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22

北大社会学方法论讲义 第十讲 社会科学研究的本土化和中国化


一、有关本土化的不同观点
本土化与科学性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研究原则。它们的关系涉及多方面的方法论问题。依据新科学观,科学是建立在共同体成员的相互理解和共识的基础之上的。科学并不局限于探索具有普遍规律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历史的、特殊的、批判的和释义性的知识。在当前,本土化(或中国化)这一“论域”的展开是与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状况相联系的,它的论题涉及上述各类知识的探求。其背景主要是对西方(特别是美国)实证社会研究的方法、理论概念、研究模式移植到中国的拒斥或反思。在以往的讨论中,对本土化有多种界定和各种观点。
(1)实证研究者把本土化视为将国际通用的规范、方法、程序作出适合本国国情的修正,这是应当的。但要意识到,国外实证方法的弊病在其本国也是存在,如问卷、量表的信度、效度不高。
(2)某些人文主义者认为,只有本土人才有资格研究本土的问题,因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有其独特的知识和认知方式。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默顿对这种逻辑进行了批判。如果依据这种逻辑,北京人不能研究上海人,年青人不能研究老年人,那么任何社会研究和历史研究都是不可能的。当然,这一批判主要适用于以经验分析知识为目标的研究。
(3)中国社会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本土化是要在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脉络中研究本国问题,提炼出具有中国特点的概念、理论,为认识中国社会、同时也为国际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这一论证是较为客观的。但还有一些论题有待论证,如社会科学的特殊性、对西方学术霸权的批判、本土化与科学性和规范化的关系等等。
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规范化
近年来新的科学观强调:A.科学的历史性和实践性。B.科学是以交往共同体的规范和共识为标准的。C.不同论域有不同的方法论原则和论证方式。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A.科学的推理和论证是自足的(即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B.科学的目标是在其“信息域”中自主地、系统地提出问题、制定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确定一系列可能的解答,建立衡量什么是可接受的解答的标准(夏佩尔)。C.科学共同体遵守其共同制定的标准、规则和规范。
科学性是与规范化相联系的。规范化包括许多方面,如“论域”、论题的规范化,概念、术语的规范化,调查指标、变量的规范化,同一类课题中方法、程序的规范化,研究论文的规范化等等。规范是学术共同体为提高研究效率和质量所制定的规则,它为研究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争论和协作提供了框架。
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并不是拒绝与其他文化对话,不同类型的研究者需要通过相互交流、沟通而达到一定的共识。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也是本土论者)罗蒂提出,理性的合理性不是指其逻辑性,而是指合乎情理的论证,容忍、宽容地讨论本国的各种问题,合情理地加以解决。他认为,经验科学是这种人类亲和性的代表,其理由不在于科学的方法和程序,而是由于科学共同体摆脱了教条主义、霸权主义的论证方式,排除了外在力量的强制。他的实用主义本土观并不拒斥与别的共同体、别的文化交流,而是在这种交流中不断超越本土(本民族)的原有信念,达到加达默尔所说的“视界融合”。这也是意识形态批判和释义性知识所应采取的论证方式。
阿佩尔:《哲学的改造》,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4年版,第2章。
夏佩尔:《理由与求知》,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导言”。
金耀基:“社会学的中国化:一个社会学知识论的问题”,《国外社会学》 1993 3-4。
罗蒂:“科学作为亲和性”,罗蒂著:《后哲学文化》1992年。




2007-01-22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