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演绎法与归纳法:
假设检验(或假设演绎)方法――实证研究的逻辑:探求普遍性的知识、规律、得出
共性解释。演绎逻辑+归纳逻辑=假设检验逻辑
假设演绎法可用“科学环”说明(《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第四章)
实证主义与波普的“证伪主义”都依据假设检验逻辑:认识论的一致论、相符论。
相符论:认为有一个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现实,理论认识与经验事实可以相符。
假设检验逻辑的局限:
(1).只涉及假设(真理、知识)的证明逻辑,忽视科学发现的逻辑(想像.直觉.洞察力等)。
(2)只适用于形式化学科(有系统的演绎理论体系),忽视非形式化学科的研究逻辑。
(3)科学证明逻辑在证实和证伪方面没有明确的分界,对理论的部分证伪不能完全推翻理论体系。
二、社会人文学科研究的归纳逻辑
(1)客观主义(本质主义)的归纳逻辑:探求普遍规律和事物的本质。
扎根理论: 社会研究的发现和证明扎根于经验的事实中.
中层理论(默顿,1967):由经验研究归纳概括较低层次的理论命题,反对宏大理论体系。
理解社会学(韦伯):由具体、独特的现象归纳、抽象出“理想类型”、得出理论命题。
韦伯:对新教徒和企业家的案例中理解,然后发现一种共性―资本主义精神。经验归纳的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
主流的社会研究一般采用假设检验逻辑或客观主义的归纳逻辑。
(2)相对主义(主观主义)的归纳逻辑:非主流社会研究的逻辑。探求具体、独特的地方性(本土)知识。
阐释学方法:理解作者(或文本)的本来意义,归纳概括作者的观点。
深度描述法、口述史方法:从研究对象(本地人)的叙述中归纳本地人的观点和意义系统。
现象学、常人方法学:由日常生活和常人的视角,归纳、说明生活世界的“本来面目”。
假设检验(或假设演绎)方法――实证研究的逻辑:探求普遍性的知识、规律、得出
共性解释。演绎逻辑+归纳逻辑=假设检验逻辑
假设演绎法可用“科学环”说明(《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第四章)
实证主义与波普的“证伪主义”都依据假设检验逻辑:认识论的一致论、相符论。
相符论:认为有一个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现实,理论认识与经验事实可以相符。
假设检验逻辑的局限:
(1).只涉及假设(真理、知识)的证明逻辑,忽视科学发现的逻辑(想像.直觉.洞察力等)。
(2)只适用于形式化学科(有系统的演绎理论体系),忽视非形式化学科的研究逻辑。
(3)科学证明逻辑在证实和证伪方面没有明确的分界,对理论的部分证伪不能完全推翻理论体系。
二、社会人文学科研究的归纳逻辑
(1)客观主义(本质主义)的归纳逻辑:探求普遍规律和事物的本质。
扎根理论: 社会研究的发现和证明扎根于经验的事实中.
中层理论(默顿,1967):由经验研究归纳概括较低层次的理论命题,反对宏大理论体系。
理解社会学(韦伯):由具体、独特的现象归纳、抽象出“理想类型”、得出理论命题。
韦伯:对新教徒和企业家的案例中理解,然后发现一种共性―资本主义精神。经验归纳的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
主流的社会研究一般采用假设检验逻辑或客观主义的归纳逻辑。
(2)相对主义(主观主义)的归纳逻辑:非主流社会研究的逻辑。探求具体、独特的地方性(本土)知识。
阐释学方法:理解作者(或文本)的本来意义,归纳概括作者的观点。
深度描述法、口述史方法:从研究对象(本地人)的叙述中归纳本地人的观点和意义系统。
现象学、常人方法学:由日常生活和常人的视角,归纳、说明生活世界的“本来面目”。
归纳
主流:事实 经验概括 理论命题(普遍性知识)。
非主流:事实 理解、释义过程(包括当地人的理解)――地方性知识(个体知识)。
批判诠释理论的归纳逻辑:通过批判、反思、沟通、双向诠释,揭示虚假知识,探求共识性知识
归纳逻辑的局限:
(1)个别事例无法证明理论命题。
(2)由经验事实可归纳各种不同的理论,理论“跳跃”的合理性无法证明。
阅读:
袁方主编,1997,《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第4章 北京大学出版社。
景天魁(编),1994,《现代社会科学基础(定性与定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研讨课主题:
1.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方法”的特征,与其他学科方法的区别及共性。
2.如何解决或处理社会研究中证明逻辑和发现逻辑的问题。
3.如何超越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的对立。
非主流:事实 理解、释义过程(包括当地人的理解)――地方性知识(个体知识)。
批判诠释理论的归纳逻辑:通过批判、反思、沟通、双向诠释,揭示虚假知识,探求共识性知识
归纳逻辑的局限:
(1)个别事例无法证明理论命题。
(2)由经验事实可归纳各种不同的理论,理论“跳跃”的合理性无法证明。
阅读:
袁方主编,1997,《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第4章 北京大学出版社。
景天魁(编),1994,《现代社会科学基础(定性与定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研讨课主题:
1.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方法”的特征,与其他学科方法的区别及共性。
2.如何解决或处理社会研究中证明逻辑和发现逻辑的问题。
3.如何超越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的对立。
2007-01-2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