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30

forcode读后感: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因果网络的无限分割与追溯

forcode:其实我对于因果关系的思考还有很多,但是因为今天是交作业的最后一天,所以匆匆写够了两千多字就搁笔准备发给老师了。以后有机会,可以把更多的想法写出来。

因果网络的无限分割与追溯

——读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

学号:10631052    姓名:吴锋

库恩的科学范式论认为:"科学的发展是通过常态科学时期、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这样几个阶段的不断循环往复而无限的前进的。在科学发展的危机时期,科学家们表现出较强的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表现在对形而上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的重视,热衷于哲学和基本原则的分析。" [1] 上个世纪初期,爱因斯坦相对论、玻尔的量子力学、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引发的对基于牛顿力学体系的严格决定论哲学的批判,将概率决定论推上了历史的舞台,今天,虽然"自组织理论"、"系统决定论"等新的理论框架对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阐述,但科学的最新进展仍然未能证伪概率决定论。但在这样一个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对因果关系(即必然性)这样科学大厦基础性概念的思考仍能让我们获益匪浅。

谢宇认为在社会科学领域,"我们讲的因果关系都不是绝对的,而是概率性的。概率性的因果关系决定了我们只能做相对的平均值的分析,做趋势的分析,而不能做绝对的分析。概率性原因对个案的分析是不适用的……只有在有重复事件时,概率性的因果关系才会有意义。" [2] 笔者认为,概率性原因也可以适用于对个案的分析。在抛硬币实验中,随着测试次数的增加,抛硬币实验得到正反两面的出现概率逐渐接近0.5,我们的确是通过重复测量才得到了这个规律,因为硬币只有两面,硬币的内在结构决定了抛硬币实验的概率数值。掌握了这个规律之后,我们对任何一次抛硬币的个案,都可以有把握说,正反两面出现的概率都是 0.5。的确,我们要发现因果关系,只能通过重复测量才能统计总结出来,因果关系本身就要求两个客体之间的联系是稳定的可重复的,不可重复的关系只能是偶然性关系。但一旦我们通过重复测量总结出了概率性因果关系,就可以适用于对个案的分析。比如受教育水平影响收入,这是通过对许多个体的调查然后统计出来的概率性因果关系,对具体两个个人来说,我们当然不能简单认为,受教育水平高的那个人收入肯定高,因为这种因果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概率性的;但同时,我们又有把握说,受教育水平高的那个人赚更多钱的可能性更大。概率性原因同样可以用来分析个案。

我们是否有可能在硬币落地静止之前预测结果呢?如果我们掌握的变量足够多,的确可以做到这一点:抛出的角度、力量、风向、气流的变化、地形、硬币本身质量分布的不均匀等等,只要我们将所有影响硬币落地后正反面朝向的因素全部测量出来,并且有足够强大的计算机和模型,就完全可以在电脑中模拟每一次硬币抛出后的运动轨迹、落地点和正反面。所谓的概率性因果关系,不过是因为我们所能掌握的信息不够充分以及人类科学发展水平造成的。

谢宇说:"概率性原因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有原因不一定有结果……另一层含义是结果可以在没有某个原因的情况下发生,比如吸烟和肺癌之间的关系。" [3] 这种有原因不一定有结果、有结果不一定有特定原因的概率性因果关系不过是一种间接的因果关系。在吸烟和肺癌这个例子中,吸烟不一定导致肺癌,得了肺癌不一定是吸烟造成的,原因是从"吸烟"这个原因到达"肺癌"这个结果的因果链条中,还有着可以无穷无尽追溯深入的中间环节,在笔者看来,正如任意两个不同时刻之间的那一段时间,不管有多么微小短暂,都可以被无限划分为更小的时段一样,也正如空间可以无限分割下去直到夸克、胶子这样的在今天看来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粒子仍然没有抵达微观尽头一样,基于我们这个宇宙的时间和空间属性的任何一个因果关系也是可以无限追溯深入下去的。我们知道,因果关系是不可能脱离时间的,原因一定在结果的之前;同样,因果关系也是不可能脱离空间的,因果关系总是伴随着空间的变化,因为从原因作用到结果的这段时间里,不管多么微小,客体都是有运动的,就算吸烟和肺癌这样的案例中,因与果都与物理运动(不管是宏观物体还是微观粒子)联系起来,这必然涉及到空间的变动。因此,因果关系是无法脱离时空的,基于前面阐述的时空可以无限分割的属性,笔者大胆猜测,任何因果关系也是可以无限分割的,因此,任何一对因果关系都是某种意义上的间接的因果关系。比如在吸烟和肺癌的例子中,"吸烟"这个原因要作用到"肺癌"这个结果,中间要经历无数个环节。最简单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吸烟是因为烟中的尼古丁与肺部发生了某种生理化学反应,这种生理化学变化最终导致了肺部细胞的某种病变,比如增生或者癌变,而癌变其实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如果深入研究,也还有非常庞杂的结构,而肺癌同样也是一个非常概括性的概念,肺癌也是有很多种的,总的来说,大概是肺部细胞不受控制的增生并影响到了肺部功能,这中间也还有非常复杂的病理变化,每一个变化过程还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化学反应,每一个化学反应也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分子、粒子等力学的反应,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加深入的原理。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从吸烟到肺癌,是一个间接的概率性因果关系,由于这二者之间还镶嵌着漫长的可以说是无限的因果链条(实际上是一种因果的网络,也许一条因果链条断裂掉,还可以通过其他链条到达结果),这中间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可能最初原因的作用就无法抵达最终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有了原因不一定有结果。但正由于从吸烟到肺癌之间还有着无数的中间环节,而这些中间环节实际上和吸烟与肺癌这两个因果项一样是处于"因果网络"中的一个结点,因此,还存在着更多原因可以抵达这些中间环节的任何一个,比如吸入某种致癌的气体,也会触发从"吸烟"到"肺癌"的"因果网络"中的任何一环,最终会作用到"肺癌"这个结点,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了结果(肺癌)不一定有特定原因(吸烟)。

其实,关于因果关系的思考还有很多很多,限于本文篇幅,不能深入探讨。笔者认为,哲学界对于"因果网络"更加深入的探讨,对于科学方法论的进步一定大有裨益。所谓概率性因果关系仍然是非常粗糙的描述。


[1] 阎平,"从休谟对因果关系的分析看其对科学基础的批判精神",人文杂志,1999/05

[2] 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48-49

[3] 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49


下面是forcode读书的书摘:

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归根到底,因果关系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反事实问题。就是你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要反过来想一想,如果你没有做这一件事情,情形会是什么样的?(p44)

我们讲的因果关系都不是绝对的,而是概率性的。概率性的因果关系决定了我们只能做相对的平均值的分析,做趋势的分析,而不能做绝对的分析。概率性原因对个案的分析是不适用的。……概率性原因对个案是不适用的,只有在有重复事件时,概率性的因果关系才会有意义。(P48-49)

变异是社会科学的本质,相同的原因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变异又分为总体变异和时间变异。总体变异是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时间变异是相同个体在不同时间的差异。(p48)

概率性原因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有原因不一定有结果;另一层含义是结果可以在没有某个原因的情况下发生,比如吸烟和肺癌之间的关系。(p49)

肖浩宇; 张庆林;"因果关系的判断",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 42期 

对人们在单一因果关系情况下的因果力判断,到目前为止,存在一些相互竞争的不同描述和解释,可以分为两大类:联想理论和计算理论。联想理论认为人们的因果印象是基于因果事件的时空相邻依从性而形成的联想,因果之间的联想强度随结果与原因的相邻结合的重复出现而加强,随原因与结果的独立发生而削弱。计算理论认为人们的因果关系判断是使用某种规则的统计计算过程,这种学习具有情景记忆的特点,对计算的要求比较高。标准计算理论以某种理论标准来描述人的因果判断, 主要有概率对照模型,效力PC理论。研究因果关系判断的一些学者,最近对在工具性条件反射中人们因果关系的认知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中最有影响的有:强化与反应的时间邻近会影响人们的因果判断;延迟反馈和外部线索对因果判断的影响;小概率事件对因果判断的影响。还有些研究显示在不可控情境中,人们很容易形成迷信和控制幻觉。




万小龙,"因果关系概念中的时间问题",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年第2期

因果关系的第1 类时间关系(简称关系1) 和第2 类时间关系(关系2)。在关系1中,原因先于结果是指原因事件整个地先于结果事件,原因事件与结果事件之间有一个时间间隔。即原因事件的结果早于(或等于)结果事件的开始。在关系2中,原因先于结果是指原因事件的每一个事态均早于结果事件中每一个与之相对应的事态。但原因事件与结果事件之间没有一个时间间隔,而是有部分的时间重叠。




阎平,"从休谟对因果关系的分析看其对科学基础的批判精神",人文杂志,1999/05

如何解释能量的存在?

休谟的怀疑论的两个论点:
1、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每一个有开始的存在的东西也都有一个原因这件事是必然的呢?
2、我们为什么断言,那样一些特定的原因必然要有那样一些特定结果呢?我们的因果互推的本性如何,我们对这种推论所怀的信念的本性又如何。

凭经验和习惯形成的因果关系正是休谟所怀疑的。"习惯的影响真大,在它最强的时候,它不止掩盖了我们的自然愚昧,而且会把它自身掩藏了,似乎并没有习惯那回事,这只是因为习惯达到最高的程度了。

科学的发展是通过常态科学时期、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这样几个阶段的不断循环往复而无限的前进的。
在科学发展的危机时期,科学家们表现出较强的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表现在对形而上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的重视,热衷于哲学和基本原则的分析。


?    因果关系:在具有相关关系的两变量中,如果明确说明了一个变量的变化引起了另一个变量的变化,那么这种关系就可以称为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条件:(1)x和y有相关关系;(2)x、y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其他因素形成的;(3)x的变化在时间上先于y的变化。


阿波,"一个测不准的世界——海森堡和他的测不准原理",《大科技》,2004/11。

在微观世界中,微观粒子的动量(速度和质量的乘积)和位置却对应着一系列的可能值,每一个可能值又有一定的出现几率,动量和位置不再同时具有确定的值。

因为,我们在测定一个微观粒子的时候总得利用另一个微观粒子,这个"另一个微观粒子"会或多或少地影响被测的微观粒子。例如,我们要测定一个电子的位置和动量,我们必须运用光子去测量。当光子测量电子时,必须和电子发生相互作用才能测得结果,这样光子就会把一部分能量传递给电子,这样反映回来的电子的动量就不是原来的大小了。所以,就必须让光子携带的能量尽可能地少,这样光子的波长就会变长,往返的时间周期就会变长,由于电子是不断运动的,这样一来,被测电子的位置在光子把信息传回给观测者这段时间内又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在可以尽可能准确地测定电子能量的情况下,电子位置的测量就越不准确。反之,同样道理,电子的位置测得越发准确,其能量就越不准确。


桂起权,"关于因果、决定论、偶然性、概率之我见——张志林《因果观念》读后感",《江苏社会科学》,

正确的"概率描述定义"应当揭示概率描述的本质特征,未来显然不可严格确定,但概率性预言仍是可能的,例如可预期均匀骰子各点正面朝上的概率都为1/6等等


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将导致结果的巨大差异。
基因的微小缺陷,可以导致两个个体寿命数量级的差异。

莫诺思想中的根本弱点在于,他缺少自组织观念。如果考虑自然演化的自组织特性。不管哪一个等级,分子进化还是生物进化,"极小几率"的表象就会消解,物理必然性就会自动发挥作用,混沌就走向有序,起因于偶然性的胚芽可以通过非线性的正反馈机制,急速放大成取得支配地位的必然要素,像生命那样的"极不可能"事件将会转变为"真正通过严峻检验"的实际事件

起因于偶然性的要素可以通过非线性放大转变为必然性要素,不懂得可几性会快速增长

科学哲学家波普说过:"非决定论———更确加地说,物理非决定论———只是这样的学说,它认为,在物理世界里不是所有事件在一切极微小的细节上都绝对精确地预先决定了的

"非完全决定论"主张自然界作为自组织系统在整体上是由因果与机遇联合支配或共同决定的




--
最新奇有趣的新技术、科幻、社会学信息:
奇想录 http://www.qixianglu.cn
订   阅 http://feeds.feedburner.com/woodphone
forcode科幻小说《抽水马桶的秘密》:
http://www.cmfu.com/showbook.asp?Bl_id=60008

2007-07-29

forcode读后感:《后现代主义:非主流的宿命》

forcode:两个月前读过了那本《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的书,记了三十多条读书笔记,足足两千多字,今天随便从其中选择了几条写了篇两千字的读后感,一个小时还不到就搞定了,呵呵,还有一篇,打算读谢宇老师的书,明天是交作业的最后期限,今天赶快写。

后现代主义:非主流的宿命

——读《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有感

学号:    姓名:

 

三十多年过去了,后现代主义依然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它竭尽全力批判的"现代性"并没有消亡,反而越来越焕发出生命力,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让我们再次见识到了诞生自三百多年前的"现代性"——"理性"的威力。而可怜的后现代主义,随着其最初鼓吹者的陆续逝去,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微弱。读完罗斯诺的《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一书,我大概理解了这种思潮非主流的宿命。

不可否认,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是思想界对现代性不断扩张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危机的必然反应,但同时,后现代主义否定一切的偏激态度使得这种反应显得过度了。后现代的非理性的批判态度注定了其可悲的非主流宿命。

一、后现代主义对作者权威的挑战。传统意义上的作者作为知识精英往往在作品中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态度,以为自己掌握着比读者更多的真理,可以教育读者。后现代主义对这种作者的权威不屑一顾,甚至宣称"为了不至给通往文本的道路制造麻烦,作者最好在他完成写作时立刻死亡" [1]。后现代主义的这种批判固然有其积极意义,尤其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博客文化的流行,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作者,作者不再是知识精英的特权,作者没必要摆出一副高人一等的模样来;但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却剑走偏锋,居然连作者对作品顺序的安排成了靶子,并且非常绝对地认为:"作者为顺序的安排而提出的任何'理由'都被抹去,不存在让人诚惶诚恐的单独内容。不存在比其他解读更加有根有据的唯一而明确的'经过深思熟虑的'解读" [2]。毫无疑问,有些文本(尤其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文本)的确可以打乱顺序来阅读,也不至于影响到对其理解,但对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之类非常精确的文本,没有人可以脱离前文来理解后文,因为前文定义或者介绍了一些基本的概念,这些概念是理解后文的前提。比如数学这样最精确的知识,如果不按照顺序由浅入深阅读学习,根本是不可理解的。当然,网络超链接技术的发展,的确制造了越来越多非线性单一的阅读顺序,"维基百科"的每一个词条内含了大量的超链接,这些链接将读者引向无穷无尽的新页面,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安排的顺序的确又不是唯一合法的。所以说,后现代主义尽管偏激,却能够给我们带来启发,仍有其存在的价值。

二、后现代主义对真理的批判。"后现代的观点——不存在真理,一切都是建构——本身就是一个终极性的矛盾。通过做出这一陈述,后现代主义者假定了某个特许的立场。他们坚信他们自己的"不存在真理"的观点是真的。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他们肯定了真理本身的可能性" [3]。这是后现代主义最荒唐的地方,因为他完全否认了逻辑和因果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导致后现代主义无法自圆其说。科学和民主这两个东西,确实如后现代主义所批判的那样,不过是人为的建构,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科学和民主被当作了圣经中的"天堂",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恰恰由于这两个概念的特殊地位,使得任何现代性的政治力量都要打着科学和民主的旗号来合法化其统治,降低治理成本。于是,很多伪真理伪民主泛滥了。于是,后现代主义似乎抓住了把柄,不放过现代性被滥用或现代性本身的内在逻辑导致的任何一个错误或失误。不可否认,实证主义的办法没有办法达到最后的真理,但实证主义的那一套方法的确是迄今为止最有助于接近真理的工具。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理性力量的增长带来的科学繁荣和技术进步,一次次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后现代主义者似乎生在福中不知福,做着浪漫的假设,以为废止理性和科学,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面对瘟疫和自然灾难无能为力才最有利于人类。无论如何,后现代主义的确可以死去了,假如这个世界有超过 30%的人按照后现代主义者的鬼话来生存和思考,那世界还能存在多久呢?

其实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乏后现代主义这样偏激和虚无的思潮,但其非理性的主张注定了不可能改变其非主流的处境。在笔者看来,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基本上只限于艺术界,因为艺术界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夸夸其谈更有包容力。在社会科学领域,后现代主义只会越来越没有市场。现代性的种种问题应该从现代性内部获得解决方案,后现代主义作为对现代性的一种反应,其本质上,无论概念框架、问题域和表达方式都没有超出现代性的范围,后现代主义不过是基于"理性"力量的现代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朵小小的浪花,将来的历史学家将会轻轻摇一摇头,将后现代主义的嘲弄一笔带过。


[1] 波林玛丽 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p34

[2] 波林玛丽 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p35

[3] 波林玛丽 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p134


下面是forcode读《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记录的一些笔记:

1、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作者死了,读者是决定一切的,一部著作有它自己的生命。(中文版序P2)

2、后现代主义确实提出了某些重大的问题。(前言P1)

3、关涉我们存在和人性的最深层领域的诸多问题正面临着危机,他们是: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东西,我们如何考虑个人的努力和集体的渴望,进步究竟有没有意义以及应该如何求的进步,如此等等。后现代主义对因果性、决定论、平等主义、人道主义、自由民主、必然性、客观性、合理性、责任和真理都提出了责难。它对作为未来社会科学之深刻基础的诸多论题提出了异议。(前言P2)

4、作者观点:a、社会科学对于改善人类状况大有可为,b、社会科学还有巨大潜力待挖掘,c、后现代观点对于社会科学的发展有帮助。(前言P2)

5、元叙述(P5)

6、后现代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自由民主、女权主义、基督教、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这类元叙述与巫术、炼金术或原始崇拜相差无几,都是建立在不确定的假设之上的,它们预设了所有的问题并提供了先定的答案、逻辑中心、超验。后现代的目标不在于提出一组替代性假说,而在于表明建立任何一种诸如此类的知识基础之不可能性。

7、后现代主义的吸引力广泛而多变,难以一一予以确定。它的部分魔力在于,它的非封闭性和不明确性一下子吸引住了全世界的得意者、失意者和醒悟者。部分地,后现代主义或许是一代人的奢侈品,对他们来说,匮乏似乎已十分遥远。这代人醉心于自由而不是必然,是个人而非群体。这也许能说明后现代主义没有在东欧、中国或俄国得到足够重视的原因。在那些地方,现代性的吸引力仍然是新奇的,与现代性相应的消费社会仍有待于人们去充分体验。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后现代主义只有在人们已经习惯于现代性并把它视为理所当然之后才能兴盛起来呢?(P12)(在尚未完成现代性的中国谈论后现代是否为时过早呢?)

8、后现代主义也是绝望的产物,反映了西方知识分子处境的广泛变化。70年代和80年代的学术研究着面临的是一个极为萧条的就业市场,许多人找不到工作(Habermas 1986:150)。自身的懦弱无能和安全感的失落,使他们再也无法提供"证据以证明人们正在从事的事业是普遍正确的事业,是绝对的真善美的事业"(Bauman 1988:221)

9、迷恋后现代主义的人并非均等的分布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研究生和资历较浅的教员比在事业上一帆风顺的人对后现代主义更感兴趣。

10、反人道主义

11、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消解,无物可以被断定为完全的在场的或不在场的。(P29)(是否指,历史片段发生作用取决于需要,比如武训,可能几百年都不曾有人提起过,但在文革那个特定时期,被反复提及,作为政治斗争的道具而使用,武训存在的历史时期并不因为相对民国时期更遥远而被更少提及。同样,空间上,也许物理上非常接近的两个村庄,因为分属不同国家,村庄中的人,即使是亲戚,也会经历完全不同的生命历程,空间不只是物理意义的,也是政治意义的。)

12、后现代主义者大多拒绝现代表象。怀疑论者认为,表象在认识论上、方法论上和实质性上都是欺诈性的。他们要求"表象的秩序"的终结,因为表象否认差异并导致封闭。不过,一旦没有了表象,现代社会科学就成了问题,比较分析就不可能了。(P30)

13、后现代主义的主流是悲观怀疑论调的还是乐观肯定论调的?

14、后现代主义如此庞杂和自相矛盾,似乎根本不能称为一个派别,而只能成为一种立场?

15、我们总是喜欢谈论各种有才能的或有天分的作家;其实我们还应该对某些天才的或聪明的读者刮目相看。 米洛拉德-帕维克引自Bruckner 1988:15为了不至给通往文本的道路制造麻烦,作者最好在他完成写作时立刻死亡。 Eco 1983b:7
(P34)

16、作者为顺序的安排而提出的任何"理由"都被抹去,不存在让人诚惶诚恐的单独内容。不存在比其他解读更加有根有据的唯一而明确的"经过深思熟虑的"解读。(P35)(问题:那么对于那些需要前提知识的数学、物理等文本呢?如果不按照顺序来阅读,根本就看不懂)

17、对作者权威的挑战还是很有意义的,作者没有必要自以为代表真理,盛气凌人地来教育读者。

18、在解释某个文本时,遵从作者的意图可以作为强行注入人们自己见解的一种掩饰(Dworkin 1983b:251,258),这时的现代作者仅仅成为一个权力工具而已。(P39)(马克思这类作家,他们的言论被当权者用作意识形态教化的工具)

19、作者概念只出现于历史特定时刻的某些领域。福柯考察了作者的谱系并且认定在原始人中间不存在作者。原始叙述是唯一地以口头传诵和集体复合为特征的。福柯把著书立说设想成现代资产阶级试图为控制或管理作品而确定责任的一个虚构过程。没有作者的话,那么当有麻烦的文本出现时,惩罚该如何实施,或者法律责任该如何归属呢?(P39)(既然后现代主义宣布了作者的死亡,那么后现代主义对于版权制度是如何看待的呢?如果作者对于文本没有特权,那么是否还有必要存在版权制度?)

20、后结构主义者认为,意义不是由"说者的主观意图和愿望"所传递的,而是"制作它的作为一个整体的语言系统"的产物(Jefferson 1982:87)。譬如,结构主义者指出,在作者(教授)得到机构支持的情况下,这些机构实际上"创作"了那些被制造出的文本,因为这些机构确立并控制着著书立说活动的环境(Said 1976:40)(P40)

21、文本自身超拨于个别作者之上,同作者的意图则毫不相干。解读文本"同作者其人毫不相关"。作者所写的东西一般来说不是他意指的东西(Derrida 1976:158)(这种观点我是无法接受的,也许对于那些本身用词不精确的学科是这样,但对于数学、物理、化学这种精确的自然科学,作者表达的含义是非常清晰的,即使稍有偏差,也会基本反映作者的意图)

22、维基百科的书写方式,每个读者同时也是作者,使得读者与作者的角色混同了,这也有点后现代主义的味道。

23、有时,因果关系被重新界定的极其复杂和相互影响,以至于无法使之分开并对未来的结果做出可行性估算。于是想确定任何特殊的因果关系也就不可能了。这被称为后现代的互为文本关系(intertextuality),从极端的意义上说,它意味着,一事物都是相关于他事物的。因此,对于后现代的社会科学而言,在某个无作者的、完全互为文本的、代理人被省略掉了的世界中,根据现象的来源或起源对诸原因的研究必须中止。因果关系的缺乏导致了一种对实证主义的、或量化的社会科学之可能性的怀疑主义。(P46)

24、对社会科学而言,作者的死亡导致了人类主体的责任的消除。决策者不决策,所以他们对于任何特殊的政策后果(文本)都不负有责任。(P46)(类似于法西斯罪行的责任归属问题。)

25、

后现代个体的概念是后现代主义者为了自圆其说而构造的一个概念。(P77)

后现代主义者就是一帮思想混乱、自相矛盾的愤世嫉俗者,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孤芳自赏,享乐主义,冷漠无情,自私自利和反智主义(Agger 1990:11;Hassan 1987:17)",如果让全社会的公民都变成后现代主义者,那这个社会能存在多久就是一个问题。(P80)

后现代个体要求终结必然性、推断性论断、现代合理性、客观的现代科学、以法理学为根据的法律以及屈服于根据规范标准而做出评价的艺术。(P81)

后现代主义对如下观点表示了怀疑:第一、存在着一个实在的、可知的过去,一个关于人类观念、制度或活动之演化进步的记录;第二,历史学家应该是客观的;第三,理性使历史学家们有能力去说明过去;第四,历史的作用在于一代接一代地解释和传递人类文化和知识遗产。(P92)

感受:后现代主义最初是一种愤世嫉俗的发泄,这更多体现在怀疑论的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中,但在逐渐获得重视之后,逐渐走向更加理性温和的批判,这更多体现在肯定论的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中。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本质就是蔑视权威,赞美边缘化行为、观念和其他一切非主流事物,主张多元化。

很想看一个有关后现代的实例研究,看看这种逻辑混乱的主张能否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果;

为什么后现代主义无法深入到科学领域?为什么后现代主义没有一套能带来科学成就的方法论?因为后现代主义本质上是否定因果关系的,一种完全颠倒因果关系的观念是不可能带来科学成就的。所以,后现代主义的价值更多在于反叛和艺术,后现代主义不具有普遍性。

在阅读后现代主义的过程中,屡屡遇到让我愤怒的观点,让我感到后现代主义就是一群骗吃骗喝的学术白痴。

后现代主义从很深的层次上反思了一些观念,而这些观念是现代性之所以成立的根基;

社会科学领域概念的不精确性、模糊性、随意性使得社会科学的著作变得难以解读,难以交流;有时候,举例子比下定义是一种更精确的说明方式,所以,中国古代孔子的阐述方法是很有用的。

历史是虚构的,这当然在一定意义上是成立的,人类存在了数百万年,而真正的历史记忆不过数千年,数百万年前到数千年前之间的历史无疑也是丰富而重要的,但受限于人类的能力,那些事件无法被了解;即使在有文字和实物的数千年间的历史,很多真正重要的事件并没有被知晓,我们所知晓的,不过是历史的片段而非全貌。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真理主张只是权力游戏的产物,那些权力游戏受他们为之服务的那些人的利益所操纵。假如情况真是如此,假如真理主张真是非常武断的,那么他们就不配拥有特殊的特权地位或至高无上的权威。(P115)

我比较能赞同后现代主义的真理观:"对怀疑论者来说,真理主张是恐怖主义的一种形式。他们恐吓威胁和煽风点火(Baudrillard 1983c)。据说真理依据自己的存在使那些持有不同意见者沉默了起来。真理主张'替有权者作辩护,使弱者感到自己是错误的和不适当的'(Handler 1988:1036)"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关于真理的各种主张从来也无法独立于语言,真理是一个"话语的效果"(Flax 1990:35)……语言创造并再创造了他自己的世界而没有涉及到现实,那么要确定地说出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不可能的,因为语言纯粹是一个人为的符号系统,语言无法担保真理(Flax 1990;Murphy 1988:179)……不存在词语的精确意义,不存在关于某文本的确定解说,简言之,不存在单一的真理(descombes 1980:182)。(P116)

怀疑论者没有建构新理论的渴望,甚至也许是没有建构新理论的能力。他们不打算形成一个关于后现代的理论。任何一个诸如此类的计划都将是矛盾的,因为他需要现代理性和理性思维,而怀疑论者对这两者都予以反对。(P121)

它感到不一定要符合逻辑,不一定调和对立的见解,也没有在两个理论之间进行检验或做出选择的必要,所以,它认可了不一致性和矛盾(Ashley 1989a:271-80)。(P122)

批评家们认为,后现代主义取消了真理和谬误(或理论和胡说)之间的差异,这为虚无主义敞开了大门。"既然不存在真理,那么也就不存在谬误,所有信念都是相等的"(Scholes 1989:56)。……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取消真理是一种积极的解放活动,因为它接受了"复杂性和纷繁性"(Hoy 1989:45)。……德里达认为,真理主张的任何可能性之取消并没有导致虚无主义;相反,它使得极权主义成为不可能,因为极权主义完全依赖于他自己的真理观念,而后现代主义通过否定真理的可能性推翻了它。(P133)

后现代的观点——不存在真理,一切都是建构——本身就是一个终极性的矛盾。通过做出这一陈述,后现代主义者假定了某个特许的立场。他们坚信他们自己的"不存在真理"的观点是真的。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他们肯定了真理本身的可能性。(P134)

后现代主义者把社会科学知识贬低到故事的地位。(P134)

许多现代社会科学家会同意后现代主义者关于社会世界之复杂性的说法。他们会首先承认尽管真理是社会科学的一个目标,但他却无可否认的是一个永远也达不到的目标。但是他们将不同意怀疑论的后现代主义者的见解,后者坚信这种复杂性是如此的绝对,以至于提出这样的看法:所有的"真理"——无论其荒谬程度如何——都是相等的。(P135)

读完此书三分之二,再来看译者张国清老师的前言,深有感触,解除了我很多的困惑,张国清老师的评论非常中肯和有说服力。forcode-070611
--
最新奇有趣的新技术、科幻、社会学信息:
奇想录 http://www.qixianglu.cn
订   阅 http://feeds.feedburner.com/woodphone
forcode科幻小说《抽水马桶的秘密》:
http://www.cmfu.com/showbook.asp?Bl_id=60008

2007-07-23

2008年房价下拐?人口高峰VS房价

forcode:首先应该说,这种观点比较有新意,虽然在美国,用婴儿潮解释社会现象很常见,但在中国这么解释的还不多。但对于这种观点,forcode认为,中国的人口高峰53年和64年左右各有一次,53年这一次高峰是内战结束政局稳定生产恢复带来的,和美国的婴儿潮相似;而64年这次的人口高峰实际上是对59年到62年三年自然灾害导致的婚期和生育推迟的弥补性高峰,从人口金字塔看,三年自然灾害中国损失了至少三千万人口,出现一个巨大的缺口,64年这一批人在84-94年以后,也陆续进入了婚期,78年之后,尽管实行了比较严格的一胎政策,但由于人口基数巨大和人口惯性增长,85-91年形成了中国第三次人口高峰。这一批人(所谓的80后一代,forcode勉强算这一代)在2005-2021年将陆续进入婚期,因此,如果人口因素真的对国内房地产市场具有决定性影响,那么,房价不会在2008年便下拐,而会一直持续到2021年之后。我们80后这一代人出生在生育高峰期,同龄人内部竞争空前激烈,扩招、就业、买房都对我们不利,看来得晚婚晚育,让我的孩子出生在人口低谷期,这样活得轻松点。

真正影响房价的原因可能是婴儿潮  

    "奥运会可能会对中国房地产市场产生一定影响,但是真正影响房价的可能是婴儿潮,明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将因此出现真正拐点。"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尹中立说。

    尹中立日前参加福建银监局、建行福建省分行联合主办的"金融创新大讲堂"时说,从 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的生育高峰出现在1965年前后,1965年的出生率为3.78%,1970年的出生率为3.34%,一直到1978年之前出生率都在 3%以上。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1978年中国的出生率下降到了2%以下。因此从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出现婴儿潮一代。人口统计数据表明, 中国婴儿潮一代共有四亿多人口,占总人数的30%多。

    尹中立认为,随着婴儿潮一代全面进入生产和消费高峰期,消费市场必将获得繁 荣。其间,房地产、汽车、升级消费品、旅游、金融、健康产业都将获得蓬勃发展。中国最大的房屋需求、股票涨幅、汽车需求等都将在这一代婴儿潮手中产生。 "当1978年出生的人口年龄超过30岁以上时,中国婴儿潮一代将结束他们买房、结婚的高峰期。2008年之后的结婚人口比这之前下降30%多,而且是突 然下降。这样的人口变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因为影响房价的最重要原因是边际需求因素,当边际需求减少时,价格肯定会下跌。"尹中立认为, 2008年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真正拐点,当前的房地产喧嚣可能很快就会终结。 (记者 康淼)


--
最新奇有趣的新技术、科幻、社会学信息:
http://feeds.feedburner.com/woodphone
forcode科幻小说《抽水马桶的秘密》:
http://www.cmfu.com/showbook.asp?Bl_id=60008

2007-07-22

(转载)作了个excel简历模板管理的小程序,希望对师弟师?...

forcode:看来excel有必要好好学一下,将来工作用得上,其实excel的功能非常强大,一般的统计功能都有,下学期开始重点学习excel和SAS这两种统计软件,明年考SAS认证。

发信人: BEALERT (bealert), 信区: Job
标 题: 作了个excel简历模板管理的小程序,希望对师弟师?...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7月13日17:45:35 星期五) , 站内信件

毕业了,16号的火车离京,走之前,想做点东西回馈母校,
花了点时间作了这个,另外觉得word作的简历缺了管理的功能,
而excel刚好在这方面可以弥补,所以自己搞了一个,
肯定有很多的bug,不过已经尽力,希望多多指正。
希望对将要参与激烈的就业竞争的北大师弟师妹们有用。
用前请参阅readme
联系:yeyingxiao@gmail.com


感谢北大给予我的一切,希望日后能有更多机会回馈母校。

--

※ 来源:·北大未名站 bbs.pku.edu.cn· [FROM: 162.105.85.234]

附件列表 (使用WWW方式可以查看附件):
1: eng cn resume workshop_beta.xls (217.000千字节)
※ 修改:·BEALERT 於 07月13日17:46:09 修改本文·[FROM: 162.105.85.234]

附件1: eng cn resume workshop_beta.xls

--
最新奇有趣的新技术、科幻、社会学信息:
http://feeds.feedburner.com/woodphone
forcode科幻小说《抽水马桶的秘密》:
http://www.cmfu.com/showbook.asp?Bl_id=60008

2007-07-21

forcode奇想:图片内容分析法(兼谈社会运动理论)

现在正在完成社会运动的作业,写一篇"社会运动"的研究设计。中国的官员们真的应该好好学学社会运动理论,了解下社会运动的发展规律,不要遇到什么事情一封了之,封了别人的口有用吗?何况现在全球化不断深入,服务器远在大洋彼岸,你不可能把整个国际网络都封锁掉吧?社会运动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目前该研究领域主要有以下几大流派:
1、传统的集体行动理论,将社会病态看作是病态现象,参与社会运动的群众都是歇斯底里失去理智的被煽动的无知者,具有某种权威主义人格等病态心理。这种理论早已过时,被新的更有说服力的理论代替。然而,目前中国官员可能很多人仍然持这类看法,认为群众参与社会运动是被煽动了被误导了,等等。
2、资源动员理论。美国五六十年代社会运动蓬勃发展,并不是因为社会不公正增加了,相对剥夺感也没有增加,想法,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富足,按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社会运动的兴起,于是资源动员理论出现了。该理论认为,社会运动是需要成本的,也是有收益的,参与者不是一群被煽动的狂热份子,相反,参与者是理智的经济人,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资源的丰富,为社会运动准备了物质条件,也为社会运动提供了收益的可能(通过社会运动能够影响到资源的分配,参与者可以获得实质性利益),同时,美国社会从工业社会转型到后工业社会,白领工人首次超过了蓝领工人,白领工人相对蓝领工人有更高的独立性和谈判能力,与老板的博弈中更有底气,这些人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也为美国社会运动提供了动员的人员基础。还有当时美国大学生人数的增长,大学生是社会运动的天然群体,他们没有家庭负担和工作束缚,闲暇时间更多,知识水平更高,这也为社会运动的发展准备了条件。目前中国情况类似,改革近三十年的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剩余的资源越来越多,利益分化也越来越大,社会运动可动员的资源以及潜在的收益也越来越大了,另外,持续大学生扩招,也为社会运动提供了大批可动员的人口,所以,可以想象,社会运动在中国会越来越多。
3、政治过程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政治机遇结构是社会运动兴衰的重要原因。经济的发展,会使得政治环境日益宽松,政府对民间的控制减弱,会给社会运动提供政治条件。目前中国的情况也的确如此。中国的政治环境也在不断民主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社会运动提供了动员和舆论的新手段,这些都导致社会运动的增长。
之后还有中微观层次的社会建构理论,新社会运动理论等等。
很多时候,政府官员的不当反应刺激了社会运动的发展,稳定话语下,将社会运动视作洪水猛兽,这些其实是一种误解。一个成熟社会中,社会运动应该是一种常态,允许不同利益团体发出自己的声音,公平地展开博弈,才能防止矛盾累积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美国的体制之所以历经三百余年依然充满活力,就因为美国社会有各种机制帮助释放社会不满、压力,即所谓的社会"安全阀"机制。既然社会运动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那么对社会运动的研究和学习就是必要的。尤其是地方官员,应该学习一下社会运动理论,学会正确娴熟地处理突发事件。
forcode最近在写社会运动的作业,产生了若干新颖的研究思路,其中之一就是"图片内容分析法",以往的内容分析法都是对文本内容进行词频统计分析,对图片进行内容分析目前国内似乎没有。forcode的想法是,如果要研究一个游行事件,可以从网络上获得大量现场照片,而现在数码相机在每一张照片的 EXIF记录了拍摄该照片的时间、焦距、快门甚至GPS坐标等信息,利用EXIF给搜集到的数千张照片进行重新编码,每一张照片就是数据库中的一条记录,对应着数十个变量,比如,可以分析每一分钟拍摄的照片数量,可以绘制出一条游行各阶段拍摄的照片数量变化曲线;每张照片出现的人数可以作为一个变量,可以绘制出照片中人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照片中何时出现警察、何时出现冲突、何时出现标语、照片中人的表情等等,这些情况都可以转化成一个个变量,然后可以绘制出警察出现数量、冲突数量、标语数量随着时间变化的曲线,还可以分析这些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样等于把数量巨大的图片转化成为一个非随机的样本。我把这个想法跟刘老师说了,他说照片的代表性存在问题,因为拍摄照片具有随意性,有时候一个地方拍摄十几张,有的地方一张也没拍,还有拍照片的人分布在游行队伍的不同位置,这种分布也不是均匀的,这些因素都使得照片没有代表性,得到的变量也就没有了意义。我的说法是,有的地方一次照了十几张,说明这个地方正在发生的场面很重要(正在冲突)或者照片中的位置是一个标志性象征性的建筑(比如政府大楼前) ,照片数量比别的地方多,正是一种天然的加权,能够反应游行不同时间点和地点的相对重要性。刘老师表示这种做法还是没有说服力。我昨天查了一下"图片+内容分析",看到了邱均平写的一篇文章,似乎提到了国外有做图片内容分析的,但我没有去国外的学术数据库中搜索进一步的资料,但我想,数码设备的普及,使得参与同一大型事件的人留下了数量巨大的图片(数千张甚至数万张),这样规模的图片用传统的定性描述方法来研究是无能为力的,不可能对每张图片都来几句说明,从图片中提炼出若干变量来分析,应该是有可能的,只要拍摄照片的人足够多,能够平均掉那些随机误差(连拍、拍摄者分布不均匀、其他偶然因素),从图片库转化得到的样本数据库就具有代表性,得到的分析结论也具有扩展意义。希望国内有人能够尝试做图片内容分析。
--
最新奇有趣的新技术、科幻、社会学信息:
http://feeds.feedburner.com/woodphone
forcode科幻小说《抽水马桶的秘密》:
http://www.cmfu.com/showbook.asp?Bl_id=60008

2007-07-18

一次小型社会运动的成果:姐夫门面房隔壁的垃圾站停建了


我因母亲病中回了一趟湖南,做了两件事情:
1、照顾母亲,并且买了一个呼吸机、手指血氧仪;
2、帮姐夫写了一份投诉报告: 关于东江镇文化南路"非法垃圾站"的停建申请
http://4renminbi.com/forcode/2007/07/blog-post_3992.html
我在这份停建报告中,引用了从网上搜索到的相关法规,将该垃圾站定性为"非法建筑",并且给姐夫提供了办事的步骤建议:
1、将报告提交到相关政府部门,督促解决;同时,组织利益相关人员轮流值班阻止垃圾站施工,以防造成既成事实;
2、若政府部门无法解决此事,将事情曝光给地方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并与省级电视台和报纸联系;
3、若政府和媒体均无法解决此事,采用暴力对抗的方式;
4、若暴力对抗仍然无法解决,只能接受事实。
昨晚家里打来电话,我顺便了解了一下事情的进展,父亲说,已经解决了,市人大已经发了通知,要求停建该垃圾站,总结此次小规模社会运动事件达到预期目的的原因如下:
1、该垃圾站的确为非法建筑,当时我在报告中着重强调了两点:
(1)该垃圾站位于市中心人流密集区;
(2)该垃圾站位于夏季主风向的上风位置,夏季垃圾腐烂将造成恶臭吹向市中心;
这两点都有法律文件支持,所以从一开始,我方就站在法律一边,也能获得社会同情(哪有把垃圾站建在人家隔壁的);
2、我在报告结尾强调,该文件已送往相关十几个部门,这样接收到该报告的部门知道了我们的决心,也更加重视该报告;
3、我在报告中用word的画图功能画出了示意图,
这个示意图的奥妙在于,我故意将该垃圾站的位置在示意图中挪向了市中心,而北边强调了菜市场、电影院和市民广场等公用设施,并且将垃圾站三个字标准在十字路口的位置,这样的构图非常有利于说明该垃圾站的非法性质。
另外,看了这个示意图的官员,也会感到写这份报告的人不是一个普通市民,至少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这样的人更难敷衍,当然,这些只是猜测和推理。总之,很高兴这样的事情在第一环节就得到了解决,现在的中国之所以还能在资本主义的丛林中施行社会主义,政府还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各方的利益,不至于使矛盾激化到暴力对抗的地步。
--
最新奇有趣的新技术、科幻、社会学信息:
http://www.qixianglu.cn
forcode科幻小说《抽水马桶的秘密》:
http://www.cmfu.com/showbook.asp?Bl_id=60008

2007-07-16

d39766be验证feedsky展示广告

d39766be

--
最新奇有趣的新技术、科幻、社会学信息:
http://www.qixianglu.cn
forcode科幻小说《抽水马桶的秘密》:
http://www.cmfu.com/showbook.asp?Bl_id=60008

2007-07-13

备份篇文章:全球信息总量的统计


研究显示2010年全球数字信息量达9880亿GB

ugmbbc发布于 2007-07-12 18:08:43|1067 次阅读 字体: 打印预览

通信技术

感谢鸟人视觉的投递
新闻来源:存储在线
IDC的一项由EMC赞助的开创性调研项目,首次测定并预测了全球个人或企业制造、复制出的数字信息总量及种类.
IDC公布的《数字宇宙膨胀:到2010年全球信息增长预测》报告显示了全世界每年创建和复制的信息总量,找出了构成信息增长的信息种类因素和地理区域因素.报告结果对个人 、企业和社会都将有着深远的影响.

重要发现:
- 2006年数字信息量共计1610亿GB;
- IDC预计,到2010年,数字信息量将达到2006年的6倍;
- 到2010年,近70%的数字信息将由个人创建,企业和机构将负责其中至少85%的信息的安全、隐私保护、可靠性和法规遵从等事宜.

2006年制造、复制出的数字信息量共计1610亿GB,开启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增长时期.这些数字信息大约是现有书籍所含信息的300万倍 ,如果将 书籍排列起来,总长度为地球到太阳距离(约1.5亿公里)的12倍.IDC报告同时显示,至2010年,这个数字将猛增到6倍,达9880亿GB,年复合 增长率为57%.

到2010年,尽管近70%的数字信息将由个人创建,这些信息的绝大部分将沿路进入某个机构的网络、数据中心、主机站点、电话或网络交换机,或者备份系统.大大小小企业、组织、政府部门、协会等等,将负责其中至少85%的信息的安全、隐私保护、可靠性和法规遵从等事宜.

EMC执行副总裁兼首席开发官Mark Lewis说:"不断增长的信息为今天的IT基础架构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这种爆发性增长将改变机构和IT专业人员的工作方式、以及消费者使用信息的方 式.由于企业和机构将负责85%的信息,我们整个行业应该采取措施,开发灵活、可靠、安全的信息基础架构,进而控制信息的泛滥."

IDC首席研究员兼高级副总裁John Gantz表示:"信息增长速度惊人、来源广泛、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不仅仅代表了规模空前的全球信息大爆炸,还反映了信息从有限模拟形态到无限数字形态 的整体转变.从技术角度来讲,企业需要运用日益复杂的技术,来传输、储存、保护、复制与日俱增的额外信息."

其它重要发现:

图片:在数字宇宙里占据最大空间的就是图片,全球逾10亿部设备创建在创建制造图片,包括数码相机、照相手机、医疗扫描仪、监控摄像头.
数码相机:2006年,全球通过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超过1500亿张,手机拍照约1000亿张.IDC预计2010年,照片总数量将超过5000亿张.
数码摄像机:以分钟为单位计算,数码摄像机的使用量在2010年将比现在翻一倍.
电子邮件:电子邮箱数量从1998年的2.53亿增加到2006年的16亿,这个时间段中,邮件发送量的增长是电子邮件用户数增长的4倍;2006年,仅人与人之间发送电子邮件的信息量就达60亿GB(垃圾邮件除外).
即时消息:2010年,将有2.5亿即时消息用户,其中包含发送工作内容的个人帐户.
宽带:目前超过60%的互联网用户可以在家里、公司或学校宽带上网.
互联网:1996年,仅有4800万人经济使用互联网,那时互联网只有两岁.2006年,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1亿.IDC预测,2010年将有5亿新用户上网.
非结构化数据:超过95%的数字信息为非结构数据.而企业中80%的信息为非结构数据.
法律遵从与信息安全:当前,20%的数字信息需要遵守法律规定,大约30%的数字信息与安全应用相关.
信息分类: IDC估算目前经过分类或者按价值排序的企业信息不足10%.IDC预计信息分类管理的数据量将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增长.
新兴经济体:新兴经济体目前占据数字宇宙的10%,但其增长速度会比成熟经济体高30%-40%.


--
最新奇有趣的新技术、科幻、社会学信息:
http://www.qixianglu.cn
forcode科幻小说《抽水马桶的秘密》:
http://www.cmfu.com/showbook.asp?Bl_id=6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