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全文首发地址:
http://www.qixianglu.cn/627341.html
"伤心博士"发帖指控中山大学知名教授打骂学生
http://www.xawb.com/gb/news/2008-01/05/content_1425704.htm
冯雁
http://www.ee.ust.hk/~pascale
吴德凯
http://www.cs.ust.hk/~dekai
那个法国学生:Marine Carpuat
http://www.cse.ust.hk/~marine/
google中国博客有篇帖子提到了他:
数学之美 系列二 -- 谈谈中文分词
http://googlechinablog.com/2006/04/blog-post_10.html
ZZ为了忘却的纪念------被香港科大变态老板折磨的岁月(转载)
我离开香港科大CSE 已有一两个月,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2005年,那是我的本命之年。也许是验证了那句不甚吉利的民谣"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头
坐,无喜必有祸。"也许这也是我命中注定的。
正是在这一年,我从哈工大硕士毕业了,来到了香港科大Prof. Wu Dekai 的 H实验室攻读Ph.D。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想起关于Prof. W此前的种种传闻以及临行前我哈工大实验室的一位老师对我说过的一番话,我还是隐隐感到不安。但是我想:既来之,则安之。有必要简略地介绍一下Prof. Wu Dekai 的背景: ABC,于1992年Ph.D毕业于UC Berkeley ,操一口纯正而地道的美国英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他是HKUST前任校长吴家炜的儿子。过了几天,我就和 Prof. W见面了。与会的还有他其它两个Ph.D:一个大陆学生,另一个
是法国人M。第一次看见他,我却实吃了一惊:身为一个 professor(更准确地说是associate professor),英俊潇洒,一表人材,而且对衣着极为考究。简单的寒暄与客套过后,
为增进了解,我便问了他几个问题:
Me: How do you think about the research in MSRA?
W: Not very creative.
但接着他又补充道: Even for other professors in the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here, their research are not very creative. If you can find one whose researc
h is creative, I will resign.
Me: How do you think about Lee Kai-Fu?
W: If you go to some top conferences, nobody knows Lee Kai-Fu.
W: Lee Kai-Fu did nothing in the past 20 years.
Me: So how about Zhang Yaqing?
W这时好象已经显得有点不耐烦了,眉头一皱,反问我一句:Do you think Zhang Yaqing
is famous?
Me: Of course, he is the youngest IEEE fellow in the past 100 years in the wor
ld.
W摇摇头,只说了一句:No, they just make money.
第一次见面,没想到我居然碰到了这么狂妄自大的人。
二
三
那个法国学生 M是个不得不提的人。因为她是在Prof. W心目中唯一的好学生。W认为M 十全十美,几乎没有任何缺点。而且W还相当偏袒她,这点从以下几件小事就可见一斑。诚然
,M确实有很多优点值得我学习,但我思索良久,却始终也找不到偏袒她的理由。但我想一个很可能的理由是:因为 M是法国人,是法国公民,是法兰西共和国的人,一个外国人来
咱们中国的HK理应受到礼遇―――虽然我听说M并不是什么纯正的法国人, M的妈妈其实是越南人。当然,法国也好,越南也好,都是外国,受到礼遇也是理所应当的。
(1)事情是这样的, M要训练一个大的系统,由于我们实验室的服务器空间有限,M就发信让我们把机器上的有些文件删除,有些zip一下,这样她最后得到了足够的空间 (请注意
:是我们删除文件以后她才有足够空间的)。此时我也要做别的实验,有十几个model,训练起来也要不少空间,于是我对 W说出了我的问题:我没有足够的空间训练model,但W说
,这种情况他在US 从来没有遇到过,学生都是自已解决。他说我没有communication,意思就是没有象M那样发信让大家想想办法,例如删除一些文件,或者 zip一些。望着W,我
无语了,你在US没有遇到过这种问题,我在哈工大也没有遇到过呀,为什么我来你这里就遇到了呢?这难道是我的问题吗?我只是在心里面怀疑 W的基本逻辑思维能力了:我们删
除了一些文件,M才有空间的,然后这些空间又被M作实验占用了,我就算是发信,又有什么用 ???难道机器的空间能自动增大不成???
当然,W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没有问题的,他这样说只是借口,这其中另有隐情。H实验室的硬件资源一直不足,不怕各位笑话,我用的机器是2000 年以前买的,显示器就更不用提了
,连纯平都不是。更让人郁闷的是,显示器在显示时有严重的重影问题,只要看上一个小时,眼睛直冒金星,脑袋嗡嗡作响。这样的机器,在大陆估计早就进博物馆了,我无法理
解,在经济和科技如此发达的香港,它们为什么还在使用?听其他的学生说,他早在2002年就一直吵着要买新机器,一直吵到现在,但连机器的影子都没有看到 !!!我来这里时,
他就说要准备买新机器的话,后来又说了好几次,反正是一谈到空间不够的问题,他就说"新机器快来了"。当然,我也希望他们早日到来。
新机器终于还是来了,虽然已经是2006年的 5月份。那一天我忙碌了一整天,因为我也加入了装机器的大军之中。听一位负责人说,本来有专门的装机服务的,价值 HK6000,但Prof. W没有买,所以只能由系里的人以及我们实验的人帮忙来装。机器全部装好以后,我却惊奇地发现,所谓的机器,只不过是一台有28个刀片的刀片式服务器,根本没有PC机。这将意味着我们仍然要使用那几台古董了。我的希望也全部落空了。
(2)记得那是一个在 PolyU招开的会议,我和M各有一篇文章被录用。本来那个会议只设了一个奖,就是Best Paper Award,除此以外并没有其它的奖项。会议的 presentation结
束后,这个唯一的奖项发给了HKU的一个Ph.D。这一点参加会议的人都可以证明。哪知几天以后, Prof. W在实验室把我叫了出去,还顺手拿着一张纸。我事先并不知道这张纸上写
的什么。W得意洋洋地对我说,M不错,得了一个 Best Presentation Award奖,要我向她学习,然后有意地把那张纸在我面前晃了晃,算是得奖的一个明证。我这时才撇见了那张
纸,只有寥寥无几的几行字,开头的一行是"Best Presentation Award",然后是获奖者姓名以及会议名称等。
看到那张获奖证明,我心里吃了一惊,又感到很气愤。吃惊的是那个会议明明只设了一个Best Paper Award奖,这个 Best Presentation Award奖从何而来?但我很快就找到了问
题的答案。原来PolyU有一个Prof. G 和W很熟悉,在学术上也有过合作,也经常来咱们实验室。这一点从W的publication list 就可以看出端倪。开会那天G也在场。到这里答案已
经很清楚了:是由于Prof. G和W的关系,给 M补了一个Best Presentation Award奖!原来如此!!!我所气愤的,不是M是否有资格得这个奖,也不是她这个奖是由于黑箱操作而得到的,是不光彩的。我所气愤的,是W在我面前炫耀 M的这个奖!学生得奖是好事,庆祝一下也不妨。但是只要说几句,或都发个e-mail通知一声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单独把我叫出去,还要拿着这个奖炫耀给我看呢?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人!更没有见过这种 Prof!别说是这个奖了,就算是得了图灵奖,诺贝尔奖,也不应该这样呀,这样做只会令人反感!
不光如此,在此之前 W把我和M作比较已经不下50次了,第次都是突出她的优点,每次都是说我的不足。诚然,我确实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我确实有很多不足。M确实也有一些优点。我承认M的英语水平比我好,得Best Presentation Award我也没有任何意见(虽然她的这个奖是不光彩的)。我从小到大,获奖无数,很多都比M的这个奖档次高。我实在是搞不懂 Prof. W这样做的理由,难道仅仅是想得到我的认可,让我表杨M几句?我想没有那个必要吧!
但是事情到这里好象还没有完,W见我没有说话,就抢先说了:I think M also deserves the best paper award.
我已经没有什么好说的了,但也回应了一句:At that day, there was only one award: the best paper award. I don't know there was the best presentation award.
M此时狐疑地看着我,问了我一句:What is your point?
此时我真的是无话可说了,双方就这样僵持了大约有半分钟。
W见没有达到目的(事实上我也不知道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便又一次转移话题打破了僵局。
W: As far as I know, the American students are excellent. They do creative research. And I think the Indian students are also good.
In the past 20 years, the Japanese students made progress in their research. They are becoming better and better now.
我正在疑惑他为什么要对我说这些,W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道:
Me ( 我的名字), my only concern is the Chinese students. I don't want them to be far behind.
M又继续说道:
How many theories born in America? How many theories born in China? If you look back through the last decade, almost nothing.
说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他的真正目的,但W好象并不甘心,又继续问我:为什么中国的软件产业不如印度,几个中国人能写出Y(一个本领域很典型的系统 )?
此时的我已经很气愤了,就回答:能写出这个小东东的中国人一大堆,很多中关村的程序员都可以写出比这个大几千几万倍的软件。
M感到不解,问我: Who? Could you give me a concrete example?
Me: Qiu Bojun, he designed and wrote down WPS.
M: What is WPS?
我实在忍无可忍了,我很惊讶他对中国了解的程度甚至还不如一个弱智的儿童。我理直气
壮地回应:
WPS is Word Processing System. This software is comparable to Microsoft Word.
And this system is millions of times bigger than Y.
我心想,Microsoft Word你总该知道了吧。
沉默,长达一分钟的沉默。
看样子我已经有力地回击了W的问题,看样子他似乎已经黔驴技穷了,但我万万没有想到,
W又继续开始发难了:
In our area, who can write down Y?
我举了我以前实验室的一位牛人做为例子,他曾经写过此类系统,而且写得又快又好。我
说他肯定能写出 Y。
W穷追不舍:How good is that system? What is the score of the system?
我说我记得不太清楚,可能不超过0.2。
他就说:Y 能很容易达到0.2以上,言下之意是这个系统还是没有Y好,也就反驳了我的观
点。
我问道:我做实验时用过Y,发现它的分数也很低,很难超过0.15,0.2以上很难。
他说那是参数没有训练好。
我又说:为什么那次实验不让我训练参数让系统好一点 ?
哪知W轻描淡写,一句话带过:Because we don't have enough time.
我FT!
我不记得那天我和 W的谈话是怎么结束的。但我很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我根本吃不下饭
。
(3)也许有人会问,可能那个法国人M 真的很牛,别说是我了,即使连清华北大的牛人也鞭长莫及,所以Prof. W才会这么器重。但是稍有常识的人,仔细推断一下就知道,这个
假设是根本不成立的。大家不妨想一下:清华北大的牛人,按照常理来说,肯定是进Stanford,MIT, CMU,Harvard深造的主。而M只是HKUST 的一名Ph.D。HKUST和Stanford, MIT,CMU,Harvard的差距自不必说,大家心理都明白。HKUST 的Ph.D有可能比Stanford,MIT, CMU,Harvard的Ph.D牛上很多吗?当然,我们不能太绝对,确实有这种可能,但是,这种可能性绝对不会高于十万分之一!!!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外国人的,特别是傲慢的,自以为是的法国人。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 W竟然如此地偏袒于M,就算是犯了错误时也是找出种种理
由为其开脱。二是M 竟然傲慢无理,自以为是到如此的地步!有一次M做实验,用了其它一个大陆 Ph.D写的code,但是发现了问题,于是M当即立断地打电话,不仅叫来了 Prof. W,而且把我和那个大陆Ph.D也叫到了实验室来,M当仁不让地对那个Ph.D 说:I cannot use your code, there is a problem! 于是我们几个人只有仔细地检查那个学生写的 code了,但是一次次检查之后,这个程序并没有出现M所遇到的问题,运行结果也完全正确。但把code 用到M的程序中就有问题了。原因很简单:是M自己的程序调用这个code时有问题,也就是说,问题出在 M自己。原因已经很清楚了,但是 W好象没有任何责怪M的意思,他什么都没有说。只是说,大家共同发现并解决了问题,这是好事。
还有一次,我们几个人共同做一个系统。我发现了结果有问题。我也很快就发现了原因,是因为M的一个很简单的预处理步骤做错了。我立即向W以及 M说明了问题。哪知道W并不是让M马上改正她的错误,而是把我们全部都叫到了实验室。W 先让我把我做的每一步详细地说给他听,又让我仔细地check。对另一个Ph.D也是如此。不过很遗憾,我们都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问题。到最后才检查出来,其实问题就是我所发现的问题。这个问题,我只用5分钟就发现了。但是 W却让我们重新用了整整5个小时!!!那是一个很简单的预处理步骤,我相信任何一个人,都没有理由出错。但是偏偏就错在这个自以为是的法国人 M身上。我更加搞不懂,我已经发现问题并且很清楚地指出了原因,W为什么又让我们重新check 一篇?难道是他无法相信他的学生M会出错?
四
Prof. W的夫人Prof.
Pascale Fung (在EE 任教,同时也在H实验室) ,也就是HKUST前任校长的儿媳妇,也是个不得不提的人。这不仅仅因为她美丽漂亮的外表,更因为她以前的种种事迹以及她那飞扬跋扈,咄咄逼人的性格。 Prof. W英俊潇洒,一表人才。还刻意地留了长头发,还有胡子,显得更有男人的魅力。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他去当明星,在娱乐圈发展,可能比吴彦组,郭富城甚至刘德华都有发展前途。Prof. P美丽漂亮。在外人眼里,他们是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被人誉为"金童玉女"。
当然,P有飞扬跋扈,咄咄逼人的资本。曾在日本,法国,美国等外国混了好长时间,而且是Columbia University 的Ph.D(Lee Kai-Fu是这个学校的硕士);会上海话,国语,广
东话,英语,法语,日语,德语等多国语言;她是 H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而且还是某跨国公司CEO。这一点我曾经考证过,她确实开过一个叫Weniwen的公司,至于叫"跨国"的原
因,是有国外的人员来做过,所以叫跨国。从别的学生嘴里了解到,她一直自封为语音处理领域创始人之一。我们从语音处理理论创立的时间以及她的年龄来推断,她确实应该被
称为"超人",或者用一个更时髦的词,更准确的说是"超女"―――一个在娘胎里,甚至在混沌状态便可以著书立学,创立理论的女人。
五
我在HKUST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结识过不少朋友。有些朋友也曾经关心地问我是跟哪一个老师或者在哪一个实验室。当他们知道答案后,我从他们的眼神里,读出了迷惑不解,读
出了不可思议,读出了愕然。这种复杂的感觉,绝对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表达的。一些高年级的研究生对我说,W从92年到现在一共招过五六个 Ph.D,但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人毕业。最惨的一个来自清华的Ph.D到他手下读了六年半也没有毕业。另外一个大陆Ph.D学生 S,research做得相当地不错,在两年的时间里发了两三篇顶级会议的论文,但不知何种原因,W只给他一半的奖学金。这个学生 S我是见过的,最后S离开了H实验室。W到目前为止毕业的最后一个 MPhil,居然用了4.5-5年的时间―――仅仅只是为了拿一个MPhil!!!
还有人说,H实验室从92年创立之初一直到现在,一共只毕业了一个 Ph.D。在过去的10年里,走掉了70%甚至80% 的学生(包括MPhil和Ph.D)。我所知道的一个很牛的大陆Ph.D,读了两年也离开了 H,虽然没有拿到学位,仍然直接进了微软Redmond总部!我很惊叹有如此之高的学生流失率。P以前甚至不太把人当人,让人通宵达旦地工作,但即便如此,学生的工作仍然不能令她满意。一次她当着她一个学生的面,在公共场合辱骂学生,开口第一句话居然是:
…
…
…
Fuck!!!
我很震惊,如此粗俗的用语,居然出自一个女人之口,居然出自一个professor和一个学生
之间!!!
接着就有流言,说W在2000 年到2002年曾经开公司(iSilk.com),并非法动用了香港 RGC的研究经费用于公司运作,此事被香港政府发现,并严厉惩罚了W(据说是从 2002到200
7年的五年内不准再申请RGC 的研究经费,并且无薪从事义务教育两年),此事当时闹得沸沸扬扬,我们系里02和03 年的研究生大都知道这件事…
我不禁想起 我哈工大实验室的一位老师对我说过的一番话。想起W的目中无人,狂妄自大,从不听从学生的意见,不把学生,特别是大陆学生放在眼里;想起他在凌晨3点或是 4点
给我打电话让我去实验室;想起我来这里才一年多,就已经熬了七八个通宵,其中还有连续工作3个通宵的情况…老实说,我已经疲惫不堪了。我宁愿相信他们说的都是假的,我宁
愿相信 流言仅仅只是流言。但是残酷的现实又摆在我的面前。每当看到学生的离去,每当想起这些,我不得不相信流言的正确性了。
一天,我偶然在一个有香港电子版杂志的网站上搜出了几条消息,现刊登如下:
sun时事
太阳报
2000-09-16
陈志炜指W失学者风度
【太阳讯】科大校长吴家炜在一盒秘密录制的对话中,指摘学术界有人捏造事端,对象竟是香
港高等院校桝职员联会副主席陈志炜。 WJW事后解释,有此说是因为陈志炜对他聘请儿子
媳妇任桝同校的评论,是「造谣生事」。另一边厢,陈志炜闻言后,反指摘 WJW身为大学
校长,对于一些「陈年旧事」如此耿耿于怀,有失学者应有之风度。
曾指WJW用人唯亲
WJW在与郑景鸿会面时说现时有些传媒造谣生事,包括学术界中人如陈志炜都捏造事端。记
者追问WJW 有关言论时,他直接承认有此事,并道:「我听过传媒话,陈志炜批评我个仔
在科大六年就有得升,升职太快,但事实是科大平均晋升年期为五点七年,他那么清楚我
们科大,可以帮我们解释畅? ,呢种事炒完又炒」。当事人陈志炜昨晚回应有关指摘时表
示:「我根本唔识佢(WJW)个仔,点爆料,我只系评论请自己个仔同媳妇,难免给人『瓜
田李下』的感觉,个仔有料可以避开科大,来港大都得蕂。不过,我睇过佢( W)的home
page ,资历能否胜任港大的assistant professor都成疑问。」陈志炜称 WJW用人唯亲,
任谁都会有瓜田李下的感觉。他又表示,自己当时是因应传媒查询而作出有关评论,而事
实上 W无论于升职以至拨款经费,俱比其他同事快,更令WJW难脱用人唯亲的嫌疑。陈志炜
认为,作为校长应经得起批评,年前的事现时仍提起,显示他是个无法容忍批评,只愿接
受讚扬的人。至于郑景鸿事件,陈志炜认为郑有自己的直属上司,作为校长不应直接过问
有关事件,虽然今次事件与锺庭耀不同,但 WJW重犯郑耀宗的过错十分不智:「凡系校长
直接插手都会变『大剂』,郑校长系咁, WJW又系咁。」
文章编号: 200009160340120
要闻
A02
苹果日报
2000-04-28
WJW功过簿
工商管理学院全部商业及会计课程获得国际管理教育协会学术认可,成为亚洲首获这种认
可的学院。
九八至九九年度获得研究资助局「角逐研究用途补助金计划」的 7,660万元经费,申请成
功率和人均经费都远超本港其他大专院校。
去年科大获得七个新的国际专利权,包括一分钟心肌梗塞测试及基因种植防虫蔬菜等。
弃用公开比赛中冠军作品,令大学校舍建造费用超支十二亿元,遭核数署炮轰,科大被人
讥为「劳斯莱斯」级学府。
校董会动用政府拨款以外的经费来源,包括私人捐款等,补贴 WJW九八年续约后的薪酬,
每月额外多三万多元。
动用二千万元捐款加建一个全天候暖水泳池。
校董会主席锺士元卸任后,获校方推荐出任科大新增设的副校监一职,被指「投桃报李」
。
儿子W 六年内由助理教授晋升为副教授,媳妇P则在不足半年内由助理讲师升任至助理教授
,被指任人惟亲。
文章编号: 200004280060009
要闻
A02
苹果日报
2002-10-07
是非人物
W夫妇一味吹嘘业绩
W与P 二○○○年创业时表现得雄心壮志,两次接受外国传媒访问时都勾划出一片光明前景
。二 ○○○年八月,P 接受《亚洲华尔街日报》访问时说,Weniwen专攻多种语言口语辨
识科技,能处理不同语言,协助公司寻找不同地区顾客,又指该种科技能套用于手提电话
、个人电脑以至其他的个人电子仪器上。她还自夸投资者对 Weniwen的科技很受落。
科大升职受非议
二 ○○一年三月,P与 W两夫妇又接受《网络世界》访问,二人当时表示Weniwen 正与手
提电话生产商爱立信及拥有电讯网络公司的和黄接触,又说该公司已经吸引了来自亚洲及
矽谷的投资者,包括美国B2B公司 Commerce One。不过,Weniwen今年九月已宣告破产,公
司只维持了两年零八个月。
W与 P都曾经因为人事擢升问题成为话柄。W 在九二年入科大任助理教授,至九九年即擢升
为副教授;P则在九七年的半年间,由科大助理讲师转任助理教授。
本报记者
文章编号: 200210070060007
要闻
A02
苹果日报
2002-10-07
特权分子
科大贴200万救 WJW儿媳
破产前注资兼贷款
疑特别关照自己友
【本报讯】由香港科技大学前校长WJW儿子 W与媳妇P 开办的创新科技公司Weniwen在上月
初倒闭,拖欠员工薪酬及科技大学的债项共四百二十万元。消息指出,科大研究开发有限
公司今年初明知 Weniwen财政不稳,但仍两度批出二百万注资及无抵押贷款给该公司,令
人质疑科大高层是否特别照顾创校校长的家属。
记者:蔡元贵、谭晖、卢文烈
W夫妇开设的 Weniwen是一间开发语言辨识技术的公司,科大发展与公共事务处表示,Wen
iwen 在二○○○年初加入「科大创业辅助计划」,并于科大新翼的创业中心设办公室,科
大占有 Weniwen约百分二股份。今年九月,Weniwen 申请破产获准,劳工处同月接获Weni
wen员工求助,追讨欠薪。
夫妇仍在科大任教
「科大创业辅助计划」由科大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管理,而「科大研发公司」为香港科技大
学全资拥有,董事局人员一半来自科大,一半来自商界。参与计划的公司须为高科技创业
公司,在香港注册及成立不足三年,申请人须为教职员、学生或校友。
Weniwen由科大创校校长 WJW儿子W ,及媳妇P创立,二人现时分别在科大计算机科学系及
电机及电子工程系任教。知情人士指出, Weniwen的运作在本年初开始出现问题,公司陷
入经济困境,科大先于今年三月向该公司注资一百万元,四月再以无抵押形式借出一百万
元,以应付员工四、五月份薪金,但公司最终仍倒闭。
科大:拨款属机密
知情人士质疑,为何科大在 Weniwen经营出现问题时,仍冒险注资及贷款?批出巨款是否
与前校长WJW 有关?WJW媳妇P 以电邮回覆本报查询时表示,由于Weniwen已破产,所有关
于该公司的问题应由清盘人作答;拨款问题则应问科大研发公司,但她强调:「科大研发
公司支援 Weniwen的过程当中,绝对没有人事关系因素。」
科大研发公司总裁Tony Eastham接受查询时只强调,批出拨款是因为「当时认为这是正确
的商业决定。」但具体安排则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披露。身兼科大副校长的科大研发公
司董事局主席林垂宙声言:「科大研发公司早前在 Weniwen的投资,是经过董事局的完整
评核审批程序的,董事局的决定完全基于申请个案本身的条件。」
欠薪欠债共420万
清盘人得其利会计师事务所代表Rupert Purser 表示,Weniwen于九月九日宣布破产,原因
是无法觅得资源以维持未来营运。 Weniwen欠债四百二十万元,当中二百三十万元为无抵
押借贷;一百九十万为优先偿还债务,主要是欠薪。Weniwen 债权人多达五十一人,包括
二十二名雇员,清盘人已联络劳工处,替员工申请破产欠薪基金,但债权人百分百讨回欠
债的机会很微。
立法会议员兼科大校董单仲偕对事件表示关注,他认为科大研发公司在投资上可能有得有
失,他最关心的并非金钱上损益的问题,而是在整个拨款过程当中,有关方面是否在公平
原则下处理?有没有人享有特权?
文章编号: 200210070060004
SUN 时事
太阳报
2001-04-06
任人唯亲不避嫌继儿媳入科大再掀风波 网揭WJW妻坐镇校长室
【文慧妮报道】香港科技大学校长WJW因聘请儿媳在同校任教职,曾被人批评用人唯亲。儿
媳风波虽告平息,但近日有教职员发现,其太太 Yvonne Woo在科大校长办公室也占有一个
职位,再次掀起校园新风波。
辩称资料出错
科大发言人承认,这个网页的资料是错误的,经了解后,因为 Yvonne Woo身为校长太太,
校方特别给予她一个附属科大的电邮地址,故在搜寻系统内也发现她的名字,而网页列出
她是校长办公室的职员是不确的,科大网页即时撤销 WJW太的资料,包括她的电邮地址也
一併取消,免致再掀起校园风波。将于七月卸任科大校长的WJW ,曾被揭发在一九九二年
聘请其子W,出任科大助理电脑系助理教授,未几获提升为副教授。一九九七年, W的太太
P ,又在科大的电子及电算机工程系获得助理讲师一职,不足半年被提升为助理教授。WJ
W儿媳升职的事件引起教职员非议,认为他们关系密切,升职机会较其他教职员多。事件扰
攘一番后终告平息。近日,再有科大教职员发现, WJW不仅聘用儿媳在科大教学,连他的
妻子Yvonne Woo 也在科大校长办公室内任职。
网上列明是科大职员
科大网页是协助上网这搜寻每位科大教职员资料,只要输入名字便能在系统中找到有关人
士的职位、电话号码及电邮地址。记者在系统中,发现 WJW太太Yvonne Woo资料,发现她
竟是科大的职员,拥有科大个人电邮地址,并列出她是校长办公室( Office of Preside
nt)的职员(Staff ),但没有办公室电话及个人网页。记者致电科大校长办公室,欲与
WJW太联络,办公室的职员却感到愕然。职员友善地回应, WJW太并不是在校内上班,若要
致电找她,可以致电校长宿舍。
文章编号: 200104060340144
赫然醒目的标题,清楚的日期,还有详细的文章编号,他们是否是那些流言的明证?
六
姑且勿论其它的方面,单就作为一个professor 来讲,我不知道Prof. W的学术水平,真如上面第一则消息所说:"资历能否胜任港大的 assistant professor都成疑问",这一点我
也无从考证。但我却知道一个事实,那是关于本领域的一个比较牛的会议X。W和他那个心目中无与伦比的M合写了一篇"很牛的"paper 投了一个比较牛的会议X,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这篇paper被无情的拒掉了―――因为在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出来的那一天,我在X的被录用论文列表中没有查到W和M 这两个组合。――
―对此我只能表示深深地遗憾。
更具讽刺意味的一件事情是:我也投了一篇论文到这个会议(是我一个人想的 idea,一个人做的实验,一个人写的paper,整个过程没有经过W的指导 ),被录用了。试想一下,一个Berkeley毕业 professor,以及一个Berkeley毕业的professor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法兰西共和国的高等公民写出来的 paper,那该是何等地牛B!!! 何等地惊天地,泣鬼神!!!也许是那帮北美 CMU,MIT,Stanford, UW,UIUC,MS,Google等等的 reviewers水平太次,理解不了他们标新立异的idea以及他们对research狂热地追求―――这正如爱因期坦的相对论诞生之初,据说当时世界上就没几个人能够理解。也许是由于别人妒嫉他们的 paper,所以给了他们低分(当然,由于paper是 double blind review,而且有那么多北美顶尖学者,我相信这两种可能性是少之又少的) 。那么剩下的唯一比较大的一种可能性只能是:他们的paper太烂,够不上 X会议的档次,被拒理所当然。
但是无情的事情却又摆在他们面前:他们的 paper被拒掉了。他们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写到这里,我对他们不仅仅是表示深深地遗憾了,我甚至有点怜悯他们。这对他们来说,无
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请站在Prof. W 的角度试想一下:自己堂堂Berkeley的Ph.D,在本领域纵横驰骋十几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呀,X 太不给面子了!让一些同行知道了,还不得
笑掉大牙。我又想起以前Prof. W对我苦口婆心的谆谆教诲:要我对我的 paper看了又看,改了又改,居然重复了十几次之多。对paper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单词,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改了又改. 但即使这样,仍然达不到他的要求。到最后我甚至不知道我自已的paper写的是什么东西。没想到呀,真是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对research工作"一丝不苟"的人,居然也会遭遇到滑铁卢。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但丁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P. B. Shelley
七
我把W炒了 !!!
我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一年多了,因为憋在心里实在是太久了。
我把W炒了!
进入H实验室读W的博士是我有生以来最大的错,但我不想一错再错 !也不知道是我哪辈子造的孽,居然让我遇上这种人,还让这个变态狂恶心郁闷了一年之多
!往事不堪回首!
在我withdraw的那一天,W居然还貌似很 nice地和我谈reputation的问题。我想问,一个非法动用科研经费而被香港政府重惩的人有什么资格和我谈这个? 连自己都没有管好,凭
什么去说别人 ?这种人根本就不配当professor!我怎么也搞不明白,崇洋媚外,爱慕虚荣,狂妄自大,两面三刀,不把中国人当人…… ―――Berkeley难道就培养出这种人?当然
,这肯定不是Berkeley的错。难道就因为他有一个以前当校长的好爹 ?不可否认,我的言辞可能过于激烈,但确实是发自内心。
不可否认,HKUST是一所不错的学校。但是我对某些professor 对学生的态度,道德及人品确实不敢恭伪。
今天,我正式宣布:W已经不再是我的导师了,而且从今以后永远也不可能再是 !
未了,顺便再多说一句:
以后不要跟别人说我在H 实验室呆过------因为我恨我自己有眼无珠!!!
以后不要跟别人说我跟 W混过------------因为我丢不起这人!!!
别了,Prof. WU Dekai!
别了,H实验室!
别了,HKUST!
后记
在过去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经历了太多太多的事情,那么突然,现在记忆忧新。我有太
多的事可写,有太多的话想说,但我想还是到此结束吧。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此文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
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但对于那些立志于出
国深造或者即将出国深造的莘莘学子们,我把我的真实经历写下来,是真诚地希望你们不
要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倘要寻求这篇文章对于你们的意义,我想最大的意义,就在此罢
。
一个HKUST CSE曾经的Ph.D学生
2007 年3月
吳家瑋教授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華裔大學校長,在物理研究方面亦卓有成就,他曾獲頒多種榮譽及獎項,表揚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及公職上的貢獻。1988 年,吳教授毅然放棄了美國的事業,回港出任香港科技大學的創校校長,致力為香港社會培育人才。科大今天的成績有目共睹,吳校長仍然滿懷壯志,繼續實踐他貢獻祖國的理想。
「站得高,看得遠,全情投入。」
目前,香港正步入經濟轉型期,發展科技及培育優秀人才是當務之急。吳家瑋教授作為香港科技大學校長,他談「科技」與「教育」,自然是最佳人選。
沒有一個國家是科技弱而經濟強的,換句語說,「科技強而經濟弱的國家根本不存在。」吳校長一語道出科技與經濟發展的必然關係,並清晰說明科大的定位:「科大是一所綜合性的,但又蓄意精選了某些領域或專業為卓越點的研究型大學。科大的使命是幫助香港和鄰區,甚至整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把主力放在教學和學術研究上,同時大力推動應用研究和開發。」
強調科技之餘,吳校長並沒有忽略學生的文化素質。「我認為學生的知識不能單維,除了本科之外,亦應多接觸歷史地理及文化知識,故此我們要求學生修讀通識課程,包括相當多的人文及社會科學。」此外,科大校園內更經常舉辦藝術展及音樂會等各類型文化活動,科大的辯論隊及合唱團在學界比賽中均有傑出表現,校園內文化風氣之盛由此可見一斑。為了籌辦科大,吳校長傾注了十年的精神和心血,猶如父親看著自己的兒子誕生、成長,箇中包含不足為外人道的苦與樂。現在科大成立已經七年,總結現階段的成績,吳校長欣然表示:「學校的成就與素質已遠超籌備期間的企望。師資方面,科大匯聚世界一流的教研人員,每位教師均執著名大學博士學位,不僅有學問、有能力,更重要的是充滿熱誠。他們視香港為自己的家園,希望為香港為中國內地培養人才,因而對教學工作格外投入。科技研究方面,科大在爭取香港研究資助經費時,成功率達六、七成。久居大專院校之首;人均與其他院校相比,數以倍計。至於研究成果的應用亦很理想,例如,六年前科大一位教授開辦了全港首間互聯網服務公司,成為該行業的先導,三年後,科大出售此公司時,同類型公司已有八十多間。科大的國際學術聲譽日漸提升,不但躋身全國最優秀大學之列,在歐美、日本、東南亞各地均受到注目。」
吳校長對科大今天的成績感到滿意。他說:「真正得到了多大的成就,還需看在未來的日子裡,科大是否能肩負推動社會成長的使命?科大畢業生能否真正貢獻社會?科大的科研成果是否有助香港經濟轉型?這一切仍有待分曉。我們一定會繼續努力,雖然成敗未知,但我對科大師生的信心是頗強的。」
帶領科大昂然前進之餘,吳校長更關心香港的前景。談及香港社會科技發展的有利因素及隱憂,他分別從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作出分析:「目前可謂盡得天時,就以科技大學為例,早廿年根本開不成,因為人們並不重視科技;再過廿年則太遲了,因為香港如不重視科技到時便已經垮了。現在發展科技正好時機成熟,適逢香港回歸祖國,一國兩制的落實及大陸經濟的強勁增長更為香港提供支持。地利方面,香港是中國在長江流域以南最重要的城市,三億人口的華南腹地,素來富於資源、人材和市場,加上香港位居東亞、北美、西歐的匯點,可謂佔盡地理優勢。」
兼得天時、地利,剩下來是人和因素,亦即是「心態」問題,吳校長繼續暢談他的見解:「由於香港過往是英國殖民地,一直被視為邊緣地帶。有說香港是通往中國的門戶,我對這種說法極為反感,因為沒有人會說紐約是美國的門戶,或東京是日本的門戶。其實香港本是中國的一部分,而且是地位十分重要的經濟、交通、資訊中心,可悲的是連香港人自己也把家鄉看成別人的門戶和自己的過道;因此在發展事業時,每每抱著急功近利的心態,這種心態不利於高科技工業的孕育。今後,我們要視香港為家園,以中國人為傲,並且放開偏見,著眼於香港社會的長遠前途和利益,再配合天時、地利,必定大有可為。因此,我認為人的心態是目前香港發展科技的關鍵因素,壞則釀成隱憂,好則變為優勢,是此「憂」還是彼「優」,全在乎我們怎樣去做。」
由於歷史因素,香港人比較缺乏宏觀視野,過分注重眼前利益,甚至學生選讀大學時也抱著這種心態。對此吳校長亦有同感:「近兩年,申請入讀科大的特別優秀的名校畢業生並不在大量增加,原因是他們說科大著重不斷評估,功課和考試較多,寧願選讀功課較為輕鬆的院校,到最後同樣取得一紙文憑。說他們功利嗎?又不盡對。若然是真正的功利主義便應看遠一點,經過苦讀與輕易得來的學位,剛起步時也許相差不遠,但再過幾年,要跟內地的人才,甚至全世界的人才兢爭,那時候高下立見,沒有真才實學的人肯定會吃虧。」吳校長這番說話,實在值得青年人好好反思。
吳校長對教育事業的熱誠態度和對青年人的關懷愛惜無容置疑,他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華裔大學校長,十年前卻毅然選擇回港出任科大校長,問他為何有此決定,他卻反問:「為何不回來呢?對我影響最大的是中學階段,我畢業於香港培正中學,一直熱愛中國文化及哲學思想,縱然十七歲便離開香港到美國去讀書,但心情一直沒有脫離中華民族和文化。」吳校長細說他對香港和中國的深厚感情,並談及他的抱負:「現在我的願望都寄託在這所大學,希望它可以發揮更大影響力,改變香港的大氣候,創造更多機會,建立積極正面的風氣。科大的根據地不單是香港特區境內的地域,我們必須站得高些看得遠些,注目珠江海岸,即由深圳、南沙、和珠海三點聯成的三角形地帶。我將珠江海岸與香港特區組合成的一個大都會稱為"香港灣區",期望她成為景色怡人、環境優美的文化勝地、教育中心、科技前驅、金融重鎮、營運樞紐、和現代化的服務業和製造業基地;媲美甚至超越舊金山灣區。而最終當然希望香港灣區有利中國發展從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文化素質。」吳校長給我的印象是一位平易近人、爽朗明快、朝氣洋溢的長者,最後他對年青人的寄語是簡而精的十個字:「站得高,看得遠,全情投入。」而他對香港發展的卓見與及對教育事業的熱誠,正好是這句說話的精彩演繹。
Wu Deka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KUST
Dekai WuHuman Language Technology Center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HKUST, Clear Water Bay, Kowloon, Hong Kong
tel +852 2358-6989 · fax +852 2358-1477 · room 3539 (lifts 25/26)
lab +852 2358-8831 · room 2580 (lifts 27/28 and 29/30)
dekai@cs.ust.hk · http://www.cs.ust.hk/~dekai
Prof. Wu received his PhD in Computer Scienc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and was a postdoctoral fellow at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Ontario, Canada) prior to joining HKUST in 1992. He received his Executive MBA from Kellogg and HKUST in 2002, and a BS in Computer Engineeri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 (Revelle College departmental award, cum laude, Phi Beta Kappa) in 1984. He has been a visiting researcher at Columbia University in 1995-96, Bell Laboratories in 1995, and the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 (Munich, Germany) during 1986-87. Prof. Wu serves as Associate Editor of ACM Transactions on 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Machine Translation, Journal of Natural Language Engineering, and Communications of COLIPS. He has also served as Co-Chair for EMNLP-2004, and on the Editorial Board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ACL-2000 and WVLC-5 (SIGDAT 1997), and the Executive Committee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CL).
Research interests
Statistical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machine translation; cognitive models of human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machine learning and data mining; multilingual computing; language modeling; speech recognition; language acquisition; dialog systems;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terne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Human Language Technology Center (HLTC)
Current/recent activities
- SSST, Syntax and Structure in Statistical Translation (NAACL-HLT 2007 Workshop), 26 April 2007, Rochester, New York
- CLSP Workshop 2005, Translation by Parsing, July-August 2005,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Center for Language and Speech Processing
- EMNLP-2004, 2004 Conference on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t ACL-04), 25-26 July 2004, Barcelona, Spain
- ACL-2000, 38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1-8 October 2000, Hong Kong
- WVLC-5, Fifth Workshop on Very Large Corpora, 18/20 August 1997, Tsinghua/HKUST
Teaching
- COMP151H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Honors Study Track), Spring 2008
- COMP251 (Introduction to Programming Languages), Fall 2007
- CSIT600G (Knowledge Management), Summer 2007
- COMP151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Spring 2007
- COMP526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Fall 2006
- COMP251 (Introduction to Programming Languages), Fall 2006
- COMP621N (Advanced Topics in AI), Spring 2006
- COMP151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Spring 2006
- CSIT600G (Knowledge Management), Fall 2005
- COMP621M (Advanced Topics in AI: Structural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Fall 2005
- COMP271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lgorithms), Spring 2005
- COMP151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Fall 2004
- COMP621J (Advanced Topics in AI: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Spring 2004
- COMP526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Fall 2003
- COMP621H (Advanced Topics in AI: Machine Translation), Fall 2003
- COMP151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Spring 2003
- COMP171 (Data Structures and Algorithms), Fall 2002
Current research students
- Marine CARPUAT (PhD)
- SHEN Yihai (PhD)
- Jackie LO Chi Kiu (MPhil)
- Ken LEE Wing Kuen (MPhil 2005)
冯雁Pascale Fung
| ||||||
Research Interests Speech re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machine translation; and multilingu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information extraction. Professor Fung received her PhD in Computer Science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in 1997. She received her MSc in Computer Science from Columbia in 1993 and her B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rom 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in Massachusetts in 1988. She is one of the founding faculty members of the Human Language Technology Center (HLTC) at HKUST. Professor Fung was a research affiliate with AT&T Research Laboratories (formerly with Bell Laboratories) (Forham Park, New Jersey, Murray Hill, New Jersey) from 19931997. During 19911992, she was Associate Scientist at BBN Systems & Technologies (Cambridge, Mass.). She was a visiting researcher at LIMSI,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France) in 1991. From 19891991, she was a research student in 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Kyoto University (Japan). Professor Fung is the co-editor of the Special Issue on Learning in Speech and Language Technologies of the Machine Learning Journal. She has been on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the Association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CL)' SIGDAT, and served as chair for the Conference on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EMNLP) in 1999, and co-chair of SemaNet 2002. She has served as program committee member of numerou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and technical publications, including the conferences of the ACL, EMNLP, Workshop on Very Large Corpora, American Machine Translation Association, COLING,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journal), Machine Learning (journal), Machine Translation (journal), and has served as a reviewer for HK Research Grants Council. She is a Senior Member of 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s and a Member of the ACL. Marine Carpuat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HKUST, Clear Water Bay, Kowloon, Hong Kong lab +852 2358-8831 � room 2580 (lifts 27/28 and 29/30) marine@cs.ust.hk � http://www.cs.ust.hk/~marine/ I am a PhD student in Computer Science at HKUST, where I am a member of the Human Language Technology Center. My advisor is Dekai Wu. I came to Hong Kong as a Master student in 2000, and started working 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with Pascale Fung. I received a MPhil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rom HKUST and graduated from the French Grande Ecole d'Ingénieur Supélec in 2002. I did my undergraduate studies in France, at Sainte Genevi�ve and Sup�lec. ResearchMy research interests are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machine translation. I am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semantic analysis for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including word sense disambiguation, named-entity recognition, and semantic parsing. I participated in the CLSP 2005 Summer Workshop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in the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by Parsing team. Upcoming conferencesRecent activitiesTA workPublications
2007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