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15

人大社会学系讲座教授课程报名通知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课程开始网上报名,请有意向参加相关课程学习的校内外同学点击下面的链接进入"电子课堂"报名:
http://www.sociologyol.org/classmate/index.php?type=classroom
进入之后,点击相应课程后面的"加入",即可进入页面查看课程的相关信息。请报名的同学在页面最下方的方格中输入真实姓名,并点击"加入该班",即可完成报名。
每门课都有对应的"课程论坛",点击课程页面右上角的"访问论坛"即可参与课程的网上讨论和交流,课程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也会在论坛发布。
祝各位同学学习愉快!

附件:课程介绍

                  "社会学学生研究实践"研讨课程
                            明尼苏达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边燕杰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研究设计能力以达到国际认同水准。课程将重点探讨如何就具有实质意义的问题,设计和完成一项理论指导下的实证研究。大四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如果正着手开始一个研究项目,可以申请选修本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前来上课时准备好一份研究计划,计划中需详述研究目的、初步设计以及分析策略。

二、上课时间:
5月18—22日           14:00—17:00
5月25日、28日、29日      14:00—17:00
6月22—26日            14:00—17:00

三、上课地点:科研楼A座 512

四、学生资格要求:
大四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且
(1)学习了社会学理论、研究方法论以及社会统计方法的课程;
(2)对社会科学研究中某个实际领域里的研究问题有了较好的理解;
(3)正着手进行一个研究项目。

五、准备要求:
  选课学生将自己的研究设计带到课堂(研究设计大约2-3页,主题需具有实质意义),并在课程第一周用15分钟的时间对其进行口述介绍。

六、课程组织:
  本课程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设计,教师对此进行点评,全体学生对此进行讨论;第二阶段:广泛讨论在对理论指导下的实证研究项目进行研究设计时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学生修改自己的研究设计,以期达到一个更令人满意的水平;第三阶段: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完成自己的研究设计;第四阶段:对其中一些优秀研究进行点评。

七、参考文献:
(1)学生最喜爱的一本研究方法教材(如:巴比的《社会研究方法》)
(2)学生自己研究领域里最喜爱的一本专题著作
(3)展示于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委员会(RC28)会议上的一篇文章

              "社会学方法"课程
                                赵鼎新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每周6小时,每周授课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通过课前阅读和课堂讨论,我们将对社会学中的一些主要研究手法以及它们各自的认知论和方法论基础有个总体的了解。同时,我们将以在课堂中所学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为指导,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思维特长,在授课期间完成一个社会学研究开题报告的写作。在报告写作过程中,我们将学习如何提出更有意义的社会学问题,如何寻找和设计一个恰当的方法来研究和解答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如何确保自己提出的理论对经验事实有更大的解释力,以及如何建立自己的学术品位和志趣。

二、上课时间
6月17-19日      8:30-11:30
6月24-26日     8:30-11:30
7月1 - 3日       8:30-11:30
7月8 -10日     8:30-11:30

三、上课地点:科研楼A座 512

四、课程要求
    为了使授课更为有效,选修这门课的同学在课程开始之前需要预先递交一个初步的开题报告。该报告的长度应控制在两页之内。报告要写得直接了当,并且必须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你所想要解释的问题是什么?2)你为什么对这一问题感兴趣(或者这问题有什么理论或经验上的意义)?3)你对于这一问题的假设性解释是什么?你的假设性解释有什么理论或经验意义?4)为什么你的解释比其它的解释更有说服力?5)你想用什么方法和资料来证明(或证伪)你的解释?报告写好后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寄给(dzhao@uchicago.edu) 。

五、课程内容及阅读书目

1) Where to Start? (从何开始)
朱其. 2008. "艺术资本主义的实验". 《读书》,第三期,36-47页.

2) Interpretation and Explanation(理解与解释)

Appleby, Joyce, Lynn Hunt, and Margaret Jacob. (eds) 1994. Telling the Truth about History. New York: W. W. Norton and Company, chapter 6.

O'Brien, Kevin J. and Li Lianjiang. 2006. 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赵鼎新. 2006.《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第一章.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 Mechanism-based Explanation(基于机制的解释)

Hedstrom, Peter and Richard Swedberg. 1998. "Social Mechanisms: An Introductory Essay." Pp.1-31, in Social Mechanisms, edited by Peter Hedstrom and Richard Swedber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lster, Jon. 1998. "A Plea for Mechanisms." Pp.45-73, in Social Mechanisms, edited by Peter Hedstrom and Richard Swedber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an den Berg, Axel. 1998. "Is Sociological Theory too Grand for Social Mechanisms?" Pp.204-37, in Social Mechanisms, edited by Peter Hedstrom and Richard Swedberg.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illy, Charles and Sidney Tarrow. 2007. Contentious Politics, chapter 2. Boulder, Colo.:Paradigm Publisher.

4) Formal Models (形式模型)

Olson, Mancur. 1965.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1-65.

Axelrod, Robert M. 1984.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Fireman Bruce, and William A. Gamson. 1979. "Utilitarian Logic in the Resource Mobilization." Pp.8-44 in The Dynamics of Social Movements, edited by Mayer Zald, and John D. McCarthy. Cambridge, Mass.: Winthrop.

赵鼎新. 2006.《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第八章.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 Empirical Models (经验模型)

Gurr, Ted. 1970. Why Men Rebel.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 2.

Blumer, Herbert. 1946. "Elementary Collective Behavior." Pp.170-77 in New Outline of 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 edited by Alfred McClung Lee. New York: Barnes & Noble, Inc.  

Huntington, S. 1968.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y. Yale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 1.

Kornhauser, W. 1959. The Politics of Mass Society. Free Press; chapter 3.

Gould, Roger. 1991. "Multiple Networks and Mobilization in the Paris Commune, 1871."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6:716-29.

Mann, Michael. 1993. 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 Vol. 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s 15, 17 and 18.

Moore, Barrington, Jr. 1966.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Beacon Press; chapters 4, 5.

赵鼎新. 2006.《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第三章至第七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 Limitation of Mechanism-based Explanation("基于机制的解释"的局限)

Kiser, Edgar and Yong Cai. 2003. "War and Bureaucratization in Qin China: Exploring an Anomalous Cas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8: 511-539.

Zhao, Dingxin. 2004. "Spurious Causation in a Historical Process: War and Bureaucratization in Early Chin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9: 603-607.

Zhao, Dingxin. 2008. "Authoritarian Regime and Contentious Politics." For Handbook of Political Sociology.

赵鼎新,2007,《在西方比较历史方法的阴影下 -评许田波《古代中国和近现代 欧洲的战争及国家形成》》,《社会学研究》第5期。

7) Beyond Mechanism-based Explanation (在"基于机制的解释"之外)

Zhao, Dingxin. 2008. "Authoritarian Regime and Contentious Politics." For Handbook of Political Sociology.

赵鼎新. 2006.《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第二章,第十三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赵鼎新. 2007. 《国家. 社会关系与八九北京学运》.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Mann, Michael. 1986. 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 vol.1: A History of Power from the Beginning to A.D. 176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illy, Charles. 1992. Coercion, Capital, and European States, AD 990-1992. Cambridge,Mass.: Basil Blackwell.

赵鼎新. 2008. "战争与社会的非期然性'发展'"   待发表。


                社会科学与健康
                      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郑辉

一、课程简介:
    这是门跨学科的课,它综合多种角度来讨论健康和医疗系统,包括社会学,社会病理学,人口学,经济学和管理学。它将会提取这些学科的最核心的并且互相关联的关于健康和医疗系统的研究。这门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如何从社会科学角度来研究健康有个大致的了解。

二、上课时间:
5月11日、13日、15日、18日、20日、22日、25日、27日、29日
晚6:00-8:00

三、上课地点:科研楼A座 512

四、课程设计:
    前七堂课涵盖西方的关于健康和医疗系统的理论和模型。它首先讨论如何从社会学角度理解和测量疾病和疾病的主观感受,以及如何从社会背景下研究健康和疾病,也就是健康和疾病是社会造成的还是社会建构的。它将讨论一些最主要的理论,譬如标签理论,医疗化理论,压力模型等等。第四讲涉及流行病历史学和历史人口学的核心理论,也就是流行病转型和人口转型理论以及相关的争论。这些争论和医疗社会学的有些理论其实很有关联。第五讲涉及疾病的生命历程研究,将讨论流行病学,人口学,和医疗社会学是如何从不同角度在生命历程模型里研究健康。第四讲讨论人类的疾病历史与转型,第五讲则是讨论个人的疾病史和转型。第六讲从流行病学和人口学角度讨论病态和死亡曲线的收紧(compressed)模型,并有此引申的人类生命极限的讨论。这一讲与前两讲的内容紧密相连。第七讲从医疗社会学和健康经济学角度讨论医疗使用行为和医疗系统。第八到第十讲转到中国的健康和健康系统问题。它将涵盖健康/营养转型,健康不平等,弱势群体(比如老人和农民),精神健康,流行病(比如乙肝和艾滋病),医疗使用行为,和健康系统改革。

五、课程要求:
    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每个学生在课程结束前需要提交一个7-10页的学期论文。这个学期论文可以是理论综述和评论,也可以是论文提纲,或者论文。题目自选,只要它从社会科学角度来研究健康和医疗系统。我还会另设办公室时间。学生有任何关于课程和学期论文的问题可以在办公室时间和我讨论。课堂讨论和学期论文各占一半的最后课堂成绩。

六、授课方式: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是必须的。每个学生至少有一次机会介绍文献或者做评论。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