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22

北大社会学方法论讲义 第十一讲  社会理论、社会研究、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一、社会研究的旨趣与知识类型
哈贝马斯对研究旨趣的分类:1.技术控制,2..相互理解,3.批判、反思。
相应的知识类型:经验分析知识、历史-释义性知识、批判-反思性知识
知识的其他分类:专业知识与日常知识、普遍知识与特殊知识、学术知识与实践知识、共识性知识与个体知识。
学术知识又分为:科学、哲学、艺术、宗教、意识形态等。
科学知识可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可分为:客观知识、主观知识和互为主观知识。
二、社会实践的多重主体与多重知识
1.社会实践的主体:各种文化、各个地域、各个历史时期的行动者,又分为各种职业、专业、各种社会背景的人,以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主流与边缘、权威与一般人等。不同的主体偏重不同的知识、并受不同的知识结构、文化观念、政治观点的局限。
2.社会研究的主体:学科与非学科的研究者、研究者与行动者(实践者)、委托人与代理人、学术界上层与下层等。多重主体论提出了学科、知识、权力的问题以及西方中心主义、学术霸权、科技霸权的问题。
三、社会研究、社会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
1.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针对社会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和经验问题提供专业化的、学术性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应用性知识。非学科(行动者)的认知目的:针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得到应用性、实践性的知识。
2.学科研究与非学科研究、学科理论知识与非学术的实践知识的关系:
学科研究可为非学科研究提供较规范的概念、术语、方法和理论,非学科研究不仅为学科研究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性的信息和知识,而且可发现实践领域中的疑难问题和价值争论,为学科研究指引方向并提供现实意义。
参考书目:
福柯著:《知识考古学》,三联书店,1998。
哈贝马斯著:《知识与兴趣》,学林出版社,1999。
马克斯.舍勒著:《知识社会学问题》,华夏出版社,2000。
科尔曼著:《社会理论的基础》,1990。
华勒斯坦等著:《学科、知识、权力》,三联书店,1999




2007-01-22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