的。经常有研究生因思维敏捷条例清楚而令人肃然起敬。也经常有研究生不理解"为什么我做了大部分工作而老板却让另一个没怎么干活的人写了文章?让 他去大会发言?"你没有看到人家有张口就来的本事吗?
 
10. 学好英语,不学二外。
 
如今不论去日本还是欧洲,学术交流早已是英语的天下。你不必为看不懂一篇法语的文章而遗憾,写那篇文章的人正在为没学好英语而犯愁。如果英文尚未精通,暂且不要去学二外。
 
英文文章写作
 
1. 阅读10 篇文献,总结100 个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语。经常复习。注意,文献作者必须是以英文为母语者,文献内容要与你的专业有关。这属于平时看文献的副产品。
 
2. 找3-5 篇技术路线和统计方法与你的课题接近的文章,精读。
 
写出论文的草稿。要按照标题、作者、摘要、背景、目的、材料、方法、结果、讨论、致谢、参考文献、图例、图、表、照片和说明的统一格式来写。这样做的好处是从它可以方便地改成任何杂志的格式。
 
3. 针对论文的每一部分,尤其是某种具体方法、要讨论的某一具体方面,各找5-8 篇文献阅读,充实完善。 这里讨论的只涉及英文表达,也只推荐给缺乏英文写作经验的人。
 
4. 找到你想投的杂志的稿约,再找2-3 篇该杂志的article,按它的格式改写。注
 
意,每次改写都要先另存为不同的文件名,以免出了问题不能恢复。
 
5. 找英文高手改。找不到合适的人,就去找提供英语论文编辑服务(English corr
 
ection and improvement,not translation)的公司 ,在此向有钱没时间的人强烈推荐。
 
文献管理
 
1. 下载电子版文献时(caj,pdf,html),把文章题目粘贴为文件名。
 
注意,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号,要把 \ / : * ? < > | 以及 换行符 删掉。 每次
 
按照同样的习惯设置文件名,可以防止重复下载。
 
2. 不同主题存入不同文件夹。文件夹的题目要简短,如:PD,LTP,PKC,NO。
 
3. 看过的文献归入子文件夹,最起码要把有用的和没用的分开。
 
4. 重要文献根据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 编号,然后按名称排列图标,最重要的文献就排在最前了。
 
5. 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用打孔器(¥10-15)打孔,装入硬质文件夹(¥10-20/个)。
 
我们经常会在参考文献的引用上耍一些小聪明,殊不知这些都会降低论文质量。
 
1. 知而不引
 
明明借鉴了同行的类似工作,却故意不引用同行的类似工作,使自己工作看上去"新颖""领先"。实际上审稿的可能就是同行。
 
2. 断章取义
 
故意截取作者试图否定的部分来烘托自己的观点。
 
3. 引而不确
 
没有认真看原文,引文错漏。
 
4. 来源不实
 
某些字句来源不可靠(比如非正式的或非学术的出版物),且不注明来源。常见于一些统计数字。
 
5. 盲目自引
 
不是为了说明自己的工作与前期工作之间的关系,而是单纯为提高自己文章被引用次数而自引。
 
国内文章水平不高的几个原因:
 
1. 审稿人知识陈旧
 
年纪大的审稿人查文献和和上网的能力相当有限,无法核实该研究是否有意义,创新点在那里,方法是否可靠,结果是否可信。但匪夷所思的是他们经常提的审稿意见是"参考文献不够新"。
 
2. 选错审稿人
 
虽然一般指定两名审稿人,但编辑部经常让不懂分子生物学的人审分子生物学的文章,让不懂统计的人审统计处理比较复杂的文章。出于爱面子,很少有人提出"我不适合审这篇文章"。
 
3. 关系文章
 
有了关系,什么都简单了。
 
4. 不承认阴性结果
 
诚实的阴性结果被认为无意义。怪不得有人大声疾呼"我要办一本阴性杂志"。
 
5. 造假
 
任何人都不愿意成为制度的牺牲品。出不来预期结果就没法交差。为生存计,为按期毕业计,造吧。
 
动态的科研
 
1. 科研靠积累。
 
象伦琴发现X 射线那样凭借一次简单观察就得诺贝尔奖的机会越来越少。更多的科研成果来自于实验室长期积累。最终实至名归。做科研不要指望一步登天。设计课题不要好高骛 远。基金评审也是这样。没有前期积累,获得资助的可能性小。选导师要想好:你是要白手起家,还是要为人作嫁?
 
2. 文献要追踪。
 
开题时通过查文献了解的情况,到结题的时候可能有很大不同。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追踪。运气好,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线索;运气不好,发现别人抢先了。据此修正你的实验。写论文之前一定要重新查一遍文献。
 
3. 记录要复习。
 
前面的实验记录要经常复习。随着经验的增加和认识的提高,你会发现最初的判断未必正确。
 
我曾经向一些比我有经验的人请教"什么是科研",他们没有正面回答我,只是给我打了五个比方。
 
1. 科研是流行歌曲
 
什么流行用什么,什么流行做什么。张口生物芯片,闭口纳米技术。老板是追星一族,流行的就是最好的。
 
2. 科研是移花接木
 
设计课题?课题怎么是设计出来的呢?是拼出来的。A 的材料,B 的方法,C 的指标,D 的意义。
 
3. 科研是傻瓜相机
 
原理搞不懂?恕我老朽,没时间看原理了。我能折腾,多折腾几次就出来了。为什么要做这一步?老板心里明白就行了!他每周安排的活儿我还干不完呢。
 
4. 科研是照葫芦画瓢
 
综述不会写?抄啊。论文不会写?套啊。反正不会有人追究。无知者无畏!
 
5. 科研是垃圾
 
实验完成了,论文发表了,答辩通过了。老板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走后,这些都是垃圾"。
 
晕!倒!挣扎!再倒!
 
他们没有骗我,实用主义自有它的道理。但我从此不再随便批判国内的科研水平了,因为在某些时候我也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写毕业论文
 
1. 先列提纲
 
不列提纲,上来就写,是坏习惯。几百字没问题,几千字勉强,几万字就难了。必须列出写作提纲,再充实完善,以保证思路的连贯和字数的均衡。
 
2. 平时多写
 
及时总结阶段性的工作,多写文章多投稿。到最后阶段,把这些文字有机地组合起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毕业论文。
 
3. 不要罗列所有数据
 
为了保证毕业论文的分量,研究生往往会观测较多的指标。但毕业论文并非数据越多越好。一定要舍弃那些与主旨关系不大的数据。否则,要么显得累赘松散,要么成为破绽。
 
4. 打印修改
 
在电脑上直接修改,会遗漏很多错误。要尽可能地减少任何错误,一定要打印出来修改。
 
5. 让别人指出错误
 
自己修改,仍然受个人习惯的局限。错误摆在那里,却熟视无睹。让别人给你指出错误吧 ,不管他与你是不是同一专业。
 
怎样读文献
 
1. 目标:
 
漫无目的则毫无效率,抓不住重点才效率低下。选题之前可 能会有一段时间处于迷茫状态,不知从哪入手。胡乱看了大量文献,却不知所以然。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同行的启发下,有些人可以迅速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入门 就从这里开始。即使导师不导,没有定题,自己也要先设定一个具体的问题看文献。不管你将来做不做这些东西,总比没有目标好得多,保证有收获。科研的一般法 则是共通的。
 
2. 层次:
 
对于一个具体的课题来说,相关文献分属于三个层次:研究 方向、研究领域、研究课题。例如有人研究干细胞定向分化治疗帕金森病,对他来说,研究方向就是帕金森病,研究领域是帕金森病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课题是某种 物质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分泌多巴胺的神经细胞。看文献时要分清手上的文献是属于那个层次,这决定你对它要掌握到什么程度。
 
研究方向层次的文献:一般涉及,基础知识,学科水准,了解当前重大进展与趋势,达到专业人员水平;
 
研究领域层次的文献:了解焦点与热点,已/正/将进行的课题,达到专家水平;
 
研究课题层次的文献:要全面,了解历史、现状、展望、主要方法、手段,达到No1专家水平。
 
正确分辨文章的层次,才能把精力用到点子上。
 
3. 形式:
 
广义的文献包括可以阅读的所有出版形式。教科书、专著、 会议摘要汇编、期刊、网页、甚至ppt文件。比如要了解免疫应答的基本形式,最好是看教科书;要参考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最好是看专著;要知道最新进展, 最好是查阅期刊;要了解别人的研究动向,最好是参会或看会议论文汇编。不要找错信息源。
 
4. 程度:
 
对文献的熟悉程度不同,阅读文献的方式大不相同。新手学 习式阅读,逐字逐句,搞清细节,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最初的十几、几十篇要精读,精华的几篇甚至要背诵。老手搜索式阅读,已熟悉各种研究的常见模式和一般 套路,能够迅速提取关键信息,把握思路,经常不按常规顺序阅读。有人看图说话,有人辨数识字。高手批判式阅读,一针见血,直指问题所在。实际上没有一篇论 文是无懈可击的。新手要稳,老手要准,高手要狠。新手、老手、高手的代表人物分别是研究生、导师和审稿人,但认真钻研的研究生完全可以在3年中实现从新手 到高手的嬗变。对自己有清醒的定位,才能选择正确的阅读方式。
 
5. 矛盾:
 
文献读的多了,脑子里塞满了信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 理,反而无所适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循证医学划分临床试验证据的等级;同理,我们看文献也要重视实验证据的强度。发现矛盾,是第一步;找出异同,是第二 步;思考解决,是第三步。从相互矛盾的结论推导中发现矛盾的根源,此时如能跳出圈外,不走思维定势,从原始的科学问题出发,"无招胜有招",真正是到达另 外一种境界了。何必翻译外国人的综述谎称自己的综述?何必重复别人做过的实验谎称自己的思路?

关于举办“第二届京津冀人口研究生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京津冀人口研究生论坛"的通知 

各位同学: 
  去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的首届京津冀人口研究生论坛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今年第二届论坛将移师我所举办,这是京津冀地区人口及相关领域研究生联谊和学术交流的又一次宝贵机会。论坛时间初步定于
2009530日(如有调整,另行通知),会期一天。我们热忱地欢迎广大同学积极参加,踊跃投稿。 
  论坛不预设议题,给同学们提供尽可能自由的展示自己成果和才华的机会。我们计划在收到同学们递交的论文后,按内容归类,从中提炼会议议题,以便安排会议单元。请同学们接此通知后,抓紧时间准备论文,并于430日前提交论文题目和摘要(800-1000字)的电子版。我们将在5月初发出的第二轮会议通知中,告知论坛设立的议题和具体的会议安排。 
   
我们诚挚地欢迎你对论坛的筹办工作提出建议,期待与你在南开相聚!

    联系人:胡耀岭:手机:15332095072

                    Emailhubetter@126.com

              田青:  手机:13672128931

                       Email: tian2003q@163.com

                                  第二届论坛筹备组 
    
                             2009320

2009-04-17

社会学的一座金矿:计算社会学与程序模拟法

社会学的一座金矿:计算社会学与程序模拟法

原文地址:http://qixianglu.cn/20090416131722.html

       forcode:最近又想起了"计算社会学"(Computational sociology),于是搜索了一下,发现了国内居然出现了2篇综述性的论文:李国杰的《关于网络社会宏观信息学研究的一些思考》以及顾卓筠的《西方数理科学社会学的进展(附在后面),后一篇的作者有社会学的背景,但是目前国内社会科学学者利用这种研究方法的还很少,基本上是工科(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研究员在用,比较有名可能是中科院自动化所的王飞跃研究员,北师大张江做的网站"集智俱乐部"以及他与北师大李建会老师合著的《数字创世纪:人工生命的新方法》介绍了大量有关内容。

        计算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模拟法。据我所知,模拟法有统计模拟法与程序模拟法之分,我去年写过一个帖子《统计模拟法计算pai的近似值.xls》 是用的统计模拟法,李敏毕业论文里用到的stata模拟法也是一种统计模拟。而计算社会学的程序模拟法是基于agent的自下而上的编程,给每一个 agent设定一些初始条件和互动规则,让agent与环境互动若干步骤之后,再去统计某些参数的特征值。所以,这种方法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演绎法,与传 统的统计这样的归纳法不同,这种方法不需要调查数据就可以做社会实验,但是这种社会实验需要有统计等归纳法获得的理论、假设做支持,以设定初始条件和互动 规则。程序模拟法使得社会科学也可以像理工科研究人员一样做实验,比如我们希望知道放开二孩政策对我国的生育率有什么影响,传统的做法可能需要做试点,然 后在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调查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和比较,才能研究这种政策的影响;但是用模拟法,可能只需要恰当地设置好初始条件和互动规则,纳入重要的变 量,让agent像真实的个人一样互动一段时间之后,再去统计生育率等参数就可以获得很接近的数据了。

        程序模拟法不只是可以用来做政策影响评估、社会预测或验证宏观社会规律,实际上也可以被城市规划等专业用来进行城市商业区的选址,甚至心理学也可以用来模拟各种人格因子的相互作用,经济学里比较有名的例子是用程序模拟研究博弈论(Tit for tat), 所以这种方法是一种普适的方法,虽然未必能够取代统计学这样的归纳法,但是,我感觉这种方法在未来会成为比较重要的方法,如果同门有人立志从事定量研究, 建议花时间钻研一下怎么使用这种办法,可以成为国内社会科学界的"先驱"。其实这种方法也并没有听起来那么复杂玄虚,学习难度可能比想象的要小得多,因为 有多个研究机构(比如很有名的圣菲研究所(the Santa Fe Institute,SFI))设计出了开源的程序供免费使用,并且提供了很全的入门资料。比较有名的程序模拟软件有SWARMstarlogorepastnetlogo,大家google一下就可以找到更多资料。

        建议参考wikipedia以下词条:Artificial SocietyImportant publ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sociologySimulated realitySocial simulationAgent Based Social SimulationAgentSheetsStarLogoSwarmBehaviour ComposerNetLogoagent based modelemergencesocial complexityevolutionary algorithmcomplex systemLife simulation gameComplex adaptive system,等等.

        英国有一个JASSS杂志是专门收录程序模拟法论文的,很多论文都可以在这个杂志的网站免费下载,网址是:http://jasss.soc.surrey.ac.uk/JASSS.html

        有必要了解一下自下而上编程思想的起源,这种思想的发展与人工智能自上而下编程模式的瓶颈有关,导致了人工生命(Artificial life)这个学科的出现。

        我在2006年初关注过计算社会学这个方向,最初我是因为对科幻的兴趣而在2003年做了一些"人工生命"(Artificial Life)方面的网站(源码运动),人工生命最大的贡献是提供了一种自下而上的编程思想,而以往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都是自上而下的编程模式,自上而下的编 程模式遇到了瓶颈:代码繁杂而缺乏灵活性。

        比如基于自上而下思想编写的火星探测器程序需要事先设计各类地形的原型及应对方式,由于地形可能千变万化,所以这样编写出来的程序非常庞大而且未必能穷尽 各种地形,火星探测器的环境适应性很差。而基于自下而上思想编写的火星探测器软件非常简洁,而且能适应编程者没有预想到的地形,因为这种编程思想是对机器 人的每一条腿的行为模式进行编程,比如八腿机器人,每条腿的状态只有三种:抬腿、向前伸、放下,只要为每条腿的这三个状态编好了反应规则,机器人的八条腿 相互作用就可以实现适应各种地形。行为机器人attila和Genghis的介绍,这里是Attila的主页,这里是Genghis的主页,这里是bigdog的主页。

        《数字创世纪:人工生命的新方法》中原文如下:

       "虽然Genghis的6条腿可以协调一致向前运动,但它的每条腿都是独立控制的。每条腿都被赋予几种简单的行为规则,以便在不同情况下他们知道应当怎样 移动。举例来说,这些简单规则有:"如果我是一条腿并且我在抬起的位置,那么就把我自己放下来";"如果我是一条腿,并且我在朝前的位置,那么就让其他5 条腿向后移动一点";"如果我是一条腿并且在抬起的状态,那么就向前摆动"。要想使Genghis向前走动,只需要使它的腿有序地摆动。一旦一条腿抬起 来,它就会自动地向前和向后摆动。其中一条腿向前摆动的行为导致所有其他腿向后移动一点。因为那些腿恰好接触到地面,所以就导致Genghis的身体向前 移动一点。这个过程不断重复,Genghis就可以向前走动。"

        "在基本的行走行为被创造出来以后,布鲁克斯等又开始为Genghis添加更多的感应器和行为层。其中一些感应器监控Genghis晃动时身体倾斜的角 度,其他一些感应器跟踪腿在摆动中的力度的大小。Genghis利用从这些感应器得来的信息,又产生出一些新的行为,这些新的行为可以帮助它走得更好。在 添加新的行为时,研究者并没有对原来的行为作修改。新的行为只是在条件需要的时候覆盖在基本的行为上。这些高层的行为在不需要的时候将不起作用。"

       "Genghis的这种包容结构使它的能力大大增强。现在Genghis不仅可以在平坦的地面上行走,而且可以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行走,甚至可以在斜坡上 行走。比如,如果在Genghis的前面放置一个很厚的电话号码本,那么,当它的一条前腿在向前移动时碰到电话号码本的边缘时,所有的运动就都停了下来。 很快,这条前腿又开始移动,这一次比先前抬得更高一些,使它可以放在电话本上。这看上去就好像Genghis有意识要往电话号码本上走一样。 Genghis爬到电话号码本上之后继续向前走。当它的前腿在向前移动的过程中感觉不到地面时,它又停下来,就像昆虫走到物体的边缘一样。它的后腿这时伸 直,使它的整个身体向前倾斜,它的前腿因此可以接触到地面。然后,Genghis慢慢地从电话号码本上走下来,继续它的行程。"

2009-04-16

国关08优秀硕士论文点评

网上看到的,有点意思,转过来。

今年我院举办了第二届优秀硕士论文奖,总共收到了16本应届硕士毕业论文。论文匿名寄送给一位在美国任教十几年的院友,该教授有讲授国际关系、比较政治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学术背景。

现公布评审结果:……

评审人意见如下:

 

一等奖:《领导人的权力地位与领土争端的解决》

这是最接近学术论文标准的一篇论文。首先论文用对比的方式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学术问题。其次,作者在总结了现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立场鲜明的假设。最后,论文使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来证实了自己的假设。论文的缺点是对于理论和假设的讨论过于单薄,从而使得整篇论文显得底气不足。但是基于前面所述的优点,推荐为一等奖,以做提倡和鼓励。

 

二等奖:《毛里求斯的多元文化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是学术界比较流行的热点。该论文作者能够抓住这个理论线索来讨论毛里求斯的治理经验,使得这篇论文具有很大的潜力。总体来讲,论文的资料翔实,分析到位,对理论的掌握也比较扎实。需要改进的地方是缺乏一个比较鲜明的、贯穿始终的、具有因果关系的中心论点,使得读者对该论文的学术贡献难以形成印象。

二等奖:(从缺)

 

三等奖:《美国贸易保护措施的政治经济分析》

论文提出了对比式的研究问题,从克林顿和小布什两届政府对钢铁产业的保护政策的不同的比较研究中寻求美国政府在制订政策上的规律性的影响因素。这都是非常可取的。论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把所研究的问题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因而错失了在理论上做出贡献的可能。

三等奖:《六方会谈与东北亚安全机制的构建:一种博弈角度的分析》

这是唯一一篇有明确意识运用众所周知的政治学理论来进行分析的论文。也是唯一一篇对所用理论有比较详尽解释的论文。这是需要加以鼓励的。有些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把所列的各种博弈模式融汇到具体的分析当中,也没有对自己最后给出的路径依赖模式予以令人信服的讨论。

 

总体印象:

这一批论文的选题都不错,学生们也做了比较扎实的资料收集和分析。但是大部分论文有几个通病,希望今后能够有所改进。

1 ) 最大的一个通病是没有理论。绝大部分论文只是在就事论事,纯经验性的分析。文献回顾也只是回顾一下在这件具体的题目上有些什么人写过文章(甚至没有这些文章的观点,当然也许这些文章本来就没有什么观点),而不是在这件具体事情上可能有什么理论可以解释。而这正是一个论文所应该有的必要组成部分。政治学不是历史学,我们总是要试图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而规律性,就是理论。

 2)由于对理论的不敏感,自然无法发展出自己的概念架构(conceptual framework)。而没有概念架构,就不会有理论分析,也不会有理论上的贡献。理论是用来做分析的工具的,而不是用来在文献回顾里当背景的。有些论文虽然提到了理论,但与实际分析却是两张皮。

 3)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描述性篇幅太多,而分析性篇幅太少。描述性篇幅太多导致论文的重点不够突出,而对应该深度分析的问题以及对自己的主要观点的论证草草带过。建议今后有关历史和现状的描述性篇幅不超过论文整体结构的1/4到1/3。

 4) 大部分的论文的结论面面俱到,缺少含有明确因果关系的主要论点(argument),从而不能对现有理论做出贡献。

 5) 最后,大部分论文对方法论非常迟钝。不过这个问题不像前面几个容易纠正。需要更多更严谨的训练。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

                                             2008年6月27日

2009-04-15

人大社会学系讲座教授课程报名通知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课程开始网上报名,请有意向参加相关课程学习的校内外同学点击下面的链接进入"电子课堂"报名:
http://www.sociologyol.org/classmate/index.php?type=classroom
进入之后,点击相应课程后面的"加入",即可进入页面查看课程的相关信息。请报名的同学在页面最下方的方格中输入真实姓名,并点击"加入该班",即可完成报名。
每门课都有对应的"课程论坛",点击课程页面右上角的"访问论坛"即可参与课程的网上讨论和交流,课程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也会在论坛发布。
祝各位同学学习愉快!

附件:课程介绍

                  "社会学学生研究实践"研讨课程
                            明尼苏达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边燕杰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研究设计能力以达到国际认同水准。课程将重点探讨如何就具有实质意义的问题,设计和完成一项理论指导下的实证研究。大四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如果正着手开始一个研究项目,可以申请选修本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前来上课时准备好一份研究计划,计划中需详述研究目的、初步设计以及分析策略。

二、上课时间:
5月18—22日           14:00—17:00
5月25日、28日、29日      14:00—17:00
6月22—26日            14:00—17:00

三、上课地点:科研楼A座 512

四、学生资格要求:
大四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且
(1)学习了社会学理论、研究方法论以及社会统计方法的课程;
(2)对社会科学研究中某个实际领域里的研究问题有了较好的理解;
(3)正着手进行一个研究项目。

五、准备要求:
  选课学生将自己的研究设计带到课堂(研究设计大约2-3页,主题需具有实质意义),并在课程第一周用15分钟的时间对其进行口述介绍。

六、课程组织:
  本课程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设计,教师对此进行点评,全体学生对此进行讨论;第二阶段:广泛讨论在对理论指导下的实证研究项目进行研究设计时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学生修改自己的研究设计,以期达到一个更令人满意的水平;第三阶段: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完成自己的研究设计;第四阶段:对其中一些优秀研究进行点评。

七、参考文献:
(1)学生最喜爱的一本研究方法教材(如:巴比的《社会研究方法》)
(2)学生自己研究领域里最喜爱的一本专题著作
(3)展示于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委员会(RC28)会议上的一篇文章

              "社会学方法"课程
                                赵鼎新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每周6小时,每周授课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通过课前阅读和课堂讨论,我们将对社会学中的一些主要研究手法以及它们各自的认知论和方法论基础有个总体的了解。同时,我们将以在课堂中所学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为指导,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思维特长,在授课期间完成一个社会学研究开题报告的写作。在报告写作过程中,我们将学习如何提出更有意义的社会学问题,如何寻找和设计一个恰当的方法来研究和解答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如何确保自己提出的理论对经验事实有更大的解释力,以及如何建立自己的学术品位和志趣。

二、上课时间
6月17-19日      8:30-11:30
6月24-26日     8:30-11:30
7月1 - 3日       8:30-11:30
7月8 -10日     8:30-11:30

三、上课地点:科研楼A座 512

四、课程要求
    为了使授课更为有效,选修这门课的同学在课程开始之前需要预先递交一个初步的开题报告。该报告的长度应控制在两页之内。报告要写得直接了当,并且必须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你所想要解释的问题是什么?2)你为什么对这一问题感兴趣(或者这问题有什么理论或经验上的意义)?3)你对于这一问题的假设性解释是什么?你的假设性解释有什么理论或经验意义?4)为什么你的解释比其它的解释更有说服力?5)你想用什么方法和资料来证明(或证伪)你的解释?报告写好后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寄给(dzhao@uchicago.edu) 。

五、课程内容及阅读书目

1) Where to Start? (从何开始)
朱其. 2008. "艺术资本主义的实验". 《读书》,第三期,36-47页.

2) Interpretation and Explanation(理解与解释)

Appleby, Joyce, Lynn Hunt, and Margaret Jacob. (eds) 1994. Telling the Truth about History. New York: W. W. Norton and Company, chapter 6.

O'Brien, Kevin J. and Li Lianjiang. 2006. 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赵鼎新. 2006.《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第一章.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 Mechanism-based Explanation(基于机制的解释)

Hedstrom, Peter and Richard Swedberg. 1998. "Social Mechanisms: An Introductory Essay." Pp.1-31, in Social Mechanisms, edited by Peter Hedstrom and Richard Swedber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lster, Jon. 1998. "A Plea for Mechanisms." Pp.45-73, in Social Mechanisms, edited by Peter Hedstrom and Richard Swedber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an den Berg, Axel. 1998. "Is Sociological Theory too Grand for Social Mechanisms?" Pp.204-37, in Social Mechanisms, edited by Peter Hedstrom and Richard Swedberg.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illy, Charles and Sidney Tarrow. 2007. Contentious Politics, chapter 2. Boulder, Colo.:Paradigm Publisher.

4) Formal Models (形式模型)

Olson, Mancur. 1965.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1-65.

Axelrod, Robert M. 1984.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Fireman Bruce, and William A. Gamson. 1979. "Utilitarian Logic in the Resource Mobilization." Pp.8-44 in The Dynamics of Social Movements, edited by Mayer Zald, and John D. McCarthy. Cambridge, Mass.: Winthrop.

赵鼎新. 2006.《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第八章.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 Empirical Models (经验模型)

Gurr, Ted. 1970. Why Men Rebel.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 2.

Blumer, Herbert. 1946. "Elementary Collective Behavior." Pp.170-77 in New Outline of 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 edited by Alfred McClung Lee. New York: Barnes & Noble, Inc.  

Huntington, S. 1968.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y. Yale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 1.

Kornhauser, W. 1959. The Politics of Mass Society. Free Press; chapter 3.

Gould, Roger. 1991. "Multiple Networks and Mobilization in the Paris Commune, 1871."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6:716-29.

Mann, Michael. 1993. 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 Vol. 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s 15, 17 and 18.

Moore, Barrington, Jr. 1966.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Beacon Press; chapters 4, 5.

赵鼎新. 2006.《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第三章至第七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 Limitation of Mechanism-based Explanation("基于机制的解释"的局限)

Kiser, Edgar and Yong Cai. 2003. "War and Bureaucratization in Qin China: Exploring an Anomalous Cas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8: 511-539.

Zhao, Dingxin. 2004. "Spurious Causation in a Historical Process: War and Bureaucratization in Early Chin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9: 603-607.

Zhao, Dingxin. 2008. "Authoritarian Regime and Contentious Politics." For Handbook of Political Sociology.

赵鼎新,2007,《在西方比较历史方法的阴影下 -评许田波《古代中国和近现代 欧洲的战争及国家形成》》,《社会学研究》第5期。

7) Beyond Mechanism-based Explanation (在"基于机制的解释"之外)

Zhao, Dingxin. 2008. "Authoritarian Regime and Contentious Politics." For Handbook of Political Sociology.

赵鼎新. 2006.《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第二章,第十三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赵鼎新. 2007. 《国家. 社会关系与八九北京学运》.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Mann, Michael. 1986. 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 vol.1: A History of Power from the Beginning to A.D. 176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illy, Charles. 1992. Coercion, Capital, and European States, AD 990-1992. Cambridge,Mass.: Basil Blackwell.

赵鼎新. 2008. "战争与社会的非期然性'发展'"   待发表。


                社会科学与健康
                      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郑辉

一、课程简介:
    这是门跨学科的课,它综合多种角度来讨论健康和医疗系统,包括社会学,社会病理学,人口学,经济学和管理学。它将会提取这些学科的最核心的并且互相关联的关于健康和医疗系统的研究。这门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如何从社会科学角度来研究健康有个大致的了解。

二、上课时间:
5月11日、13日、15日、18日、20日、22日、25日、27日、29日
晚6:00-8:00

三、上课地点:科研楼A座 512

四、课程设计:
    前七堂课涵盖西方的关于健康和医疗系统的理论和模型。它首先讨论如何从社会学角度理解和测量疾病和疾病的主观感受,以及如何从社会背景下研究健康和疾病,也就是健康和疾病是社会造成的还是社会建构的。它将讨论一些最主要的理论,譬如标签理论,医疗化理论,压力模型等等。第四讲涉及流行病历史学和历史人口学的核心理论,也就是流行病转型和人口转型理论以及相关的争论。这些争论和医疗社会学的有些理论其实很有关联。第五讲涉及疾病的生命历程研究,将讨论流行病学,人口学,和医疗社会学是如何从不同角度在生命历程模型里研究健康。第四讲讨论人类的疾病历史与转型,第五讲则是讨论个人的疾病史和转型。第六讲从流行病学和人口学角度讨论病态和死亡曲线的收紧(compressed)模型,并有此引申的人类生命极限的讨论。这一讲与前两讲的内容紧密相连。第七讲从医疗社会学和健康经济学角度讨论医疗使用行为和医疗系统。第八到第十讲转到中国的健康和健康系统问题。它将涵盖健康/营养转型,健康不平等,弱势群体(比如老人和农民),精神健康,流行病(比如乙肝和艾滋病),医疗使用行为,和健康系统改革。

五、课程要求:
    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每个学生在课程结束前需要提交一个7-10页的学期论文。这个学期论文可以是理论综述和评论,也可以是论文提纲,或者论文。题目自选,只要它从社会科学角度来研究健康和医疗系统。我还会另设办公室时间。学生有任何关于课程和学期论文的问题可以在办公室时间和我讨论。课堂讨论和学期论文各占一半的最后课堂成绩。

六、授课方式: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是必须的。每个学生至少有一次机会介绍文献或者做评论。

2009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初取名单

09310009 王   嵩
09310083 张   艳
09310077 吴青阳
09310232 苏慕烽
09310071 房光宇
09310070 张婧艺
09310152 王建杰
09310225 黄缇萦
09310075 孙   敏
09310025 王伟进
09310085 李   菲
09310002 付   伟
09310183 司徒剑萍
09310116 童菲菲
09310090 叶如诗 深圳研究生院
09310078 杨亚楠 深圳研究生院
09310158 张月云 深圳研究生院
09310134 张 璇 深圳研究生院
09310024 宋庆宇 深圳研究生院
09310061 孙静文 深圳研究生院
09310160 曹玉军 深圳研究生院
09310178 韩启民 深圳研究生院
09310164 金 银 深圳研究生院
09310102 刘 伟 深圳研究生院
09310189 郭朝晖 深圳研究生院
09310135 蔡 婧 深圳研究生院
09310206 张 波 深圳研究生院
09310029 葛文婕 深圳研究生院
09310105 苏文勇 深圳研究生院
09310153 王绍琛 深圳研究生院
09310060 任 皎 深圳研究生院
09310251 齐 凡 深圳研究生院
09310156 张细香 深圳研究生院
09310210 顾智锦 深圳研究生院
09310112 詹先辉 深圳研究生院
09310137 迟 帅 深圳研究生院
09310133 张 伟 深圳研究生院
09310199 马守霞 深圳研究生院
09310091 袁 波 深圳研究生院
09310020 朱丽娜 深圳研究生院
09310190 李长江 深圳研究生院
09310115 焦 悦 深圳研究生院
09310122 祁玉茹 深圳研究生院
09310167 欧 棣 深圳研究生院
09310092 刘亮霞 深圳研究生院
09310068 熊春莲 骨干计划
港澳台:
刘方
张家豪
何薇
何源远

留学生:
申炳玄
禹丞姬
李智慧

2009-04-14

计算社会学之自我意识、潜意识与多重人格

计算社会学之自我意识、潜意识与多重人格

原文地址:http://qixianglu.cn/20090414080940.html

       forcode:又是凌晨五点多醒来,大脑在自动运行,并不受我意识的控制(其实"我"在刻意放任),似乎我的自我意识(核心人格)不过是大脑这个硬件平 台上运行的若干个操作系统中的一个。当我睡着的时候,白天里主宰了大脑90%以上计算能力的自我意识(核心人格)这个操作系统处于休眠状态(进行信息处理 存档和物质补充),而我的潜意识、我的其他未整合到核心人格体系中的人格以及我的本能开始获得了更多"计算资源",纷纷活跃起来。

        躺在床上,开始回想起我读研的初衷:研究计算社会学。回复:计算社会学(与jake讨论)计算社会学(在豆瓣网社会学小组的讨论),等等。

        其实forcode所谓的计算社会学与国外的Computational Sociology并不是一回事。forcode的意思是把人类比为一台电脑、把人类社会类比成计算机网络、社会交往类比为计算机通讯,通过类比计算机和 网络这种人造物设计中的某些理念,可以获得对人与人类社会更加深刻有趣的一些启发。而国外的Computational Sociology主要是用模拟仿真的方法来研究社会这个超复杂系统。由于名字被别人先用掉了,forcode或许应该换一个名字才好,呵呵。比如叫做计 算机社会学(Computer Sociology)?这个名字不够严肃,有点搞笑。或者叫做"程序社会学"(Program Sociology)?程序一词容易让人误解为办事程序?或者误解为要研究软件对社会的影响?想来想去,还是"计算社会学"最能表达我的本意。

        下面是forcode从我所谓的"计算社会学"角度对似睡非睡状态中大脑自动思考运行这一现象进行的一些思考和想象。forcode不是学心理学的,所以 对于心理学的已有研究知之甚少,只是很久以前读过一些入门读物,基本上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阐述,不过想想早期的那些心理学家,其实也不过是随心所欲地 根据自我体会与感受进行想象,也就不担心被学院派说成是"民科"了,我虽然借用了心理学的名词,不过是为了表达我的一些思考罢了,如果我的所指与学院派的 所学不一致,就宽容些吧!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也方便自己深入思考,给每一块内容加了粗体字的小标题。

本能

        本能可能是人脑意识体系中最底层的操作系统,因为本能是由基因决定的,在人格和潜意识等系统尚未发育之前就存在于婴儿的头脑中了。

        如果一定要类比PC机,本能类似于BIOS程序,已经固化在硬件中的程序,用于驱动一些最底层的硬件:在PC机中,BIOS里可以设置启动顺序、电源、运 行模式等等;在人脑中,本能设置好了基本驱动系统和行为模式:食欲(维持进食、补给能量)、性欲(维持繁殖)、自保(趋利避害的应激反应)、基本的好恶 (比如喜欢甜食不喜欢苦食)、基本的移情能力、以及整个感官体系的底层反应模式(比如自动闭眼的反应模式)。

人格与自我

        人格及其他边缘人格、自我意识、潜意识可以看作是人脑中相对独立的一些操作系统,在人格发育早期,人格具有较强可塑性,人脑内存在成千上万的人格因子,每 一个人格因子都是在某一次思考或经历中产生并经过修正或强化的感受和反应模式(包括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但是某些人格因子会由于多次强化而在人脑中获得 更多的优先权,从而获得更多计算资源。

        经过十几年的学习生活,大脑中某些反应模式被无数次强化而形成了类似"信念"的自启动模式,逐步获得了最多的大脑计算资源,这个"人格因子"就在"经历"这个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下优胜劣汰进化成为最核心的人格因子——核心人格。

        在早期,这个核心人格尚不能完全控制大脑里的其他人格因子与本能,个体可能表现出一些自相矛盾或冲动的行为,比如,儿童尚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食欲、多动 症等等。青春期之后,核心人格会有一次突出的自我确认过程,核心人格会因为与其他个体的通讯反馈(交往)而得到自我意识的接纳。"自我"会逐渐认同"核心 人格"(自我不认同核心人格将导致心理危机,有可能造成自杀或彻底改变),"自我"与"核心人格"实现一体化,并且渴望得到外界认同,尤其性欲与求偶冲动 的发展,会吸引"自我"("核心人格")很大的注意力。

潜意识

        在人格与自我的发育过程中,被淘汰的人格因子并没有彻底消失,只是能够获得的计算资源受限,只有在"自我"(即核心人格)处于休眠状态时才能获得一些计算 资源,并且可以从"自我"这个操作系统中抽取某些信息,用于计算。"非核心人格因子"会特别留意那些引起"自我"焦虑的信息,很多这类焦虑可能与本能欲望 和恐惧有关,因为儿童早期经历所遗留下的某些人格因子(反应模式和思维模式)与本能欲望和恐惧有着更密切的关系。

自我与潜意识的来源

        本能内置了基于"刺激-反应"的自编程能力,能够对外界刺激进行回应,并且基于移情能力、好恶、欲望和底层反应模式对刺激感受进行分类并修正或强化特定的反应模式(编写了新的代码)。

        人脑是一台自编程的机器,在本能的基础上,每一次经历(既可以是某个感受,也可以是听到某一句话或其他感官捕捉到的某一个信息)都会在人脑中留下一些代码,这些代码可能自相矛盾,会相互竞争、优胜劣汰、演化出某些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所以,经历就是"财富",任何经历都会在人脑中留下代码,或多或少会影响到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阅读、说话、观察都是一个编程的过程,人类社会中,编程无处不在。宗教领袖的一句话,就是一个输入指令,可以启动无数信徒已经内置好的"人格因子",传教 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编程的过程,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编程过程。从这个角度看,任何一篇好的文章、一本好书都是一个精美的程序。

        为什么人可以被催眠被洗脑?因为只要长期控制了信息的输入,反复灌输和说教,受众大脑中的某类反应模式就会被强化,获得越来越多的计算资源,甚至成为不受意识控制的"开机自启动"程序。

        所以,从编程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语言本质上就是一种编程指令。

        但是,自我(核心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信息的输入,某类人格特征的人(比如逆反心理特别强的人)可能会歪曲所有输入大脑的信息,使得催眠和洗脑很难 达到目的。这种情况下,对其核心人格进行摧毁式打击有可能彻底改造其人格体系,让本能或潜意识里的其他人格因子获得再次发育的机会。文革中对很多知识分子 的改造,的确摧毁了很多知识分子的人格。

人脑操作系统的特点

        人脑的操作系统概念与电脑的操作系统概念可能不太一样,尽管也有嵌套的层次性,但是却同时可以运行多个操作系统,而且多个操作系统可以相互通讯读取对方的数据,这有点像是虚拟化的概念。


2009-04-12

转顾卓筠综述的《西方数理科学社会学的进展》

本文首发地址:转顾卓筠综述的《西方数理科学社会学的进展》

forcode:这一篇论文很难得,因为是社会学背景的人写的"计算社会学"的综述,差不多是第一篇吧。在百度搜索作者顾卓筠,没有找到她的博客和联系方式。有机会,希望和这位作者聊聊。

西方数理科学社会学的进展

作者:顾卓筠

摘要 本文尝试讨论西方在将物理、数学、计算机模拟等领域的工具与方法甚至思想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实践中所产生的成果,并对他们的意义与局限进行讨论。

关键词 社会物理学 数理社会学 计算社会学

        在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里,早期的孔德和《社会物理学》的作者凯特尔1都已尝试用物理学和概率论的工具来描述和解释社会现象和过程。到当代为止,西方学界(不仅是社会学界)仍有一些人尝试用统计物理(又称统计力学),计算机模拟法,数学中的合理工具来分析和研究社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样的趋势粗略可以分为三个领域:一位来自物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二是由计算机科学背景的研究者,三是来自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领域的人。随着这些学科在当代本身的进展2,渐渐出现了一些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很相似的内容,于是他们转而将这些内容的适用范围从自然科学扩大到社会科学,并被国外社会学家接受并建立相应的研究中心或者专刊进而研究。(第三个领域的人主要是数学基础深厚所以是将数学应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中来)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法,研究的问题是西方在将物理、数学、计算机模拟等领域的工具与方法甚至思想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实践中所产生的成果,并对他们的意义与局限进行讨论。

        在社会学理论中,特别是实证主义传统中,引入自然科学模型和思想的努力由来已久。结构功能主义大师帕森斯发展了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的概念,将社会看作是一 个超有机体,各部分都起着一定的功能,脱离了整体的部分也不能长久存在,他最著名的"AGIL"就是典型的例子。在社会学的宏观理论中有很多都是类似于这 种自然语言的推理模型,这种模型的存在在其合理性还不能被整个学界都接受的前提下却在另一方面显示出人类作为"会相互作用的原子"3所组成的社会在结构和过程方面与生物学中的有机个体或是生态系统和物理学中的某些所谓"复杂系统"的东西有着很深的渊源。这方面的深入讨论将在后面展开。

        本文起点是社会的自然主义假设4,只有在这种假设下引用自然科学方法才有合理性,因为这种方式更加容易出成果,并且相对而言所付出的代价(经费、人力、时间等)也较小5

        社会学的本科生教育都会包括一些基本的数理训练,就拿笔者所在的社会学系(本科)为例,包括了止于一元积分学的高等数学,和统计学(止于二元相关和一元线 性回归)以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讲授。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将会看到,要理解他们模型的意义所需要的数学基础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6,在笔者的资料搜集过程中,发现社会学所用的数学和生物数学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所以可以参考一下他们所用的数学工具7。 对于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运用当代社会科学家们总表现出一丝心有余悸。比如如下出自国内外社会学研究者的论述:"这些要求对于一般的社会学者来说是比较高 的。其次可能是由于国内社会学界对社会学的'量化研究'不很重视,有的学者甚至对量化研究不屑一顾,认为定量的研究只是数学家们的游戏,不能真实地把握活 生生的社会现实,因为量化的研究不是格尔兹所说的'深描'。"8和Turner《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中介绍社会网络分析和大卫·海 斯的情感控制理论时对这些数学的内容所表现出来的无奈可以说明这一点。讽刺的是,那些研究者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大部分(除了计算社会学之外)是理工科大学生 在本科低年级就要求熟悉的东西。面对这样的状况,也许我们只能说"生活在不同范式下的科学家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9了。

        正如霍兰德在《隐秩序》10中所说"在数学天地之外,很多人不知道,我们的数学工具,从简单的算术、微积分到代数拓扑学,大多数都依赖于线性假设。…一个函数是线性的,如果对其变量赋予任何值,函数的值都只是这些值的加权(用实数乘)求和"11,数学300多年的巨大发展帮助了许多科学,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数学在无限数学以及线性方面走得很远了,而对于有穷(或离散)以及非线性方面它却不能为我们贡献多少。在《生物数学》12一书中就已经指出数学在做某种改变13,笔者认为这种以非数集为基础的改变将向社会学应用数学打开一个窗口,同时又是数学对生物学甚至社会学所提出的非线性和离散14的问题的回应。这里可能还需要一个认识的转变。数学是作为理论演绎推论的工具而作用的,也就是说从最初的变量定义和公理设定开始演绎推理到最终结论(对数学来说是定理),实质上是一种理论推演,当然它也可以把自然语言的15理 论(正像当下社会学理论那样)翻译成为数学。所以数学的运用不同于当下社会学界对于统计数学工具的运用,社会统计学只能对所搜集到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一 方面在归纳时告诉我们可能的模型,另一方面在演绎达到操作化结论后用数据加以证明(传统社会学)或是对模型中的代数参数加以赋值(计量经济学与数理经济学16),而在理论的逻辑推演中它并不能帮助我们,而数学推理的严格性以及丰富的公理-定理体系都能帮助我们进行逻辑推演,这与我们传统的研究方式17可以说有某些不同的18。那么统计学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数据科学19,也就是一种将经验研究到理论模型之间的一座桥梁,虽然它的原理涉及到很多数学(尤其是概率论和线性代数),但是作为笔者所指的理论探索的工具是不足够的,然而数学和下面将要提到的计算方法则能够提供相应的方法基础20

研究范例21:

        社会心理学中海德(Heider)的认知平衡理论用"+"和"-"分别表示了人际关系的积极与消极,并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四种平衡状态和四种不平衡状态。下 面笔者展示对于将群体表示成为图时平衡图的定义,而不只是上图的三人组。在图中的点叫做节点(vertex),连线叫做迹(edge),从某个节点出发又 回到该节点时所经过的节点和连线的集合叫做圈(cycle),如果图中包含消极圈则称为平衡图(balanced graph),否则则是非平衡图(imbalanced graph)。在20世纪50年代,数学家卡特莱特和哈拉里(Cartwright & Harary)利用图论作为证明工具,将平衡和积极消极关系用符号所表示,证明了如下定理:如果一个图是平衡的,那么它一定可以被分为两个子图(其中一个 可能是空集),子图内所有的关系是积极的,而子图之间的关系是消极的。换言之,消极关系不连接同一集合的点,而积极关系不连接不同集合的点。英文原文可参 考Bonacich书中第7章第12页,他称这个定理为结构定理(structure theorem)。

        计算社会学在网页22上的直接定义就是为表述某一问题寻找一种计算机算法(也就是可用高级编程语言表达出 来),他们广泛使用了各种计算机科学中已经发展成熟的工具,典型的有:差微分方程的模拟、元胞自动机和一种更新的发展即基于主体的建模(Agent- based Modeling)的技术。这些技术的统一思想是将时间看作系统演化的变量,观察被表达成方程式的系统演化从而发现系统的大致依时间的规律。而其中后两者 则相对类似,后者比前者更加适合于社会研究,他们的思想是一群行动者(agent)或元胞(celluar)23,为元胞与元胞之间的交流施加一些规则(如最典型的if-then24),然后观察他们在时间的变化下遵循规则所表现出来的模式并转化成相应的图表,就可以观察到相应的结构和过程(即结构的产生,稳定或演化和消亡的动力学)25

        这一种方法只是将计算机模拟技术中合理的成分外推之后将之应用于社会科学,它的作用就是提供一种近似的工具,作为理论探索的一种帮助(无论是自然语言的还 是数理的)。它在概括性上低于理论,但高于实际的经验调查。这种方法在自然科学中已大量运用,比如对地震、天气、流体的研究。现在一部分社会学家也已经将 此法应用于社会研究26。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对于城市扩展的元胞自动机的研究和对于欧洲农民政策的一些研究。27那些自称为社会物理学家的人也已部分抛弃了物理学重视经验实验验证的传统利用计算机语言模拟的方法来研究社会,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合流的趋势。同样的这种方法也与复杂性相关,详细可在对其进行定义的网页上找到。

研究范例:

        以下笔者将引用两个相关例子作为范例。一个是基于元胞(细胞)自动机的模型28,另一个是基于Agent based modeling的模型Sugarscape(找糖模型)29

        元胞自动机的演化规律可用下列公式来表达"如果-相邻的细胞出现某种变化,那么-本细胞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30"White 于1993年细胞自动机领域研究出了新成果.他建立了一个细胞自动系统来研究土地利用随时间变更而发展的空间布局.他用高精确度的数据模拟了土地利用的动 态发展。但该模型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城市形态的一些基本问题,而非真实地模拟某些城市的发展状况。因此,该模型力求简单,仅用了纵横各50个格栅,每个格栅 算作一个细胞。细胞分别表示空地、房屋、工业或商业用地四者当中的一种。周围的细胞是指以六个细胞之长为半径的圆内的所有细胞。为了减轻计算的负 担,White制定了一套土地利用的等级制度和限制细胞发展的规则。规则限定土地利用的方式只能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该等级制度的排列顺序为:空地→房屋→ 工业→商业。该模型多次重复,直至城市发展的用地扩展到了城市边缘位置,并且使边缘效应越来越强烈。研究结果显示,在细胞般的城市里,工业、商业和住宅的 分布相对集中。"31

        在物理学中,除了它的最前沿――量子物理宇宙学――外还有另一个令人兴奋的方向就是由普里高津所发现的所谓"耗散结构"为代表的复杂性理论32。搞社会研究的物理学家利用统计物理(又称统计力学,包括了复杂性理论)33来研究和分析社会结构和过程。但是分析者们同样似乎不太注意研究复杂性理论,它可以说是现代统计物理学的攻坚对象。34更加让人出乎意料的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中也出现了研究静态社会结构的学科――社会网络分析,同样没有注意到复杂性网络的存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都出现网络这个词笔者认为并不是一种偶然,一定有什么深刻的原理隐藏在它的背后35

研究范例:36

        "自组织行动(self-organized motion)

        因为人们遵守规则所以步行者群呈现出了显著的非随机特征。选择两个路径点之间最短的途径,直着走(所以路径倾向于多边形),以适当的步速前进并且为了及时到达加快速度。我们与边界和其他人保持距离,同时我们自动的进行这一过程。

找一个个体α,他的速率是,行动方程为

其中是随机项。

所以影响行动的力量加总后得出方程

其中停步可以用项来修正,该式中代表系统中流逝的时间。

第二项是路人感觉到的排斥力(repulsive forces,比如墙,其他人等等),并且
,其中是斥力的位置。

第三项表示在某路人身后发生的事情对他行为没有影响。

最后一项表示吸力(attractive forces,比如街头艺人,车站等)。

        下图是模拟的结果,他们说明模型与现实路人行动非常吻合(很显然,这是"看上去像的",依照主观感觉,而不是经验证据)这些路人行动的特征是独立于行动者的数量的(present independent of number of agents)。

        对于社会学长久的二元对立之一微宏观之间的鸿沟也可以用统计物理学来解决。在物理学用来描述系统的学科里存在着描述系统宏观层面的热力学,描述单个基元运 动的力学和所谓微宏观的桥梁-统计力学,若将社会的热力学部分即宏观量和描述人类个体的微观量的基础都完成了(虽然还有很常的路要走)这样我们就有足够的 基础去弥补这种鸿沟了。

        数理社会学在这三者中实际是占据核心地位的,计算社会学只是数理社会学的一部分(对那些暂时不能表达成数学形式的东西进行描述),而社会物理学的实质就是这两者的综合,只是描述时套用了物理的术语。所以这三个分支实际是联系在一起的。37

结论:

        本文简要介绍了三个领域的一些结论,并给出了一些评价。由于除了数理社会学之外很少有非计算机模拟的结果,目前计算机的模拟所带来的一些结论并没有足够的 经验调查的事实给予支持,这些研究者在计算机模拟所得的结论下进一步推论并继续其仿真实验以对结论加以证实或证伪,很难说这种累积的研究过程所得的结论的 信度是否足够大。此外,由于和传统社会学理论和经验的联系非常少,这些人的工作总是游离在"主流"之外,"主流"社会学家由于技术原因即使想要进入其领域 也是非常困难的。

        三个领域并不是绝对互相独立的,比如创新的扩散过程和社会物理学中的观念动力学(opion dynamics)模型非常相似,和数理社会学中N.Friedkin的影响网络理论(influence network theory)和他们也是有联系的。笔者还发现Bourdieu的惯习与场域的概念和这个领域也有很深的关联,或许能够为传统社会学与其相连提供一个接 口。

        数理社会学领域的进步还包括理性选择社会学在博弈论帮助下的进展、对传统理论进行数学化的尝试、集群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等。如果我们把社会网络分析看作是理论的话,其最新进展也可以算作此类,另外日本社会学界和美国社会学界就数理社会学已经进行了三次学 术会议,关注这些内容可以促进我们对这个领域的了解。计算社会学的领域也已经发展到十分庞大,位于印度尼西亚的Bandung Fe Institute主页下有很多这种领域,其中就有比如社会模糊学(social fuzziology)、社会系统的新陈代谢(metabolism of society)这种笔者不能理解的术语,可能其中还有很多更加让人出乎意料的结论,更值得注意的是,其网页上刊载了用印尼语写成的由结构功能主义到计算 社会学发展的路线图(road map),如果有人有兴趣将其翻译成其他语言将会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的工作。而社会物理学在2002年曾经开过一个全球性的年会,从物理学家介入小世界 (small-world phenomenon)网络的社会学研究看来,这种跨学科的潮流将会不可避免。

        在笔者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越来越觉得他们的工作和笔者所接受的社会学教育相去甚远,就笔者自己的感觉来看,这些课程有些应用倾向,而在38中表达了相似的 观点,这不能不说这些课程的学习是无助于去理解本文所述的研究的。正像本文一再想声明的,数学的作用是推理,而不是用来搜集数据得出结论的,如果我们不改 变这样一种认识并正视数学的作用,那么他们的工作我们不仅无法理解,同时其中有助于社会学学科进步的东西也会被忽略,社会学做为一门真正的经验科学从而可 以独立的基础必定会被不断地遭到置疑。也许其中的努力可以让社会学走出剩余学科的尴尬,和自然科学家、经济学者、心理学者一样确立起自己的学科体系。

        当然,展望是永远不能说明问题的,这些社会学的内容真的可以达到上述目的吗?我们只能说时间可以说明一切。社会学研究中的各种问题并不是依靠一、两个自然 科学范式就可以解决的,比如涉及到伦理和政治的干预时,在笔者看来,上面那些领域也同样并没有阐述完遭到这些东西阻挠时该怎么办,至多对虚拟目标的研究回 避了上述问题,并没有站出来对此进行必要的考虑。定性与定量的争论同样是如此。

        从以上文献的研究中,笔者所得出的结论是:目前他们仍然处于Kuhn所谓的前科学范式时期,纵然有复杂性理论在背后加以支撑,但是这个支撑本身也并不牢靠,需要多加以坚固才行39。为此,我们能作的应该是尽量拓展视野,和别的学科进行合作,充分发挥社会学"总体性"的特征,汇集更多的资料,以能让社会学摆脱"危机"40

        在这里所给出的研究肯定只是他们贡献的一小部分,所以本文之意只是告知有这么一些进展和领域,以促进其他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准备好数学、物理、生物、编程等工具知识,才能跟上他们的研究进度。

        由于本文行文仓促,引用文献时没有告知文献原著者,在这里表示歉意。

文中注释:

1 1796 一 1874 ,比利时数学家、天文学家、统计学家和社会学家,以将统计学和概率论应用于社会现象而著名。

2 物理学中的非线性统计力学,计算机科学家发展出来的复杂系统的模拟方法和数学的非线性动力学。

3 在物理领域里,对象 1L 气体就是大量相互作用(力)的原子组成的,而在传统经济学和心理学中,个体的行为取决于个体的内部动机而不和人际沟通有关,人际没有联系,这样人与人就不 互相影响,从而构成没有联系的原子,而这里所谓的互相作用的原子就是指不同于前述的受人际影响的个体或是组织,只是这种相互作用和气体中原子的相互作用是 不同的,但就算是不同,仍然是相互作用。

4 就是肯定自然与社会是同源的,即自然和社会的统一性、对象的对称性(社会现象总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似的甚至相同的现象)、理论的逻辑简单性(假设尽可能的少,结论尽可能的多)。

5 与已经成熟的科学合作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从而避免泛泛的哲学争论,例如现代社会学中很多大型的具有批判色彩的理论那样。

6 当然本人认为也需要很深的社会学基础,鉴于本人水平,所以后文所涉及的内容会尽量回避本人所不熟悉的社会学的内容。

7 www.bsos.umd.edu/socy/meeker/ TheMathematicalSociologistSu04%20.pdf 。

8 刘军著,《社会网络分析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12 导言部分第 2 页

9 《科学究竟是什么》 [ 澳 ] 艾伦?查尔默斯著 邱仁宗译 2002.4 第 225 页

10 《隐秩序 --- 适应性造就复杂性》约翰? H ?霍兰著 周晓牧 韩晖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8

11 同上,第 15 页。

12 《生物数学》科学出版社 许克学著 1999.10

13 同上,第 2 页"所谓数学,就是研究从一般集合到信息集合转换的理论、方法以及实现这种转换的运算过程。这就是我们对数学学科扩充以后的认识。在此集合 A 如果指实(复)数集合,信息集合 B 仅仅指一个实(复)数值,这就又回到传统数学的一般集合函数上去了。"

14 非线性的典型例子是经济学上的乘数效应,即当投入固定时随着网络的传递次数产出会成几何级数增长,而不是算术级数。而社会学中典型的例子是用路径分析的语 言来描述社会现象(假设我们有三个变量,分别为 1 , 2 , 3 )时,其路径图为下图,变量 1 与 3 的相关系数等于路径系数 p12 × p23 + p13 ,而不是直接得出的 p13 或 p12 × p23 ,说明了非线性的存在,即对变量 3 的影响不是变量 1 的单独效应与变量 2 的单独效应,还包括变量 1 与 2 的相互作用。所谓离散量就是只取有限个固定值或值域的变量,社会学中离散量有很多,布劳的宏观结构论就是以这样的离散量作为基础变量建立起来的社会学理 论。此外国内有如下文献可供参考"概念格上的传媒表达" 昌明 梁捷 2004.1 《社会学研究》 第 38 至 45 页,这是典型的基于离散数学的研究。

15 什么是自然语言?就是我们的日常语言,是不严格的,而数学的逻辑语言就是最严格的。(《系统经济学探索》 第 215 页)

16 计量经济学就是估计经济系统参数,测定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数理经济学通常是从一定的假设条件出发,将经济活动量化为一个或一组变量,继而写出函数 式或方程(组)…从而得到相应的经济模型或经济系统,然后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结论。两者之间的差别其实应该是数理经济学 提出 y=f(x)=ax+b, 而计量经济学从实际数据中将函数或方程中的代数转变为具体数值或确定具体的函数形式而发展出来的类似统计估计和拟合的方法。参见《数理经济学导论》伍超标 编著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12 第 6 页

17 即方法定量而理论演绎定性。

18 袁方主编 王汉生副主编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2 第 650 页中声称数理分析是实质科学。

《现代社会学-基本内容及评析》沙莲香主编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 88 页中认为数理社会学是理论社会学的一部分,其全称应是数理理论社会学。

http://www.baicle.com:8080/cp/resource/articles/176/%E6%95%B0%E7%90%86%E7%A4%BE%E4%BC%9A %E5%AD%A645938.html 中也表达了类似观点。

此外,在社会科学中典型的例子就是经济学对数学的运用,除了统计外,还牵涉到其他数学分支,他们将经济学本身的概念翻译为数学定义,然后进行演绎,这应该是典型的科学对数学的态度。

19 《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 吴喜之遍著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6 第 2 页

《统计学原理》主编 黄良文 副主编 曾五一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6 第 5 页

20 当然这不是说用数学就没有问题了,数学虽好毕竟不是完美的工具,封闭形式化体系的哥德尔不可能性定理就是这样的一个限制,它是指在一个封闭的形式系统中, 存在着用系统本身既不能证明其为真,也不能证明其为假的命题(当然前提是这种理论能被表达成为数集数学的对象,因为数学家认为所有数学最终都可还原为自然 数的问题,而这一定理则是针对自然数的研究的)。然而,数学语言的严谨性仍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理论工具。

21 http://www.sscnet.ucla.edu/soc/faculty/bonacich/textbook.htm 第 7 章

22 en.wikipedia.org/wiki/Computational_sociology

23 事实上,元胞自动机和 agent based modelling 是不同的,前者基元不能在空间上移动,而后者可以有某种空间移动的倾向(比如向资源丰富的空间区域移动)。

24 计算机编程中的 IF-THEN 条件语句。

25 这两种方法所描述的系统通常无法用数集数学的方法解析地用方程式表达出来。相关论述可参考罗家德著《社会网分析讲义》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最后一章网络动态学的研究范例中的内容。另外他们是一种从底向上( bottom-up )的研究方法,所以社会结构是从行动者的互动中出现的,因此更倾向于微观角度,而不是像许多大型理论那样从宏观角度来研究的,关于这一点可参考 www.casos.cs.cmu.edu/education/ phd/classpapers/Macy_Factors_2001.pdf

26 compsoc.bandungfe.net 和 CRESS 所创办的电子杂志《 Journal of Artificial Society and Social Simulation 》网页是 http://jasss.soc.surrey.ac.uk/JASSS.html

27 http://wwwlisc.clermont.cemagref.fr/ImagesProject/freport.pdf

28 具体请参考《美国华裔科学家科普文集 第三卷 社会与行为科学》 王勋 刘国力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3 第 233 至 246 页 "细胞自动系统模型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吕佳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29 见网页 http://www.brook.edu/es/dynamics/sugarscape/movies.htm 可以观察它的动态过程。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

30 《美国华裔科学家科普文集 第三卷 社会与行为科学》第 235 页

31 该研究的论文为

White R, Engelen G. Cellular automata and fractal urban form: a cellular modeling approach to the evolution of urban land-use pattern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1993, 20: 1175~ 1189

32 在这里,复杂性更像一个哲学术语,与简单性相对,没有明确的区分标准,但按照 J ? Holland 《隐秩序》中的看法就是复杂适应系统( Complex Adaptive System,CAS ),而最典型的性质有七点,可参考书中内容,具体在此不再详述。

33 这里并不太用到复杂性,而是经典的内容(在那个领域里被称为平衡态和线性区非平衡态统计物理,而与复杂性相对应的则称为非平衡态非线性统计物理)。

34 www.sfu.ca/~jinshanw/project/net/review_C/review_C.html

http://www.oursci.org/news/2003/081501.htm,来源武汉大学复杂网络研究中心: http://www.sklse.org/whucn/

35 社会网络分析的量化分析工具来自数学图论,而描述动态的网络就有随机图论和统计物理,事实上这已经在注 3 的论文的引言中给出。因此,孔德的静动力学似乎都有了着落。我们同样可以说,所谓社会结构和它的变动到底是什么了,即作为复杂性网络的社会网络的静态结 构,由静态几何量描述(比如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密度,点度中心度等),动态则是这些量随着时间变量的演化规律。以上是笔者的观点。动态网络的研究目前的成果 可见 罗家德著《社会网分析讲义》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中的最后一章。

36 图片引自 www.tcd.ie/Physics/Schools/ Posters/SF2003-4/Sociophysics.pdf ,由于打印原因,不同路人的表示颜色打不出来。

37 如果有人有深入研究的需要,可以参考《社会科学与当代社会》刘仲亨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1 中第四章除了第二、五目的内容,他更深入的介绍了计算机方法和数学方法在科学理论研究中的作用。当然上述文字的认识是基于方法论上的联系,目前笔者认为不 能认为他们从理论上建立了统一。

38 http://www.bsos.umd.edu/socy/meeker/FW03TMS.pdf p6

39 比如对涌现的定义还需要加以明确。

40 即美国社会学家古尔德在其著作《即将到来的西方社会学的危机》中所说的。

参考文献:

非网络部分

《社会网络分析导论》 刘军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12

《科学究竟是什么》[澳] 艾伦·查尔默斯著 邱仁宗译 商务印书馆 2001

《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约翰·H·霍兰著 周晓牧 韩晖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8

《生物数学》科学出版社 许克学著 1999.10

《社会学研究》2004.1

《系统经济学探索》昝廷全著 科学出版社 2004.3

《数理经济学导论》 伍超标编著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12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主编 王汉生副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2

《现代社会学-基本内容及评析》沙莲香主编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 吴喜之遍著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6

《统计学原理》主编 黄良文 副主编 曾五一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6

《社会网分析讲义》罗家德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美国华裔科学家科普文集 第三卷 社会与行为科学》 王勋 刘国力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3

《社会科学与当代社会》刘仲亨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1

《多层线性模型应用》张雷 雷雳 郭伯良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

《中国社会学(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宇宙为家》S. Kauffman著 李绍明 徐彬 译 2003.5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科学新领域的探索》S. Kauffman 著 池丽平 蔡勖 译 2004.5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现代系统科学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陈忠 盛毅华编著 2005.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方美琪 张树人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

《自然杂志》,1990(1)

《社会热力学》宋瑞玉 周冰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9

《定量社会学》[联邦德国] 韦德里希 哈格著 郭治安 姜璐 沈小峰编译 1986.9

《社会场论》张小军著 团结出版社 1991.8

《社会控制论》[荷] 盖叶尔 佐文著 黎鸣等译 华夏出版社 1989.10

《火用 一种新的方法论》郑宏飞著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6

《社会协同学》曾健 张一方著 科学出版社 2000.6

《物理社会学 社会现象演绎理论的探索》钟学富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10

《临界 为什么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 【美】马克·布里斯著 刘杨 陈雄飞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8

《文科生第二种思维方法》湖南大学出版社 何维杰 欧阳玉 龙跃君 何伟光编著 2003.1

《混沌学导论》吴祥兴等编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6.1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6版) 上、下【美】乔纳森·特纳著 邱泽奇译 华夏出版社 2001.1

网络部分

http://www.sscnet.ucla.edu/soc/faculty/bonacich/textbook.ht

http://www.bsos.umd.edu/socy/meeker/ TheMathematicalSociologistSu04%20.pdf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putational_sociology

http://www.casos.cs.cmu.edu/education/ phd/classpapers/Macy_Factors_2001.pdf

http://compsoc.bandungfe.net

http://jasss.soc.surrey.ac.uk/JASSS.htm

http://www.sfu.ca/~jinshanw/project/net/review_C/review_C.htm

http://www.oursci.org/news/2003/081501.htm

http://www.tcd.ie/Physics/Schools/ Posters/SF2003-4/Sociophysics.pdf

http://wwwlisc.clermont.cemagref.fr/ImagesProject/freport.pdf

http://www.brook.edu/es/dynamics/sugarscape/movies.htm

http://www.sklse.org/whucn/

http://arxiv.org/abs/physics/0502144 Sociophysics Simulations I: Language Competition

http://arxiv.org/abs/physics/0503115 Sociophysics Simulations II: Opinion Dynamics

http://arxiv.org/abs/q-bio.PE/0503015 Sociophysics Simulations III: Retirement Demography

http://arxiv.org/abs/physics/0503128 Sociophysics Simulations IV: Hierarchies of Bonabeau et al

http://www.soc.ucsb.edu/faculty/ friedkin/Inpress/Affect_Status.pdf

http://www.indiana.edu/~socpsy/ACT/math_model.htm

http://www.bsos.umd.edu/socy/meeker/The%20Mathematical%20SociologistSP04.pdf

http://www.bsos.umd.edu/socy/meeker/Wi98TMS.pdf

http://www.casos.cs.cmu.edu/education/ phd/classpapers/Macy_Factors_2001.pdf

http://www.casos.cs.cmu.edu/education/phd/classpapers/Krackhardt_Organizational_1997.pdf

http://www.bsos.umd.edu/socy/meeker/FW03TMS.pdf


2009-04-10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9年博士研究生复试通知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9年博士研究生复试通知

    根据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公布的博士生招生建议复试分数线确定社会学系的复试分数线,本通知所附名单中的考生可参加复试,社会学系不再另行发放复试通知书,请具备复试资格的考生按以下要求参加复试。
一、复试资格
2009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复试分数线:英语50分、俄语50分、德语50分、日语45分、法语55分,专业课60分;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60分及格,不及格者不能复试。依据此线确定参加复试的考生。
二、复试要求
1、复试名单中个别考生未按研究生院规定提交申请材料的,务必在4月8日前将材料补齐。申请人应对所提交全部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考生申报虚假材料或有其它违反考试纪律行为的,一经查实,将取消其复试资格;如其已取得入学资格或学籍,学校将按教育部《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进行严肃处理。
2、考生参加复试时须带准考证、身份证、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原件,应届毕业硕士生应提交所在学校研究生院或研究生部的证明信,复试时验证。
3、考生具有研究成果的,务必在2009年4月9日前交到社会学系研究生教务办公室。
二、复试程序
1、考生需提前10分钟到复试地点抽取序号,按照序号参加复试。
2、专家复试组由3位以上博士生指导教师组成,专家复试组成员按百分制评分。复试成绩按百分制计算,60分及格,复试不及格者不予初取。
3、参加复试的考生应向专家复试组作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个人科研经历和成果介绍、对拟从事研究的领域的了解和看法、本人拟进行的研究工作设想及理由等。复试组对学生的学科背景、专业素质、外语口语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考察和考试。
三、成绩计算
1、总成绩以100分计算,根据公布的200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考生初试成绩占50%,复试成绩占50%。
2、复试成绩(百分制)=专家复试组所有成员各自评分相加总和÷专家复试组成员总数。
3、总成绩(百分制)=初试成绩(专业成绩1+专业成绩2+外语成绩)÷3×50%+复试成绩×50%

四、初取规则
以专业为单位根据总成绩排序(复试不及格考生不参加排序)依次初取。
不录取考生将于复试后三天左右以E-mail或者电话方式进行通知,以便考生可以及时联系调剂录取。初取结果以上报北大研究生院获批的名单为准,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招生网页也将公示,请考生注意查看。
请认真查看复试时间安排以及参加复试考生名单,并且于4月09日之前反馈信息至yuxp@pku.edu.cn,告知您是否能够准时参加,并附有效联系方式,不参加复试者为自动放弃资格。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2009年04月06日

附复试名单和复试时间
复试考生名单及复试时间安排    
复试组一
1、复试时间:2009年04月10日上午8:30
2、复试地点: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法学楼5236
3、复试名单(11人):
准考证号 姓名 报考专业 备注
09317027 干咏昕 社会学
09317028 寇浩宁 社会学
09317038 潘利侠 社会学
09317061 吴肃然 社会学
09317066 储卉娟 社会学
09317070 郭慧玲 社会学
09317117 陈舟 社会学 硕博连读
09317121 韩君 社会学 硕博连读
09317122 苏熠慧 社会学 硕博连读
09317123 陈彦勋 社会学 硕博连读
李美景 社会学 留学生

复试组二
1、复试时间:2009年04月10日上午8:30
2、复试地点: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法学楼5206
3、复试名单(15人):
准考证号 姓名 报考专业 备注
09317001 杜伟 社会学
09317003 王娟 社会学
09317004 陈旭峰 社会学
09317005 李明轩 社会学
09317045 刘敏 社会学
09317046 尹鹤灵 社会学
09317076 张端 社会学
09317078 刘月 社会学
09317079 邹艳辉 社会学
09317081 黄匡时 人口学
09317115 李健 社会学 硕博连读
09317116 练宏 社会学 硕博连读
09317118 曹政 社会学 硕博连读
09317119 胡倩影 社会学 硕博连读
09317120 张惠强 社会学 硕博连读

复试组三 2009年4月10日上午9:00
2、复试地点:社会学系5203会议室
3、复试名单(9人):
准考证号 姓名 报考专业
09317093 张经纬 人类学
09317097 董芃芃 人类学
09317099 刘宏涛 人类学
09317102 张文博 人类学
09317104 都晨 人类学
09317114 张影舒 人类学
09317124 汉尼.阿 人类学(硕博连读)
09317125 罗杨 人类学(硕博连读)
09317126 梁文静 人类学(硕博连读)

李国杰:关于网络社会宏观信息学研究的一些思考

转自:http://qixianglu.cn/20090410080724.html

李国杰:关于网络社会宏观信息学研究的一些思考


forcode:非常高兴能够看到国内有专家学者介绍计算社会学这个新兴领域,因为最近对计算社会学又"旧情复燃",所以百度、google搜索了 一下"计算社会学",发现大部分帖子都是我在2005年留下的。不过,也很开心找到了两篇综述性的论文,其中一篇就是李国杰的"关于网络社会宏观信息学研 究的一些思考",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介入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有一些计算机专业的研究人员开始用模拟仿真来研究社会,但是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受限 于技术能力,尚未进入该领域,这应该是一个宝藏。希望这一篇转贴可以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社会学的硕士生、博士生进来钻研。



关于网络社会宏观信息学研究的一些思考

作者: 李国杰

        信息技术的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将使人类告别以土地、能源、材料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逐步进入以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信息社 会。面对这一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社会大变革,从事信息科学技术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不仅要关心微观层次具体技术的实现与应用,还应当重视在宏 观层次上利用信息技术对整个社会做定量研究,特别要关注信息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

        近十几年来,国际上逐步形成了一些信息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研究的学术分支和学术团体,如社会计算(Social Computing)、社会信息学(Social Informatics)[1]、计算社会学(Computational Sociology)[2]、仿社会学(Socionics)(注1) [3]、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4]、情报与安全信息学(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Informatics)[5]等。"社会计算"主要是微软、IBM等公司在倡导、重点研究用户使用行为和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过程,旨在提高产品的适用性和 易用性。"社会信息学"是已故美国印第安那大学Rob.kling教授1996年发起的学派,主要研究计算机社会化的理论,即研究受组织和文化影响的信息 技术的设计、应用和后果的跨学科理论。"计算社会学"是近期兴起的一个社会学分支,主要研究方法是用计算机模拟社会现象,重点研究社会的复杂性。"仿社会 学"采取类似仿生学的思路,一方面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借鉴人类社会的适应性、鲁棒性和可扩展性,另一方面用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扩展、深化社会学的研究,进 一步再研究人和计算机构成的混合社会。"社会网络分析"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近来的研究热点是社会网络的形成规律,如小世界模 型、幂律分布等。"情报与安全信息学"是认知、情报、人工智能、控制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重点进行互联网上海量信息的分析和情报、知识发现。

        上述在国外已经开展的信息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有些研究偏微观层次,如侧重人机交互技术的social computing;有些学术分支,如social informatics和computational sociology等,研究内容较为专注。我们希望用"网络社会宏观信息学"这把大伞聚集关心重大社会问题、关心信息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的各领域的学 者,开拓我国社会科学和信息科学研究的新局面。我们认为,网络社会宏观信息学研究应侧重于采用信息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性能计算技术,分析研究具有战略性的 重大社会问题,如社会舆情分析与预警、社会安全与稳定性分析、预测重大决策对社会的长期影响、模拟在不同规划系统下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复杂网络的共性规律等 等。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关注从人类社会中发现构造信息系统的启示。

        我们认为在网络社会宏观信息学的研究中,以下三个方面颇为重要,值得我们在开始研究时予以重视。 

一、 复杂社会的计算机模拟。

        相对于"死"的物质世界和不具备高级思维的生物世界,人类社会是宇宙中最复杂的进化物。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系统中元素多,相互关系复杂,而且表现 在元素(或称为网络的节点)的适应性,社会中的个人、组织都是"活"的,能根据环境改变而不断变化。因此有人把人类社会系统称为复杂适应系统 (Complex Adaptive System,即CAS)。由于人类社会的极端复杂性,人们常把社会科学当成最"硬"的科学。

        大家都知道,社会政治不是简单的个人意向之和,经济学家需要写专著来讨论"同意的计算"。这种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的特性称为"非线性"。由于有非线性,才 会出现所谓"涌现(emergence)"行为,即宏观行为是在复杂系统中微观组件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下而自发涌现出来的表现[6]。与许多具有线性叠加关 系的集中的物理系统不同,复杂社会从微观到宏观的因果关系往往不可能用简单的公式推导出来。比如亚当·斯密阐述的所谓"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消费者和 生产者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个人微观利益的相互作用通过市场机制造成了宏观的社会福利效果。

        对于这种复杂的社会系统用什么方法可以模拟呢?或者说复杂的社会行为可以"计算"吗?人们对计算的常识理解往往从数值演算开始,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计 算"的范围要大得多。从最广义的范围来讲,有些学者把整个宇宙看成一台巨大无比的计算机,把所有的物理过程都看成按照某种程序执行的"计算"。实际上我们 现在使用的计算机,本质上是一种符号处理机。只要能把要做的事情符号化,或者叫数字化,在满足可计算性和较低计算复杂性的条件下,原则上都可以"计算"。 把一个物理问题变成一个数值计算问题,首先要建立物理和数学模型,用一些方程式表示输入输出变量的关系,如流体力学计算中N-S方程。对于社会问题,除了 少数问题(主要是经济问题)可以用统计方法做定量的数值分析外,多数问题难以抽象出数值计算模型。所以,尽管这些年来计算机应用搞得红红火火,许多人在宣 传无处不在的计算,但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几乎是游离于计算机世界之外的孤岛,很少见到社会科学工作者尝试用计算机(特别是超级计算机)研究重大社会问题。

        计算机果真对研究重大社会问题无能为力吗?实际情况不是这样。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学者(包括人工智能的创造人之一明斯基在内)就开始 采用Agent概念研究社会问题。Agent(国内翻译成"智能主体"或"代理")是个广泛使用的概念,学术界并没有公认一致的定义。对我们讨论的社会模 拟而言,Agent就是一段特殊的程序。与一般的程序不同,Agent至少有两个特点,一是自治,即根据预先在程序中设定的规则和当时运行环境可自主做出 决策和反应,二是与网络中的其他Agent有相互联系和影响,通过通信能感知周围环境。到了上世纪90年代,智能Agent已成为一种普遍流行技术,写进 了与Internet有关的三个标准文件(RFC1009,1027和1067)。

        针对某个社会问题,我们可以把涉及的个人或组织的行为规则、特性写成一段Agent程序,不同的人和组织用不同的Agent表示。当大量的Agent(可 以成千上万个甚至更多)都放到同一个计算机或某个网络中,这些"活"的Agent就如同许多人和单位构成社会一样在计算机中构成了一个人工社会 (Artificial Society)。由于这些Agent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随机产生的,而且具有非线性的特点,一群Agent(计算机界称为multi-Agent系统)的 相互作用可以涌现出难以预料的宏观行为[7]。

        国际上已经用这种多智能体系统做了许多模拟社会行为的研究。包括社会组织的形成和演进、文化道德和制度的发展、危机的产生等等。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 Sandia国家实验室就用当时世界上的最大的并行机PARAGON做过基于Agent(1005个Agent)的微观经济模拟,这种微观模拟不同于一般 的以统计平均的序参量做的宏观经济模拟。近几年以研究复杂性著称的Santa Fe Institute开发了一个基于智能体的社会模拟软件平台SWARM[8],可以从网上下载,为开展社会问题的计算机模拟提供了共享的工具软件。为了充 分利用分布在各地的计算资源,英国已建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网格系统,称为e-social science[9]。人工社会和社会模拟的研究队伍已有相当的规模,社会模拟方面许多重要的论文发表在英国出版的期刊Journal of Artificial Societies and Social Simulation。

        除了基于多智能体的模拟以外,传统的社会模拟还有面向对象的模拟、离散事件模拟等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很难直接对社会进行重复的实验, 因为社会本身在不断变化。但计算机模拟所建立的人工社会系统是计算机内的程序,我们可以调整系统的参数和初始条件,重复进行模拟"实验"。因此,近来不少 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中也出现了各种"实验室",如经济科学实验室、社会科学实验室等。值得指出的是,社会行为极为复杂,计算机模拟并不能精确无误地预测现实 社会的未来,计算机作为一种研究工具也不能代替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通过改变Agent内的规则,计算机模拟可能导出多种未来,但并不能提供在各种未来中 作出选择的算法。计算机中生成的人工社会可以看成现实社会的"平行系统",王飞跃研究员对平行系统思想有较多论述[10]

二、 网络社会和复杂网络的宏观分析

        信息社会的基础是联接每一个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网络,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迅速普及的互联网。互联网的巨大作用是大幅度降低人类的通信成本和实现最广泛的信息资源共享。互联网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还将重塑现实社会,构成与工业社会有本质区别的网络社会。

        信息网络与现实社会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网络影响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人群的爱好取向又反过来影响信息网络本身的演进。一个网络的节 点如果随机地增加,理论上应该生成一个随机网,节点的连接度应遵循钟形的泊松分布。互联网和web网新增节点看起来是随机的,但设计网站的人总是希望先与 热点网站建立链接。人类这种嫌"贫"爱"富"的聚簇特点使互联网变成了具有幂分布特征的自由标度网络(scale-free network)(注2) [11]。我们应该进行社会网络的宏观分析,研究人与网络的关系,研究网络社会的运行机理,研究网络对现实社会重塑与再造的条件,研究现实社会对互联网发 展的影响等等。

        从上世界30年代开始,香农、图灵、冯·诺伊曼、维纳、哥德尔等科学家从不同侧面开创了信息科学,并逐步发展成不同领域的信息工程学科和庞大的产业。由于 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巨大渗透性,近十几年来,在不同领域逐步发展出自然信息学、社会信息学、智能信息学、甚至与更细的学科交叉,形成化学信息学、生物信息 学、天体信息学、经济信息学、政治信息学、文化信息学等等。信息技术不是孤立地存在于某个技术领域,它们赖以生存的文化和制度环境影响着信息技术的理论框 架。在国外已经有较大影响的社会信息学研究的起源之一是所谓信息化悖论,即按传统的经济统计,信息化对生产率的提高几乎不起作用。到底如何评价信息化的经 济效益,如何实现有效益的信息化,这不只是个实际操作问题,也需要做深层次的理论研究。

        自从Barabasi等物理学家验证互联网是自由标度网的论文发表以来,越来越成为众多领域学者关注的热点。我国学者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已做出一些漂亮 的研究成果[12]。但目前仍是数学、物理学家介入较多,计算机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参与较少。实际上,关于复杂网络的研究还刚刚开始,许多未解之谜需要我 们去解答。比如物理学家分析互联网的连接度一般是不区分网络七层协议中哪一层的连接,而具有相同的节点连接度分布的网络,从网络工程实施的角度来看,可能 有完全不同的拓扑结构。最近国外一些信息领域的学者已经质疑互联网的自由标度特性,并提出了从路由器层次分析互联网的宏观连接特征[13]。这个例子也说 明研究互联网的拓扑结构和动力学行为不能停留在数学、物理学家的统计分析层次,计算机与通信领域的学者必须参与这种宏观层次的研究。只有采用理论与实际相 结合的研究方法,才能推动复杂网络研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我们需要发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发现描述复杂动态网络基本性质的特征量,不仅需要连接 度这样的几何描述,还需要物理和信息特征的更多描述,从而构造符合实际应用要求的复杂网络。对于互联网而言,我们需要保留其自由标度网的鲁棒性等优点又必 须改变目前的演化模式,提高其防止有意攻击的能力,形成更安全可靠的网络结构。从宏观上讲,下一代互联网的关键是要解决集中与分布的矛盾,使之既保留分布 自治的优点又有很强的可管理性。攻克这一关键技术必须对复杂网络的结构与动力学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最近向国会提出一项动议,要开展" 网络科学"研究,特别强调为未来的军事应用,必须重视网络科学研究[14]。本文提出的研究重点与他们提倡的研究方向有共同之处。

        近代科学越分越细,模糊了人们对事物的总体性、全局性的认识。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认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本 身,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从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学的连续的链条,这是任何一处都不能打断的链条。"马克思在 100多年前曾预言:"自然科学往后将会把关于人类的科学总括在自己下面,正如关于人类的科学把自然科学总括在自己下面一样,它将成为一个科学。"我们今 天强调开展网络社会宏观信息学研究,就是试图寻找那条被打断的"沟通链条"。

三、 海量信息分析与情报发现

        互联网社会带来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不但人类积累的大量信息、知识放在网上,而且人们对当前事务的观点、意见也通过网页、BBS、博客日志等多种方式表现出 来。50多年前,万尼瓦尔·布什就展望过共享人类知识的"记忆扩展器(Memex)",如今的web技术可以实现其理想。到2004年最大搜索引擎大约能 搜索到80-100亿网页。这些通过一般的浏览器能搜索到的网页只是表层网页,更多的深层网页(Deep Web)包括授权检索网页、数据库查询和调用返回的网页、多媒体文档和软件等,用一般的浏览器检索不到。专家们估计,深层网页要比表层网页多 400-500倍。如何有效地检索深层网页是我们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15]。

        目前信息爆炸式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信息处理能力增长的速度。从海量的网上数据、信息和知识中发现隐藏的、有价值的情报与知识是人类21世纪面对的重大课 题。特别需要重视的是人们在网上表达的"活"的情报和舆论。传统的"情报"在英文中不是Information,而是Intelligence,这意味着 情报是需要智慧从海量数据、信息中获取。社会舆论反映社会各阶层的民意,在全国上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社会舆论已成为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关注的大事。 我们不但要有科学的方法"计算"民意,要把舆情、民意数字化,建立如同股市指数一样的"舆情指数",还要研究舆情、民意的变化规律,从海量的网上信息中发 掘社会科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从网上的海量信息中还能发现各种罪犯的蛛丝马迹。通过挖掘有价值的情报破获犯罪集团,掌握社会潜在的不良倾向,是促进社会稳 定、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分析情报、发现知识都是与语义有关的技术。在社会网络宏观信息学的框架下,我们不只是关注一般的语义理解技术,还应重点研究 对于"特大规模"的网上数据(比如几十TB甚至几百TB),如何进行情报抽取和知识发现。

致谢

        在本文在形成过程中,我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王飞跃研究员有几次深入的讨论,本文有些观点受到他的启发。中科院计算所岳小莉博士给我提供了一些国外有关研究情况介绍,在此表示感谢。

        注1:本文所指的Socionics不是80年代兴起的心理学分支,而是指近几年德国研究基金支持的社会学和信息学的交叉研究,见参考文献[3]。

        注2:国内普遍将Scale-free翻译成无尺度、Barabasi采用Scale-free来称呼具有幂分布的网络,意思是概率分布p(k)∝k-r,其中k无论用什么标度,即k扩大常数倍,其分布仍是幂分布,因此翻译成自由标度也许更确切。

参考文献:

【1】 Rob Kling,What is Social Informatics and Why Does it Matter? D-Lib Magazine, Vol.5, No.1 , 1999,

【2】 Michael W. Macy and Robert Willer, From factors to actors: Computational sociology and agent-based modeling.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02.

【3】 SOCIONICS-Introduction and Potential, Journal of Artificial Societies and Social Simulation vol.1, No.3, 1998.

【4】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5】 王飞跃、王珏,情报与安全信息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中国基础科学, Vol.7 No.2,2005

【6】克劳斯.迈因策尔:复杂性中的思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7】 Sichman, et al (Eds.),Multi-Agent Systems and Agent-Based Simulation, Springer,1998,

【8】丁 浩, 杨小平, SWARM—一个支持人工生命建模的面向对象模拟平台, 系统仿真学报, 2002年5月

【9】 National Centre for e-Social Science, www.ncess.ac.uk

【10】王飞跃,关于复杂系统研究的计算理论与方法,中国基础科学,Vol.6 No.6,2004

【11】A-L.Barabasi and E. Bonabeau, Scale-Free Networks, scientific American, May 2003.

【12】方锦清,第二届全国复杂动态网络学术论坛总结,2005年11月

【13】 David Alderson et al., Understanding Internet Topology: Principles, Models, and Validation ,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VOL. 13, NO. 6, Dec. 2005 .

【14】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etwork Science—Committee on Network Science for Future Army Applications,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6.

【15】Deep Web WHITE PAPER, www.brightplanet.com/technology/deepweb.asp


2009-04-09

2009年5月14-16日,“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委员会”2009年年会将在北京召开

大会简介

    国际社会学协会(ISA)"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研究委员会"(the Research Committee 28 o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 of the ISA,简称RC28)2009年春季会议将于2009年5月14-16日在中国北京举行。本届年会由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委员会(RC28)、中国人民大 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联合举办。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谢宇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李路路教授共同担任本届年会的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教授和美国密歇根大学谢宇教授共同负责年会的组织委员会工作。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承担年会的具体承办工作。 

    国 际社会学协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研究委员会"成立于1950年。该委员会以提高社会分层与流动领域的研究质量、促进该领域科学信息的国际交流为宗旨,它 因所关注问题的重要性在国际社会学界以及国际社会科学领域中都具有非常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目前该委员会拥有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注册会员约1100 人。 

    "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研究委员会"在每年春季和夏季举办两次会议,每次会议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重点讨论,吸引了众多社会学家参与。 

    2007 年两次会议分别"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不平等与流动"(Social Inequality and Mo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和"累积的优势:教育、健康、财富与制度环境"(Cumulative Advantage: Education, Health, Wealth and Institutional Contexts)。2008年两次会议的主题分别为:"社会分层与内部人/外来者:洲内和洲际的跨国比较(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Insiders/Outsiders: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s within and between Continents)"和"21世纪的工作、贫困和不平等(Work, Poverty, and Inequality in the 21st Century)"。 

    每次RC28的会议,都吸引了大批社会学家,包括很多著名的社会学家参加会议,他们在会议上展示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每次会议都在相关研究领域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2009 年RC28的春季会议主题是"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变迁"(Social Inequality and Social Change)。这也是该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在中国大陆举办的首次会议。根据现在得到的有关反馈信息,届时将有大批该研究领域中的国际学者、包括为中国社会 学界所熟悉的许多著名国际学者参加本次会议。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鉴于中国社会及其转型过程的特别意义,RC28将在本次会议上与中国研究机构合作,专门举 行一天的中国论坛,讨论中国的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变迁问题。因此,本次会议为中外社会学界的交流提供一个极好的平台。作为该次会议的承办方,我们热切地希望 中国学者能够高度关注本次会议,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积极参加本次会议。我们相信通过本次会议,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直接交流与对话,必将极大地推进中国社会学 对中国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研究。 

    我们会随时通过本网站发布有关本次会议筹备情况进展的通告。 

会议主题: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变迁 

注册费

500元人民币。学生免注册费。  

文化旅游:

5月17日参观长城或故宫博物院。  

大会网站:

http://www.rc28-2009.org

住宿安排

与会者可在大会组织者安排的三个旅馆中进行选择。

旅行

境外与会者需办理入华签证。承办方将提供申请签证的相关支持文件。与会者可自行安排中国行程。

问题与联络

假如您有任何有关住宿、旅行、学术等方面的问题,请与大会组织者联系:sociologyrc28@ruc.edu.cn.

[合集] 2006 Soc Journal Impact Factors Ranking

发信人: fdstephen (kiwilo), 信区: Sociology
标 题: [合集] 2006 Soc Journal Impact Factors Ranking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l 13 11:20:11 2007), 站内

☆─────────────────────────────────────☆
sasa (无空) 于 (Tue Jul 10 10:52:09 2007) 提到:

1. ARS.
2. ASR.
3. AJS.
4. Sociological Methods and Research.
5. Soc Ruralis.
6. Soc Networks.
7.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8. Soc Health Ill.
9. Soc Probs.
10. Economy & Society.
11. Global networks
12.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3. law and society review
14. social forces
15.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16.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7. sociology
18. work and occupations
19. rural sociology
20. society and natural resources



☆─────────────────────────────────────☆
fdstephen (kiwilo) 于 (Wed Jul 11 23:55:13 2007) 提到:

Hi,Sasa! Could you also post a link for the source of this rank?

【 在 sasa (无空) 的大作中提到: 】
: 1. ARS.
: 2. ASR.
: 3. AJS.
: 4. Sociological Methods and Research.
: 5. Soc Ruralis.
: 6. Soc Networks.
: 7.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 8. Soc Health Ill.
: 9. Soc Probs.
: 10. Economy & Society.
: ...................




☆─────────────────────────────────────☆
sasa (无空) 于 (Thu Jul 12 11:06:56 2007) 提到:

http://portal.isiknowledge.com/portal.cgi?DestApp=JCR&Func=Frame&Init=Yes&SID=3B2p84Mdl1KDg7OeaIK

This is the ISI Web of Knowledge website. Choose JCR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6, go in, and select impact factors. This is the authoritative source for
academic journals' impact factors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One can also
check up other disciplines' journal impact ranking.


☆─────────────────────────────────────☆
fdstephen (kiwilo) 于 (Fri Jul 13 11:18:44 2007) 提到:

Many thanks!


【 在 sasa (无空) 的大作中提到: 】
: http://portal.isiknowledge.com/portal.cgi?DestApp=JCR&Func=Frame&Init=Yes&SID=3B2p84Mdl1KDg7OeaIK
: This is the ISI Web of Knowledge website. Choose JCR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2006, go in, and select impact factors. This is the authoritative source
for
: academic journals' impact factors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One can also
: check up other disciplines' journal impact ranking.

我发现了一个国内的社会学在线开放数据库

发信人: bdxa (布鲁), 信区: Sociology
标 题: 我发现了一个国内的社会学在线开放数据库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19 21:36:31 2007)

是人大社会学系建的, www.chinagss.org。他们好象和Chicago一样,每年一次的做
General Social Survey,目前已经开放了2003年的调查数据,在能找到大的国内数据
中算是最新的了,而且Sample Size真大,有10000,分城乡样本。比较怪的是,他们通
过普通信件把访问密码发给你,我在网上提交了申请,一直没回音,一周后居然收到了
一封信,里面有数据库的访问密码和一份数据使用协议。也不怕麻烦,为哈不用email
啊。另外比较怪的地方是信居然是从Johns Hopkins发过来的,搞不懂为什么,网站上
也没提这个项目是和JHU合作的啊。

另外,这份DATA好象是放在一个叫CSSOD的什么中国社会调查开放数据库上,据说也是
人大社会学系的一个项目,有一些其他的调查数据

美国社会学博士课程排名(及评价)

发信人: lihui (xiaoya), 信区: Sociology
标 题: 美国社会学博士课程排名(及评价)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ul 25 23:25:15 2006)

送交者: 总体排名 2006年7月25日15:01:59 于 [教育与学术]http://www.bbsland.com



有的排名并非绝对,每年都有情况变化,但总的来看40名以内都是公认的名校。

而我个人认为的TOP10是这样的:

1 Chicago, Berkeley, Harvard, UCLA

这四所都非常好,不分上下。

其中Chicago是每个申请者的梦想,如果想做定性研究而不是沉迷于数字,那么Berkeley
是天堂,Harvard不用说了,是现代功能主义的发源地,2003又引进了几个文化研究方面
的牛教授,更强了。UCLA整体实力极强,在社会理论等领域都有名教授。

2 Princeton, Stanford, UMich-Ann Arbor, Columbia, North Carolina-Chapel Hill
,Wisconsin-Madison

这几所属于第二梯队,各有千秋。

其他学校比这TOP10略逊一点,但也绝对是牛校,能去都是很不错的。

Wisconsin, Berkeley, Chicago, Michigan都是顶级牛校。 Wisconsin的规模实在是太大
了;Berkeley有几位非常知名的教授,尤其在全球化方面;Chicago确实是每个申请者的
梦想,不过听说里面的气氛不太好;Michagan非常均衡,定性、定量都很厉害,特别是人
口这一块应该是数一数二的。Berkeley、Chicago不用说了,UMICH还是定量稍强一点,尽
管近年来定性有所加强,但与Berkeley和Chicago不能比。

另外,UNC-CH各个分支也很平均,Stanford在定量这一块是最好的,不想和数字打交道的
不要申请那里;Northwestern在文化方面是最好的,但是缺少定量方面的训练;UCLA在理
论方面确实很牛;Harvard最近引进了几个牛教授,在USNEWS上的排名也许会上升一点;
另外,Yale虽然排名不高,但近年来引进了几位非常非常厉害的教授,相信排名会急剧上
升的。YALE主要引进了退休再就业的Alexander,其他人中Szelyeni(也许拼错了)还是不
错的。但总体排名不会有太大变化,国为亚历山大已过了巅峰时期。

Harvard今年从Princeton挖了数个教授,包括Michele Lamont。Northwestern的确是文化
方面的一个超级牛校,但他们与北外有一个长期合作的协议,其他学校要想进比较困难。

Rank/School      Average reputation score (5 = highest) 

1.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4.8 
2.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4.7 
2. University of Chicago 4.7 
4. 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 4.5 
4.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Chapel Hill 4.5 
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4.3 
7. Harvard University (MA) 4.2 
7. Stanford University (CA) 4.2 
9. Princeton University (NJ) 4.1 
10.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IL) 4.0 
10. University of Arizona 4.0 
12.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3.9 
13. 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 3.8 
13. 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 3.8 
13.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3.8 
16. Columbia University (NY) 3.7 
16. Duke University (NC) 3.7 
18. Penn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Park 3.6 
19. Cornell University (NY) 3.5 
19. University of Minnesota-Twin Cities 3.5 
21.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MD) 3.4 
21. Ohio State University-Columbus 3.4 
21. SUNY-Albany 3.4 
24. New York University 3.2 
24. SUNY-Stony Brook 3.2 
24.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 3.2 
24. University of Maryland-College Park 3.2 
28. Brown University (RI) 3.1 
28. University?lt;?xml version="1.0" encoding="GBK"?>
<hotsubjects>
<hotsubject>
<title>%B5%B1%C4%EA%C8%E7%B9%FB%C0%B5%D7%C5%B2%BB%BB%B9%CB%D5%C1%AA%CD%E2%D5%AE%BB%E1%D4%F5%C3%B4%D1%F9</title>
<author>daigaku</author>
<time>1155109932</time>
<date>2006/8/9</date>
<article_id>10397430</article_id>
<o_id>0</o_id>
<groupid>10397430</groupid>
<o_groupid>0</o_groupid>
<board>History</board>
<o_board></o_board>
</hotsubject>
<hotsubject>
<title>%B5%B1%BB%CA%B5%DB%CA%C7%D4%DA%CC%AB%C4%D1%C1%CB</title>
<author>corporal</author>
<time>1155101855</time>
<date>2006/8/9</date>
<article_id>10396026</article_id>
<o_id>0</o_id>
<groupid>10396026</groupid>
<o_groupid>0</o_groupid>
<board>History</board>
<o_board></o_board>
</hotsubject>
<hotsubject>
<title>%D6%D0%B9%FA%B9%C5%B4%FA%B5%C4%BC%CC%B3%D0%D6%C6%B6%C8</title>
<author>corporal</author>
<time>1155099403</time>
<date>2006/8/9</date>
<article_id>10395360</article_id>
<o_id>0</o_id>
<groupid>10395360</groupid>
<o_groupid>0</o_groupid>
<board>History</board>
<o_board></o_board>
</hotsubjef California-Davis 3.1 
28. University of Illinois-Urbana-Champaign 3.1 
28. University of Iowa 3.1 
28.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Amherst 3.1 
28. Vanderbilt University (TN) 3.1 
28. Yale University (CT) 3.1 
35.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3.0 
36. CUNY Graduate School & University 2.9 
36.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2.9 
36. Rutgers-New Brunswick (NJ) 2.9 
3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 2.9 
36. University of Virginia 2.9 
41.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 (NY) 2.8 
41. SUNY-Binghamton 2.8 
43. Brandeis University (MA) 2.7 
43. Emory University (GA) 2.7 
43.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Riverside 2.7 
43.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2.7 
47. Boston University 2.6 
47.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2.6 
47. University of Georgia 2.6 
47. University of Illinois-Chicago 2.6 
51. Boston College 2.5 
51.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2.5 
51. Purdue Univemm, where is wadaxi now? purdue?enis he married?nothanks你问他干什么... curiousoabout citations, i think that she's in love with someonehow do you knowi guess'dokmorningafternoongood afternoongoodhave you checked out the keng in love board? about ABC gf ?no, i never go love board. is it interesting?it's big. kind of interestingo,summary baa guy wants to get married with a ABC girl after dating her for 6 months. the girl doesn't want to rush. The guy wasn't happy since he thought that ABC should help him with his visa problemft, wsn!but... sometime people do that for loved ones , right?hehe, who knowslet me find you a postok??love 5314. ohehei think it's reasonable..okenmore reasonablefor womenyou've got a point.plus, 6 mons is not long enoughtrue, 6months is too shorten双妹!hj...what are you doingnot much, mark a few posts..are you visiting your lp?sheshe's here todayshe's visiting you?o, then i talk to you later:) okwho's that wsn whining on dreamer?I don'rsity-West Lafayette (IN) 2.5 
51. Texas A&M University-College Station 2.5 
51. University of Florida 2.5 
51. University of Kansas 2.5 
51.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2.5 
51.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IN) 2.5 

中国GSS数据发布2005年

发信人: sasa (羔雁之具), 信区: Sociology
标 题: 中国GSS数据发布2005年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r 1 09:38:00 2008)

尊敬的CGSS数据用户:

您们好。

我们非常高兴的通知大家,按照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章程,CGSS 2005数据于
2008年3月1日正式向全社会发布。您可以使用你申请使用CGSS 2003数据时的注册Email
和密码,通过http://www.cssod.org/cgss/login.php登录下载CGSS 2005数据和相关文档。

CGSS 2005是第一次同时覆盖城市和农村的CGSS调查,除了一份针对普通居民的问卷以
外,还有一份在进行调查的农村地区对所有村庄的村长的调查问卷。主问卷包含的模块
有: (1) 住户成员情况,(2) 个人基本情况,(3) 家庭情况,(4) 心理健康,(5) 经
济态度与行为评价,(6) 社区生活与治理,(7) 农村治理。

自从2007年2月1日首次发布CGSS2003数据以来,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行,中国综合社会调
查(CGSS)项目和中国社会调查开放数据库项目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将持续的
完善服务和扩展新的功能。如果您在使用我们的系统或数据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或
者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通过 cgss@cssod.org 与我们联系,我们非常希
望能得到大家的反馈。

另外,如果您使用我们的CGSS数据取得了任何成果(包括著作、学术论文、学位论文、
报告等),希望您能将成果的名称和电子版本给我们提供一份。我们提供的数据和服务
能对大家的工作、学习和研究有实际的帮助是项目得以持续下去的最重要条件和保证。
在此,项目组先向大家表示感谢。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项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