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31

forcode奇想:技术发展的弹性空间和文明分支树式的多线发展

forcode:这是于长江老师讲授的《马列原著选读》的课堂作业,我负责恩格斯的《家庭、国家与私有制的起源》的最后一章《九、野蛮时代与文明时代》。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感想、想像和《抽水马桶的秘密》中的一些内容,对恩格斯的文明单线发展观有很多批评。其中个人比较喜欢的部分是技术发展的路径依赖和弹性空间、文明发展的分支树式多线发展、微生物文明的构想……
本文首发地址:
http://www.qixianglu.cn/498510.html


该ppt文件下载地址:
http://www.divshare.com/download/2580032-203


下面是我将该ppt转成了图片格式,一共是52张, 下面是相册地址:
http://picasaweb.google.com/woodphone/071030


本文最后十页对文明分支树式的多线发展的想像是forcode去年8月底在《抽水马桶的秘密》中的一个章节:
《抽水马桶的秘密》第一部:人类研究计划:木马蛔虫  第82章:文明有机体间的基因交换
http://www.cmfu.com/readchapter.asp?bu_id=2007993&bl_id=60008























































2007年10月30日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九、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woodphone@gmail.com

http://www.qixianglu.cn
 



氏族制度的演化

依据:马克思的《资本论》+摩尔根的《古代社会》

氏族的演化
时间
氏族开始出现
蒙昧时代中级阶段
氏族继续发展
蒙昧时代高级阶段
氏族达到全盛
野蛮时代低级阶段
氏族组织被破坏
野蛮时代高级阶段
氏族完全消失
文明时代




氏族制度的特点

没有统治和奴役存在的余地 :

      在氏族制度内部,还没有权利和义务的分别;参与公共事务,实行血族复仇或为此接受赎罪,究竟是权利还是义务这种问题,对印第安人来说是不存在的;在印第安人看来,这种问题正如吃饭、睡觉、打猎究竟是权利还是义务的问题一样荒谬。同样,部落和氏族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不可能的。
 



感想:完美社会突然变成奴隶社会?

感想 :原始社会有这么美好吗?氏族内部可能比较和谐,氏族之间、部落之间的野蛮杀戮,不要说统治和奴役,吃人的事情都有。那么美好的原始社会突然之间演变成万恶的奴隶社会?或许根本就不存在一个美好的原始社会。

非洲吃人部落(图)
 



氏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1、人口是极其稀少的,只有在部落的居住地才比较稠密(感想:为什么原始社会一定人口稀少、食物匮乏?动物界不是也有很多物种因为食物丰富、大量繁殖的?人类祖先居住在不同环境中,各有各的情况,人口未必都那么稀少吧?);

2、居住地的周围,首先是一片广大的狩猎地带,其次是把这个部落同其他部落隔离开来的中立的防护森林;(感想:恩格斯知道的太具体了,纯粹想像和个例,不具有普遍性)

3、分工是纯粹自然产生的;它只存在于两性之间。(打猎和足球队的分工,不同人的能力有差异)
 



4、家户经济是共产制的,包括几个、往往是许多个家庭。凡是共同制作和使用的东西,都是共同财产:如房屋、园圃、小船。所以,在这里,而且也只有在这里,才真正存在着文明社会的法学家和经济学家所捏造的"自己劳动所得的财产"——现代资本主义所有制还依恃着的最后一个虚伪的法律借口。

(感想:我们现代社会家庭内部财产也是共同使用吧,但是家庭与家庭之间就不是这样了。古代就算氏族内部是共产的,在氏族之间也未必是共产的,而且氏族内部共同使用的财产,不同人肯定还是有不同的权力大小,比如长辈的权力比晚辈大,因为社会化过程本身就会产生权力和服从关系,不可能一到成年就立刻完全消失。)

氏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畜牧业和种植业

    * 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 发生时间:野蛮时代中级阶段。
    * 暂时的分工与交换——>经常的分工与交换
    * 氏族酋长之间的交换——>个人之间的交换
    * 牲畜——>货币(马克思的《资本论》)
    * 种植业也开始出现。逻辑:人类通过种植牲畜食用的植物进而发展成种植人类食用的植物(感想:这么说似乎有点道理,但是,难道畜牧业一定会早于种植业?)

 



    * 这一阶段工业的成就中,特别重要的有两件。第一是织布机;第二是矿石冶炼和金属加工。铜、锡以及二者的合金——青铜是顶顶重要的金属;青铜可以制造有用的工具和武器,但是并不能排挤掉石器;这一点只有铁才能做到,而当时还不知道冶铁。金和银已开始用于首饰和装饰,其价值肯定已比铜和青铜高。
    * (感想:铜的使用一定会早于铁?在我看来,更多的取决于各地矿产的类型和分布,而不是取决于文明发展阶段。而且,究竟是多数文明都独立发现了矿石和发明了冶金术,还是一个或少数文明首先发明了这些东西再传播开的,很难说,正如酒到底是各个文明单独发明还是某个文明先发明,很难说,不过自然状态下某些水果放久了会散发出酒香,这可能导致酒很容易被发明出来。另:有可能铜与铁二者熔点不同,需要铜器作为冶铁的容器?那冶铜呢?)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冶金和织布机 

技术发展的路径依赖
 



    * 奴隶制诞生的逻辑: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人的劳动力能够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 ,于是,使用奴隶在经济上有利可图了,奴隶制诞生了。
    * (感想:恩格斯老是把原始社会描绘得缺衣少食却又道德高尚,但是自然界很多动物不怎么需要劳动也能活得很富足,比如狮子等肉食动物多数时候在睡觉,猴子也能吃到森林里的各种水果树叶,为什么一到人类这里,就一定吃不饱穿不暖呢?非要发展个几十万年才能解决温饱问题?然后突然发现奴隶制度有利可图?至少,人类祖先居住的环境也是千差万别,不可能每个部落都那样饥饿。或许长期存在富足而没有奴隶制的原始社会。)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奴隶制
 

10 

    * 私有制:至于畜群怎样并且在什么时候从部落或氏族的共同占有变为各个家庭首长的财产,我们至今还不得而知。不过,基本上,这一过渡一定是在这个阶段上发生的。(感想:或许,原始社会从来就没有过公有制)
    * 男权制:随着畜群和其他新的财富的出现,便发生了对家庭的革命。谋取生活资料总是男子的事情,谋取生活资料的工具是由男子制造的,并且是他们的财产。畜群是新的谋取生活资料的工具,最初对它们的驯养和以后对它们的照管都是男子的事情。因此,牲畜是属于他们的;用牲畜交换来的商品和奴隶,也是属于他们的。这时谋生所得的全部剩余都归了男子;妇女参加它的享用,但在财产中没有她们的份儿。
    * (感想:或许,从来就是男权制)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私有制和男权制
 

11 

    * 家庭内的分工决定了男女之间的财产分配;这一分工仍然和以前一样,可是它现在却把迄今所存在的家庭关系完全颠倒了过来,这纯粹是因为家庭以外的分工已经不同了。从前保证妇女在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同一原因——妇女只限于从事家务劳动,——现在却保证男子在家中占统治地位: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相形见绌;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妇女解放
 

12 

    * 在这里就已经表明,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而这只有依靠现代大工业才能办到,现代大工业不仅容许大量的妇女劳动,而且是真正要求这样的劳动,并且它还力求把私人的家务劳动逐渐融化在公共的事业中。
    * (感想:这正是恩格斯写此文的目的,借古讽今,谈现实问题。还是比较认同这种观点的。在以往家务劳动没有被计算到GDP中,但随着生产、教育、饮食等功能逐渐从家庭中分离出来,由社会来承担,家务劳动也越来越成为GDP的一部分了)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妇女解放
 

13 

    * 随着男子在家中的实际统治的确立,实行男子独裁的最后障碍便崩毁了。这种独裁,由于母权制的倾覆、父权制的实行、对偶婚制向专偶制的逐步过渡而被确认,并且永久化了 。
    * 氏族制度的裂口:个体家庭已经成为一种力量,并且以威胁的姿态起来与氏族对抗了。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专偶制和家庭诞生
 

14 

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的分离

    * 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了。
    * 发生时间:野蛮时代高级阶段 。
    * 一切文化民族都在这个时期经历了自己的英雄时代:铁剑时代,但同时也是铁犁和铁斧的时代。
    * 铁已在为人类服务,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的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
    * 奴隶制进一步发展:生产的不断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提高了人的劳动力的价值;在前一阶段上刚刚产生并且是零散现象的奴隶制,现在成为社会制度的一个根本的组成部分;奴隶们不再是简单的助手了;他们被成批地赶到田野和工场去劳动。

 

15 

    * 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随之而来的是贸易,不仅有部落内部和部落边境的贸易,而且海外贸易也有了。然而,所有这一切都还很不发达;
    * 贵金属开始成为占优势的和普遍性的货币商品,但是还不是铸造的货币,只是不作加工按重量交换罢了。

 

第二次大分工:商品、贸易、货币
 

16 

    * 军事首长、议事会和人民大会构成了继续发展为军事民主制的氏族社会的各机关。其所以称为"军事",是因为战争以及进行战争的组织现在已经成为民族生活的正常功能。邻人的财富刺激了各民族的贪欲,在这些民族那里,获取财富已成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
    * 他们是野蛮人:掠夺在他们看来比劳动获得更容易甚至更光荣。以前打仗只是为了对侵犯进行报复,或者是为了扩大已经感到不够的领土;现在打仗,则纯粹是为了掠夺,战争成了经常性的行当。
    * (感想:动物社会一直都有领地的争夺,社群性动物比如狒狒和狼群等也一直存在首领和群战,为什么人类反而到了这么晚的阶段才发展出军事首领和地盘争夺战?)

 

第二次大分工:军事首领
 

17 

    * 掠夺战争加强了最高军事首长的权力;习惯地由同一家庭选出他们的后继者的办法,特别是从父权制实行以来,就逐渐转变为世袭制;
    * 于是,氏族它从一个自由处理自己事务的部落组织转变为掠夺和压迫邻近部落的组织, 而它的各机关也相应地从人民意志的工具转变为独立的、压迫和统治自己人民的机关了。但是,如果不是对财富的贪欲把氏族成员分裂成富人和穷人,如果不是"同一氏族内部的财产差别把利益的一致变为氏族成员之间的对抗"(马克思语),如果不是奴隶制的盛行已经开始使人认为用劳动获取生活资料是只有奴隶才配做的、比掠夺更可耻的活动,那么这种情况是决不会发生的。(美化氏族)

 

第二次大分工:世袭制
 

18 

    * 第三次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它创造了一个不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
    * 发生时间:文明时代
    * 这里首次出现一个阶级,它根本不参与生产,但完全夺取了生产的领导权,并在经济上使生产者服从自己;它成了每两个生产者之间的不可缺少的中间人,并对他们双方都进行剥削。
    * 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作为整个社会分工的基础固定下来;
    * 实行所有者甚至在死后也能够据以处理自己财产的遗嘱制度。在德意志人中间,这种制度是由教士引入的,为的是使诚实的德意志人能够毫无阻碍地将自己的遗产遗赠给教会。

 
 

第三次大分工:商人阶级的分离
 

19 

    * 在可以使生产者免除交换的辛劳和风险,可以使他们的产品的销路扩展到遥远的市场,而自己因此就成为一个居民的最有用的阶级的借口下,一个寄生阶级,真正的社会寄生虫阶级形成了,它从国内和国外的生产上榨取油水,作为对自己的非常有限的实际贡献的报酬,它很快就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和相应的社会影响;正因为如此,它在文明时期便取得了越来越荣誉的地位和对生产的越来越大的统治权,直到最后它自己也生产出自己的产品 ——周期性的商业危机为止。
    * (感想:既然恩格斯本身是企业主,怎么对自己意见这么大?太有自我批判精神了。商人的劳动在恩格斯看来对社会的实际贡献非常有限,不过是社会寄生虫,那你为什么还要做企业主呢?后来的历史表明,周期性商业危机不过是资本主义不成熟的表现。)

 

第三次大分工:商人阶级的分离
 

20 

    * 谁有了它,谁就统治了生产世界。但是谁首先有了它呢?商人。对货币的崇拜掌握在他手中是万无一失的。他尽心竭力地叫人们知道,一切商品,从而一切商品生产者,都应该毕恭毕敬地匍匐在货币面前。
    * 以后货币的权力再也没有像在它的这个青年时代那样,以如此原始的粗野和横暴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使用货币购买商品之后,出现了货币借贷,随着货币借贷出现了利息和高利贷。后世的立法,没有一个像古雅典和古罗马的立法那样残酷无情地、无可挽救地把债务人投在高利贷债权人的脚下, ——这两种立法都是作为习惯法而自发地产生的,都只有经济上的强制。

 

第三次大分工:货币崇拜与高利贷
 

21 

    * 除了表现为商品和奴隶的财富以外,除了货币财富以外,这时还出现了表现为地产的财富。
    * 土地现在可以成为出卖和抵押的商品了。土地所有权刚一确立,抵押就被发明出来了(见关于雅典的一章)。
    * 财富便迅速地积聚和集中到一个人数很少的阶级手中,与此同时,大众日益贫困化,贫民的人数也日益增长。
    * 随着这种按照财富把自由民分成各个阶级的划分,奴隶的人数特别是在希腊便大大增加起来,奴隶的强制性劳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所赖以建立的基础。

 

第三次大分工:土地所有权和抵押
 

22 

    * 社会结构的变化,又产生了新的需要和利益,这些新的需要和利益不仅同旧的氏族制度格格不入。
    * 由于分工而产生的手工业集团的利益,城市的对立于乡村的特殊需要,都要求有新的机构。
    * 每一个这种集团都是由属于极不相同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的人们组成的,甚至还包括外地人在内。
    * 在每个氏族团体中,也表现出利益的冲突,这种冲突由于富人和穷人、高利贷者和债务人结合于同一氏族和同一部落中而达到最尖锐的地步。
    * 大批新的、外氏族公社的居民,他们在国内已经能够成为一种力量。

 

第三次大分工:国家产生的条件
 

23 

    * 氏族制度除了舆论以外,它没有任何强制手段。现在产生了这样一个社会,它由于自己的全部经济生活条件而必然分裂为自由民和奴隶,进行剥削的富人和被剥削的穷人,而这个社会不仅再也不能调和这种对立,反而必然使这些对立日益尖锐化。一个这样的社会,只能或者存在于这些阶级相互间连续不断的公开斗争中,或者存在于第三种力量的统治下,这第三种力量似乎站在相互斗争着的各阶级之上,压制它们的公开的冲突,顶多容许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内以所谓合法形式决出结果来。于是,国家产生了。

 

第三次大分工:国家的产生
 

24 

    * 1、雅典:是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在这里,国家是直接地和主要地从氏族社会本身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对立中产生的。
    * 2、罗马:氏族社会变成了封闭的贵族制,平民没有权利只有义务;平民的胜利炸毁了旧的血族制度,并在它的废墟上面建立了国家,而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融化在国家中了。
    * 3、德意志:国家是直接从征服广大外国领土中产生的,氏族制度不能提供任何手段来统治这样广阔的领土。

 

国家兴起的三种主要形式:
 

25 

国家的本质:

    *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26 

    * 1、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旧的氏族公社已经很不够了,这多半是因为它们是以氏族成员被束缚在一定地区为前提的,而这种束缚早已不复存在。地区依然,但人们已经是流动的了。
    * 2、公共权力的设立。构成这种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物质的附属物,如监狱和各种强制设施,这些东西都是以前的氏族社会所没有的。随着阶级对立的尖锐化,公共权力日益加强。
    * 3、法律和国家的阶级性。官吏作为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的代表,必须用特别的法律来取得尊敬,凭借法律,他们享有了特殊神圣和不可侵犯的地位。国家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

 

国家与氏族的差异:
 

27 

    * 在历史上的大多数国家中,公民的权利是按照财产状况分级规定的,这直接地宣告国家是有产阶级用来防御无产阶级的组织。 但是,对财产差别的这种政治上的承认,决不是本质的东西。相反地,它标志着国家发展的低级阶段。
    * 国家的最高形式,民主共和国,在我们现代的社会条件下正日益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它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最后决定性斗争只能在其中进行到底的国家形式,——这种民主共和国已经不再正式讲什么财产差别了。在这种国家中,财富是间接地但也是更可靠地运用它的权力的。其形式一方面是直接收买官吏(美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另一方面是政府和交易所结成联盟,即政府发行国债。

 

国家的最高形式:民主共和国
 

28 

无产阶级的国家?

    * 随着被压迫阶级成熟到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它就作为独立的党派结合起来,选举自己的代表,而不是选举资本家的代表了。因此,普选制是测量工人阶级成熟性的标尺。
    * 结论: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
    * (感想:恩格斯似乎相信无产阶级可以通过非暴力的选举方式获取政权,这与后来很多国家的共产主义运动不同。可能因为那些国家本来就没有遵守规则的选举。)

 

29 

文明时代:

    * 微不足道的单个的个人的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
    * 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所以它的全部发展都是在经常的矛盾中进行的。文明时代几乎把一切权利赋予一个阶级,另方面却几乎把一切义务推给另一个阶级。
    * 凡对统治阶级是好的,对整个社会也应该是好的,因为统治阶级把自己与整个社会等同起来了。所以文明时代越是向前进展,它就越是不得不给它所必然产生的坏事披上爱的外衣,不得不粉饰它们,或者否认它们,——一句话,是实行习惯性的伪善,这种伪善,无论在较早的那些社会形式下还是在文明时代初期阶段都是没有的。

 

30 

脑力激荡:技术发展的路径依赖

    * 路径依赖问题首先由保罗·大卫在1985年提出,尔后W·马兰·阿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技术演进中的路径依赖的系统思想,后来,道格拉斯·诺斯将前人有关这方面的思想拓展到社会制度变迁领域,从而建立起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理论。
    * 路径依赖问题是保罗·大卫在解释惯常的字版文字组织是怎样变得标准化和固定化时提出的。他认为:一些偶然事件可能导致一种技术战胜另一种技术(即技术演进),而且一旦选择某一技术路线,即使这一路线可能不比放弃的另一种技术路线更为有效,它也会持续到最终。

 

返回第8页
 

31 

    * 阿瑟创造性地发展了保罗,大卫的这个思想,并系统地阐发了技术演进过程中自我强化机制和路径依赖性质的观点。他指出,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具有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由于某种原因先发展起来的技术通常可以凭借先占的优势,利用规模巨大促成的单位成本降低、普通流行导致的学习效应提高、许多行为者采取相同技术所产生的协调效应、在市场上越是流行就越促使人们产生相信它会进一步流行的预期等,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从而在竞争中战胜自己的对手。相反,一种具有较之其他技术更优良的技术却可能由于晚人一步,没能获得足够的追随者而陷入困境,甚至"锁定"在某种恶性循环的被动状态之下,难以自拔。总之,细小的事件如偶然的情况常常会把技术引入特定的路径,而不同的路径最终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脑力激荡:技术发展的路径依赖

返回第8页
 

32 

脑力激荡:技术发展的路径依赖

    * 例子: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为什么采用这个标准呢?原来,早期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而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正是电车所用的轮距标准。那么,电车的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所以电车的标准是沿用马车的轮距标准。马车又为什么 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因为古罗马人军队战车的宽度就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罗马人为什么以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

 
 

返回第8页
 

33 

    * 有趣的是,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车运送,路上又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宽一点,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宽度由铁轨的宽度所决定。所以,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输系统的设计,在两千年前便由两匹马的屁股宽度决定了!
    * 比如windows操作系统与linux操作系统,很难说哪套系统更好,或许linux系统更好,但是当windows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成为一种实际通用的标准,那么整个软件业都不得不支持windows的标准。

 
 

脑力激荡:技术发展的路径依赖

返回第8页
 

34 

脑力激荡:技术发展的弹性空间

    * 电力的发明似乎必须在计算机之前?毕竟今天的计算机离开电什么也干不了。但未必如此,今天的计算机是基于冯-诺依曼原理的计算机,在电力发明之前,已经存在有各种各样的计算器(比如中国的算盘是十六进制的)、还有基于纺织机的计算器(以及其他基于机械原理的计算装置),通用计算机的基本元件是"与、或、非"三种逻辑门,只要能够实现这三种逻辑功能,就可以制造出计算机,如果在蒸汽机之后人类没有学会控制电力,那么,也有可能发明出基于蒸汽动力的计算机;至于显示器,是基于点阵显示原理,也未必要使用今天的电子成像技术才能实现,如果机械式计算机往纳米技术发展,也是有可能非常辉煌的。还有,计算机也未必一定要基于二进制才行。所以,看似必然的路径依赖存在很大的弹性空间。

 

返回第8页
 

35 

    * 又比如,存储技术的发展,最初使用卡片、纸带、磁鼓等介质;后来又发明了磁带存储技术;再后来发明了硬盘这种机械存储技术;现在,又发明了闪存卡这类芯片存储技术;这各种存储并非某种一定要先出现,另一种一定要后出现,具有很大的弹性空间。
    * 硬盘这种机械式存储技术存在非常大的缺点:抗震动能力差、能量消耗大。但是由于发明硬盘技术的公司拥有很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市场推广能力,使得硬盘成为今天的主流。而芯片存储技术发明的时间甚至比磁盘存储还要早,但是发明它的公司比较小,所以直到几十年后才获得很大的资金投入,现在看来,闪存技术很有可能取代磁盘存储技术。

 

脑力激荡:技术发展的弹性空间

返回第8页
 

36 

    * 当然,即使人们最初发明出机械计算机,并且经过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发展出了非常精密的机械计算机,最后可能仍然会发现,使用电子原理来设计计算机速度更快更经济。但人们未必一定要先学会使用电力,然后才能发明计算机。
    * 所以,恩格斯认为,铜的发现和使用一定早于铁的发明和使用,这仅仅是一种假设,可能是欧洲历史的情况,未必是其他文明历史的情况。还有弓箭的发明,未必一定要在某个阶段而不是其他阶段,畜牧业未必一定早于种植业,这些都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脑力激荡:技术发展的弹性空间

返回第8页
 

37 

文明单线发展还是多线发展?

    * 斯大林五种生产方式的模式是单线论。
    * 建国后的前三十年,单线论占主导地位。普遍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是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次序循序渐进,单线发展的。
    * 然而,在50年代,已有学者提出某种有悖"单线论"的观点。杨向奎、童书业认为古代东方史是奴隶制和封建制结合的历史,要在古代东方各国的历史中划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界限是很困难的。在原始社会后,可以产生奴隶社会,也可以产生封建社会。

 

38 

    * 70年代末,学术界掀起思想解放的浪潮,单线论受到空前的冲击。许多学者提出,人类并非所有的国家都从原始公社制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及社会主义社会依次单线发展的。1972年,意大利米兰艺术学院教授梅洛蒂出版了一本专门论述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著作,即《马克思与第三世界》,书中提出社会发展多线的理论。这一观点传入中国后,对国内学术界影响很大。吴大琨即认为,梅洛蒂的书"说服力很强。"吴大琨指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的历史发展,实际上并不象斯大林所讲的单线。原始社会崩溃后,由于地理条件不同,历史上出现过诸如亚细亚的、希腊罗马(古典的)和日耳曼的不同发展道路。

 

文明单线发展还是多线发展?
 

39 

    * 在全世界目前所有的国家中,只有西欧国家经过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使西欧的封建主义国家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其他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则都是在外来条件的影响下才发展起来的。其原因在于历史的发展是多线的而不是单线的。
    * 雷海宗、张广志、胡仲达先后指出,奴隶社会非人类社会的必经阶段,东方社会和欧洲社会走着不同的历史道路。整个看来,只有欧洲部分地区的历史是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序列发展的,世界绝大多数地区的历史并非如此。耿夫孟说,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原始社会解体后形成的社会结构便无法一致,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就拿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来说,奴隶社会就不是必经的阶段。

 

文明单线发展还是多线发展?
 

40 

    * 何新指出,五种生产方式公式的理论背景一是古典进化论的单线演化模式,一是欧洲中心主义。然而,对于亚、非、拉地区的大多数民族和国家来说,由于它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欧洲是那样地不同,它们不仅从未走过欧洲式的资本主义道路,而且也从未经历过希腊、罗马那种奴隶制以及中世纪欧洲那种封建制的道路。但是三十多年来的中国历史学却一直在作两件事。第一是试图尽可能地削足适履,扭曲、删改、修正中国历史,以便把它塞进这个历史公式的框架内。第二就是在"历史规律" 的名义下,将这个公式神化成不允许怀疑和批评的神圣教条。

 

文明单线发展还是多线发展?
 

41 

    * 罗荣渠提出"一元多线观"。罗荣渠指出,马克思从未说过他所提到的几种生产方式之间有"一个产生一个"的必然性。而是认为社会发展是多道路、多模式的。他解释"一元"是指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力的变革。"多线" 是指在同一大生产力状态下的不同社会的发展,受复杂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千差万别,但可以归纳成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模式和不同的发展道路。
    * 程人乾提出多元多线论。单线论者强调历史的动力是一元的,罗荣渠也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一元的。程人乾则指出,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20世纪世界的发展不是单线的,而是多线多元的。[22]但他没有对这一问题作详尽的阐述。

 

文明单线发展还是多线发展?
一元多线论与多元多线论
 

42 

    * 在讨论近代史发展线索问题时,姜进批评了"线性发展观"。她指出线性发展观是18、19世纪理性时代的产物。当时的思想家认为,如同物质世界一样,社会的发展也是循着某种规则的运动。人们有可能找出这些规则,并描绘出社会发展的一条必然性线索。这种观点在杰出的思想家那里,曾经是启发创造性思维的动因,但是到了蹩脚的历史学家手里,却成了束缚思想的绳索。她认为学术界正期待着一种新的突破,即求得宏观认识的一致,而实现这一突破的关键,就是摆脱关于历史的线性发展观的束缚。

 

文明单线发展还是多线发展?
 

43 

    * 林甘泉不同意用"单线"论或"多线"论的对立来概括对于社会形态的认识。因为无论是"单线"论或"多线"论,都可以做不同的解释。"多线"论可以理解为否认不同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的共同性, "多线"的提法反映不出社会历史发展的重复律。而"单线"的提法又很容易被误解为单一的模式,从而忽视了不同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历史的发展不能说是多线的,但却是多模式的。
    * 叶险明对这两种理论都提出批评。他说,"单线论"是把"历史发展规律"混同于"社会发展道路",从而把社会发展的统一性简单化。而"多线论"则把"历史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道路"截然分开,从而把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绝对化。显然,这两者都是失真的。

 

文明单线发展还是多线发展?
 

44 

脑力激荡:分支树式的文明演化?

    * 类似生物进化路径,从单细胞的生物演化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个主要分支,然后,这三个分支的物种各自又独立演化出更多的物种,比如动物演化出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等,植物演化出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等。与此类似,人类社会的文明演化路径并不是单一的直线阶段式进化,而是分类树式的多线的进化,文明是有不同类型的,不同类型的文明如果独立发展下去,会演化出有根本差异的不同文明,经历迥异的发展阶段,而不是非要经历类似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这样的共同阶段。

 

45 

脑力激荡: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

    * 生物界分化为动物、植物与微生物三大分支,相应的文明或许也可以分化为动物文明、植物文明与微生物文明。
    * 游牧文明即动物文明,整个文明主要建立在对动物的驯养(人工育种、遗传工程)、食用(肉、乳、蛋)、交通(坐骑)、军事(人兽合一战队,大象、马、警犬)、经济(皮毛、骨器、药品、耕牛等)的基础上。
    * 农耕文明即植物文明,整个文明主要建立在对植物的培育、食用、药材、植物加工基础上。

 

46 

脑力激荡:微生物文明?

    * 是否存在微生物文明?整个文明主要建立在微生物的基础上:育种遗传改造、酿酒(制药,比如利用大肠杆菌制作青霉素)、发酵制作面包(包括其他微生物食品)、细菌选矿(目前已经发现可以富集特定矿物的细菌)、军事(细菌战)?当然,任何一种文明都同时利用三类生物,但有其中一种是作为主要的经济基础。或许不在地球上,或者不是在今天,或许遗传工程的发展会诞生出一个主要靠微生物来生产药品、食物和其他工业原料及产品的文明来。

 

47 

脑力激荡:文明之间的同化

    * 当然,社会这个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并不完全相同,最大的不同在于社会有机体的边界是不明确的,而且社会可以经由对个体的同化而合并。社会有机体的这种特性,使得当不同类型的文明相遇,原本可以走上迥异发展道路的不同类文明可以相互渗透,交换各自的文明基因,最终融合成一个容纳了来自不同文明的个体的新的文明有机体,这好比植物与动物相遇,动物将植物吃掉,消化,然后吸收用于建构自己的身体,植物的基因基本上在消化这个环节被打碎,其遗传特性无法体现在最后的新有机体中。而人类不同文明的相遇,也有这种弱小文明被强势文明完全消化吸收,自身文化传统毫无保留的现象,但更多情况下,弱小文明的传统依然会保留下很多东西残存在被强势文明同化的个体身上。

 

48 

    * 社会有机体的灵活性比生物有机体要大得多,它的边界是可以变动的,它的种群稳定性相对脆弱,比如日本,原来东亚儒家文化圈的成员,被欧美文明吸收,在日本社会,两种文化基因都发挥着作用,传统的儒家文化基因并没有被强势的欧美基督教文化基因完全消解掉。在生物有机体中,这样的基因融合只在病毒界普遍存在,还有就是人工遗传工程中存在这样的基因融合。

 

脑力激荡:文明之间的同化
 

49 

    * 根据进化论,今天地球上的每一物种都源自同一物种,当今世界的所有生物,最终可以追溯到数十亿年之前的那一个唯一的母体生命。一旦这些母体后代世代积累的遗传特性分化到一定程度,新的物种就诞生了,这种新的物种之间将无法交配,其生殖细胞也无法正常结合,即所谓的生殖壁垒,比如马和驴,老虎和狮子的生殖细胞就算结合,生育出的骡子和虎狮兽也不能正常繁殖后代。至于动物与植物,就更不可能随便交换基因了。在纯自然条件下,分化后的物种无法交换基因。那么分化后的文明为什么没有形成生殖壁垒(基因交换壁垒)呢?

 

脑力激荡:文明之间的生殖壁垒
 

50 

    * 也许,类似生物界的进化,从最初的微生物演化出了动植物这种更加高级的物种,在微生物阶段,物种之间的界限尚没有那么明确,微生物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换或许比动植物要容易的多,而分性别的高级物种,特定物种异性间的性吸引力媒介(性征物)的差异,使得不同物种之间很难产生交配欲望,比如雄性黑猩猩对雌性狒狒就很难产生性欲,即使发生了罕见的黑猩猩与狒狒的交配,二者的生殖细胞也难以结合受精。高级物种的这种性壁垒保证了物种的纯洁性与稳定性。
    * 那么,是否人类文明经历了病毒式可以轻易交换基因的阶段之后,也会进入形成基因交换壁垒的高级阶段呢?是否不同人类文明分别进化到一定阶段,由于文明之间的差异过于巨大,这两种文明有机体会形成类似第二性征的吸引基因交换的不同媒介?比如文明的第二性征是意识形态。

 

脑力激荡:文明之间的生殖壁垒
 

51 

    *   又或者,当非裸猿进化出的文明与裸猿文明相遇,二者是无法交换各自对世界的理解的?也许由于语言的根本差异?使得这种交流无法达成?因为语言是文明基因的编写规则。
    * 如果出现一种个体寿命以数万年计算的文明,由于时间节律的根本差异,这样的文明个体间交流的语言也许与我们根本不同。就好比细菌的寿命只有几十个小时,也许细菌之间通过化学物质来交换信息比人类用声波交换信息效率更高,于是,人类很难正常与一个有智慧的细菌文明的个体来交流。一个细菌文明的成果,也很难被人类学习利用。也就是说,人类文明无法与这样的文明互换基因。这算不算一种基因交换的壁垒呢?尽管这样的细菌文明也存在于同一个宇宙,其行为也会影响到人类世界,但两类文明就是无法正常交流,因为二者的语言的根本壁垒。

 

脑力激荡:文明之间的生殖壁垒
 

52 

    * 今天兴起的第二波月球探索高潮,在未来几个世纪有可能使得人类殖民外星球成为可能。由于宇宙尺度的巨大,比如两个恒星系之间的距离动辄数亿光年,如果人类未来得以定居在这样相距遥远的空间里,那就如同古代人类定居在海洋相隔的不同大陆,不同文明在一定程度上会独立演化,形成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
    * 所以,文明的发展就好像是很多捆中间有好几处被扎拢的稻草,时而分支发展,时而汇合同化,也有可能因为分支发展过久形成生殖壁垒,导致无法同化,形成不同文明物种。

 

脑力激荡:星际殖民与人类文明再分化
--
最新奇有趣的新技术、科幻、社会学信息:
奇想录 http://www.qixianglu.cn
订   阅 http://feed.feedsky.com/woodphone
forcode科幻小说《抽水马桶的秘密》:
http://www.cmfu.com/showbook.asp?Bl_id=60008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