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03

forcode翻译论文: 社会变迁研究中的“cohort”概念

forcode:这是同门读书会2007年秋季第一次读书会的一篇英文论文,我基本上全文翻译了出来,这篇文章其实没有太多可讨论之处,cohort最多也就是提供了一种分类视角,相比传统的民族、阶级、性别这样的分类,cohort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分类,但是也还是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因为同时期出生的人早人生最早的成长阶段经历了相同的历史事件和成长环境,而社会化研究表明,人的社会主要在早期阶段成型,所以,早年的相似经历会给一个cohort留下深刻的历史印记,让他们具有某些共同点,比如政治倾向、生活习惯、意识形态观念等等,所以cohort这种分类框架还是具有解释力的,是有一定价值的。

下面是翻译的全文,为了读书会讲解,我加入了部分资料,比如"我们这代人"的段子。另外,各章节的小标题是我根据内容总结概括出来的:

本文首发地址:http://www.qixianglu.cn/436505.html

 社会变迁研究中的"cohort" 概念

  威斯康辛大学 Norman B.Ryder

  196512月, ASR 

  这一时期的社会学理论还带有鲜明的生物学色彩,很多生物学词汇频繁出现在论文当中,比如人口新陈代谢、社会生理过程。 

   同期群与社会变迁

  Pitirim A. Sorokin

  18891 21-19682 11  http://www.wiki.cn/wiki/Pitirim_Sorokin  

  俄裔美国社会学家、俄国学术和政治活动家,1923年移民美国,创办了哈佛社会学系,与C.W.Mills 一样反对帕森斯的理论,他最有名的贡献是社会循环理论) 

  类似的思考适用于各种看似不同的社会变迁理论与其他基本理论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与文化体系中重复出现的各种"生理过程"和"进化趋势"中的几乎所有其他区别。几乎所有理论都含有部分真理——只是有些理论真理部分更多,有些理论真理部分更少——这些合理部分能够逐渐被整合进将来某种更加合理的社会学理论中。

  简而言之,这就是我所谓的整合社会学即将来临的原因。社会学在发展的两条道路(注:分化与综合)上,将创造性地发展, 逐渐进入新的大综合时期。我在1920年代末期所预测的战争、革命和解放中那些禽兽不如的人类行为、独裁和其他社会文化生活变迁,我希望这一预测能够像那个预测一样幸运地被证明是对的。尽管我预测中的严重危机大部分已成为历史。我希望我对"新社会学形态"的猜想将同样被将来的客观发展所证明。  
 

      社会变迁研究中的"同期群"概念

  威斯康辛大学 Norman B.Ryder 

  1. 前言:
 

  尽管社会个体成员在不断死去,但由于人口更替过程,社会依然持续存在,尤其是每年出生进入社会的cohort,他们可能会影响社会稳定,但是也为社会变迁提供了机会 。每一个同期出生的人群具有连贯性和连续性,由于他们有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其他宏观分析特征。不同的cohort 在正式教育的内容、同辈群体社会化和特殊历史经验方面存在差异。年轻人在战争、革命、移民、城市化和技术变迁中表现突出。因此,同期群体被利用以实现结构转变,他们也因此用特殊方式证明了其后果,因此笔者建议可利用社会变迁与同期群认同之间的关联来设计研究。 

    二、社会变迁与人口新陈代谢 

   1、明确"变迁"的概念、研究对象和分析层次:

  本文展示了一种研究社会变迁的人口学方法。本文所说的"变迁"特指结构转变(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而非制度结构的日常运转中形成的行动和互动网络(? the network of actions and interactions predicated in the routine operation of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意思并非人事变动或人际关系的变动?)。所有讨论仅限于反映个体可测量值和总体属性分布的 社会组织方面的变化。个体一生的变化与他所属人群的变迁是有区别的。个体生命周期中不可避免的生理变化与人口变迁没有必然联系。每一个社会都追求某种超出社会成员个体能力的主张(注:某种伟大目标)。从社会的观点来看,社会成员的生与死不过是一种大规模的人员更替过程,这可称为"人口新陈代谢 "。本文关注社会变迁与人口过程的相互依赖,在人口过程中包括 人口新陈代谢和集体中的个体生命周期 

   2、社会对改革的接受能力有赖于人口新陈代谢过程

  社会是各个器官组件的功能组合。通过人口繁殖持续获得"原材料",又通过死亡率不断排出被消耗的资源,社会似乎是独立于其成员而存在的。社会要存在,必须面对持续的成员变迁带来的挑战,特别是持续不断的"野蛮人入侵"。每一个精确登上社会舞台的个体似乎没有社会心理结构。由于社会有效运行的需要,社会寻求和促进最小程度的稳定和可预测性并常常是成功的。社会化机构和社会控制机构按照社会规划的要求型塑新成员。( 这一段似乎有点讽刺结构功能主义的倾向

  也许稳定更可能是制度目标而不是改革目标,因为至少在短期内稳定意味着简单和安全,然而,在一个充满威胁的环境里,当问题变化之后,任何一套固定的问题解决方案(制度)都会变成不利条件。社会对改革的接受能力( capacity)有赖于人口新陈代谢过程。死亡率和生育率带来了灵活性恰恰是因为二者破坏了稳定性。对任何一个物种而言,不可避免的死亡迫使其繁殖,进而导致变化和进化;同样的机制影响着人类社会。 如果一个社会的成员永远不死,它就像一潭死水。当然,死亡对个体是一种纯粹的诅咒,而对社会则纯粹是一种祝福。新陈代谢使得变迁成为可能,但它并不能保证这种变迁是有利的。但至少,它允许重新评价某种制度规则。 

   2、每一个cohort都与其他 cohort不同

  在同一时期出生和共同成长的一群人,即所谓的同时期出生人群(the birth cohort)保证了社会人员消耗的平衡。每一个新的 cohort与当时的社会传统紧密相连,并在其生命历程中承载着相应的压力。这种对抗是历史中改革势力与保守势力的正面交锋。任何一个cohort中的成员都只有一次生命——决定了历史长河中的独特位置。由于每一个 cohort对应一个短暂又特殊的传统,所以每一个cohort都与其他 cohort不同(前言:不同的cohort 在正式教育的内容、同辈群体社会化和特殊历史经验方面存在差异 

   3、新的cohorts提供了社会变迁得以发生的机会

  如果断言人口更替是社会变迁的原因,这无异于用一个常量来解释一个变量(?人口更替是一个常量?)。每一个新的 cohort都是变迁进程中的一个可能中介,是引入新观念的手段。新的cohorts 提供了社会变迁得以发生的机会。cohorts本身并不引起变迁,他们只是允许变迁。如果变迁发生了,它将不同 cohorts区分开来,对比不同cohorts的职业生涯是一种可能的变迁研究方式。不同 cohorts的差别与社会变迁之间相互依赖的基础是进入社会的不同年龄人数的变化,而这些不同年龄的个人及所属 cohorts的行为方式有差别。(有点量变到质变的味道,人数超过某个值域,就会引起失业率过高、房价上涨等。 

   4、以往研究回顾:

  多数情况下,同期群研究文献分成两类相反的方法。一种方法把同期群概念置于"代" 的标签下,这种方法被历史学家和政治新闻记者及其他试图解释过去的人文学者用来描述那些对既定秩序的反抗。另一种方法出现在人口统计学家们(demographers )的作品中,尤其是最近人口统计学的生育时间序列分析从"时期-时期"分析模式到"同期群 -同期群"分析模式的转变。尽管现有相关论文是人口统计学家所写,却并非仅限于利用cohort概念做技术性的人口学分析,而是参与到潜在的有关社会变迁的社会学争论中来。 
 

    三、宏观分析视角的cohort

   1cohort的定义:

  一个cohort可以定义为在相同时期经历了同样事件的个体(在同一人口内)的集合 。几乎所有cohort研究都明确注明了事件发生日期,但这只是更一般方法中的一个特例。cohort数据通常 从事件被观察的时间开始连续搜集,这一时期从事件被定义为"同期群事件"(cohort-defining event)之后开始。对同时出生的 cohort而言,这一时期就是年龄。如果t是事件发生的时间,a是当时的年龄,那么,年龄 a、时间t的观察资料(近似)适用于在t-a 年出生的cohort,也适用于年龄a-1、时间 t-1之前的cohort 

   2cohort历史与个体历史的差别:

  cohort记录并非仅仅是个体历史的概括。每一个cohort都有着反映其独特起源和历史的结构和特征。通过一个暂时的横截面人口发展过程,一个 cohort一生的数据可与其他cohorts进行分析对比。这个 cohort的活动处在定义一个社会的政治空间边界内(注:国家),从其出生到最后一个成员去世为止的" -年"关系的变化a flow of person-years)。这与人为指定的横截面数据不同(?人为指定的横截面数据不是这样的?),因为对任何一个 cohorts而言,时间和年龄都是同步变化的。随着年龄的持续增长,一个cohort有其"人- 年"的年龄分布。由于死亡率和迁移率不同,每一个cohort的年龄分布都不同。因此,一个 cohort所经历的人口统计学的变化在个体分析层次上毫无意义,因为其结构不仅受到其成员变化的影响,还与成员资格的选择性变化(注:迁移、外出打工)有关。 

   3cohort规模:

  不同cohorts之间差别的最大证据就是由于每年出生人数、移民人数或死亡率的差异导致的cohort 规模的变化。一个cohort的规模持续影响了一个个体的终生环境。当新的cohort面临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社会便出现了"消化问题"。 Cohort规模上的任何偏差都可能在cohort中留下印记并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在今日的美国,进入成年期的 cohorts要比之前的cohorts的规模大得多。结果,他们蜂拥着购房、入学和求职。也许,他们将不得不推迟婚期,因为工作机会和家庭减少,生育也将减少。本世纪以来生育率水平最高时期出生的美国人的生育率却最低,这并不完全是巧合。  

   4cohort的结构(同质性和异质性):

  规模只是cohort的一个特征。Cohort 结构的许多统计事实,作为独立变量具有广泛的影响,从0岁开始每个cohort就不同,并且在其整个历程中依然如此。考虑到 cohort成员在种族、母语和出生地的差异,cohort在上述特征方面并非同质性的,但与之前及之后的其他cohort 相比,cohort内部的同质性是贯穿其一生的。不同cohort的出生和童年特征是不同的:比如,年龄、性别和代际关系方面,独生子女数量、不同性别年龄的兄妹数及父母是否年老等家庭结构因素,不同 cohort在这些特征上存在的差异可能是源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的差异,在这种意义上而言,那些与时间相关并随时间而变化的特征具有选择性。短期内,迁移率可能剧烈影响cohort ,但长期而言,人口的自然更替才是更重要的因素。 

   5cohort之间的差别:

  Cohort的差别并不只是出生时的固定差别。在生命历程的其他阶段,其他状况的改变更可能受到年龄的影响。年龄不只是一个常识性的结果,意味着经验的增长;在任何一个社会,年龄都是角色分配的基础。年龄归属是一个 cohort之间有代表性的差别。在所有文化中,都可以观察到同一年龄组经历的相似性和不同年龄组经历的差异。社会在特定时期迫使特定 cohort承担某种社会功能。这就使得不同cohort在其生命周期中有着不同年龄模式 。如果特定年龄的准则和社会环境都在随时间变化的,不同cohorts的经历就必然是不同的。 

     我们是怎样的一代人: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

     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

     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也是分配的

     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

     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

     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

     当我们没有进入股市的时候,傻瓜都在赚钱;

     当我们兴冲冲地闯进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成了傻瓜

     当我们不到结婚的年龄的时候,骑单车就能娶媳妇

     当我们到了结婚年龄的时候,没有洋房汽车娶不了媳妇

     当我们没找对象的时候,姑娘们是讲心的。

     当我们找对象的时候,姑娘们是讲金的。

     当我们没找工作的时候,小学生也能当领导的。

     当我们找工作的时候,大学生也只能洗厕所的。

     当我们没生娃的时候,别人是可以生一串的。

     当我们要生娃的时候,谁都不许生多个的。

   1cohort 之间的婚姻差别:

  因此,对于局限于特定年龄段的婚姻而言,时机很重要。cohort的成员受到他们结婚年龄的影响,他们可选择结婚的人群和他们结婚概率的变化在他们达到结婚年龄之后达到最大化。因此,这种结果并非浪漫爱情那种个人问题。 婚姻市场的状况是一个总体现象:结婚概率并非仅仅依赖个体的个人特征,同样取决于同性人数和未婚并处在结婚年龄的异性人数。婚期内能否找到配偶的概率,可以用cohort 不同年龄的结婚人数来描述。生命历程中其他与年龄有关的重大事件多是类似情况。

   2cohort 之间的教育差别:

  完成教育的时间同样与年龄高度相关,并决定个人在将来和社会变迁中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中得到强调。教育是"现代社会的杀手锏"。 随时间的变化,不同受教育程度人数比例的变化是现代社会的共同趋势,而这种变化影响到不同cohort的性格和行为差异。教育差异不仅仅是受教育年数的差异,还有教育质量、教学材料和课程内容方面的差异。

   3cohort 之间的职业差别:

  Cohort中教育的差异又会影响到将来的职业流动。Cohort的雇佣经历和劳动力状况取决于他们进入时的劳动力市场状况。 Cohort的职业生涯深受经济繁荣还是萧条、战争还是和平的影响。Cohort的职业结构并非在其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候就明确的,而是 cohort内个体经济状况随时间而结构性变化的。有关婴儿潮的一个解释认为,婴儿潮出生的cohort在首次求职上拥有空前的教育优势。妇女劳动参与率的突增有其 cohort基础(注:二战中大量男性劳动力的损耗,导致妇女劳动参与率提高)。 

   6cohort这种分类的价值:

  年龄这种区分Cohort的简单因素不能够掩盖这种身份认同受到cohort 内部在教育、职业、婚姻状况、地位等方面差异的影响而减弱。每一个cohort都是异质性的。在一定意义上,所有的 cohorts都是对特定时期特定社会刺激的反应。几乎不变的是cohort肩负重担的年龄或时间。 Cohort比较分析(intercohort analysis)是跨类别的相关结构变量分析的有益补充 (注:意味着cohort这种分类是有价值的)。Cohort共享历史位置的意义往往被其他认同性的特征(注:比如民族、职业、性别等)所修改或替代。 不同的cohort子群体有着不同的时间发展模式。青年期的长短取决于受教育年数和结婚年龄 (?Youth of manual and nonmanual origins differ in length of educational preparation and age at marriage)。Cohort内的不同成员遵循着不同的职业发展轨迹。这可能尤其符合知识分子的历史。文学、音乐和数学等领域的成果数量随年龄的变化有着不同的职业模式,这也与不同的历史环境有关,无论是否属于同一个 cohort

  至少,cohort作为一个结构性的分类变量,与社会阶级有着同样的价值 。这样的结构性分类具有解释力,因为他们可以概括每一类中一大群人的共同经历Cohort 概念很接近种族的概念:成员资格由出生决定,并常常拥有相当的解释能力,但这并不要求这样的分类必须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 

   7cohort研究建议:

  这里提出两个研究建议。首先,由于年龄的双重含义,年龄在各种统计表中应该这样来解释——作为cohort 生命周期中的一个时点和作为一种临时位置。在统计分析中往往仅仅利用了年龄的前一个角色。这实际上暗含着将年龄的静态处理,而忽视了在暂时分析过程中年龄的重要性( 注:以往的分析往往把年龄当作一个变量来处理,实际上,人群也可以按年龄分类然后对每一个类别进行单独分析,有时候,我们将一个变量纳入模型,有时候,我们将所有样本按照某个变量分类,然后对每一类单独分析和对比,这两种方法有何利弊?何时应该采用何种方法?)。另一个建议是:cohort 的年龄不仅可以用于比较解释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别,也可以作为一种群体定义变量,用于比较那些分布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变量。如果采用这种方式,研究结果可用于比较那些逐渐流行的时尚( cumulated fashion),就像使用其他准团体(quasi-group)分类一样(注:比如所有购买 IBM笔记本的人,在网络之前,这些人仅仅是一个属性上的分类,直到网络的存在,这些人才能够真正相互接触并组织活动,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团体;又比如歌迷会,在网络时代以前,也难以发展出如此庞大的组织,百度贴吧中,很多明星吧管理团队有明确的组织结构,负责外交、宣传、回帖等),将对同一个 cohort身份认同的不同研究成果联系起来。每一个这样的研究能够增强其他对同一个cohort的研究的重要性。对 cohort生平的综合比较将获得对社会变迁结果的最直接和有效的量度。

  cohorts暂时差别的研究强调cohort 关键转折时期的群体成员的主流经历。这种方法可以概括为cohort出生之后其成员由于共同经历生命史中的某种重大事件而达到某种身份认同 Cohort可以定义用同时完成学业的年份、结婚年份、移民到城市的年份或者开始全职工作的年份来衡量。这类事件在判断不同人对形势的不同反应方面都是重要的,并决定了其将来的经历。这种观点意味着,需要花更多精力来搜集日期方面的数据(注:事件史分析,就需要搜集事件发生时间和年龄之类的数据) ,以确定他们何时经历这类事件而不只是他们当前的状态(注:比要搜集是何时结的婚,而非仅搜集是否结婚的信息)。出生日期是cohort 身份认同的一个指标,年龄的变化可以用由出生日期来推算。因此cohort 方法也许可以一般化为分析任何类型的事件,从初次遭遇到发生这类事件的风险(比如结婚、生育、死亡)开始,cohorts将随时间而持续经历这种风险(注:这里有一点事件史分析的味道,比如同一天释放的囚犯,分析释放后每一天被重新送回监狱的概率变化

  社会变迁研究的关键是假设每一个cohort在社会背景中都循着其轨迹运动。这种思路源自每年进入劳动力市场cohort 人群的变化。雇主与雇员每年的博弈所形成的职业分布预示着社会变迁。需要对这种过程进行宏观分析,因为一个个体找到一个特定工作的可能性,或者一个雇主挖到一个急需的人才的概率,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整个竞争态势。教育体系为新劳动力参与竞争做准备。尽管改革的动力很可能来自雇主,但改革的可行性取决于教育体系预期状况。实际上,决定劳动力供给的条件是相关的 cohort出生时的结构。一年的生育人数与二十年后劳动力市场的特征之间的关联,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传递渠道。 

   8cohort与社会变迁:

  cohort的对抗型塑着社会结构,并影响着社会变迁的方向。更一般地,社会变迁更直接的指示器是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是某些角色领域出现的 "准市场活动"的结果(不同角色的回报率不同 ?as the result of quasi-market activity in one or another role sphere社会变迁导致的利益再分配具有准市场性质?还是指教育这种具有投资性质的行为,文革时期知识分子这种身份受到歧视,人们就会减少教育投资这类准市场活动)。市场的含蓄说法考虑到了回报差异,也因此改变了角色预期,与 Davis Moore的社会差别理论类似(注:社会上有些位置比另一些位置更重要,需要更有天赋的人来做,但是一个社会中有天赋的人的数量总是有限的,为了引导有天赋的人全都去更重要的位置,我们就要补偿他们在训练过程中受到的损失并且提供更多的稀缺且大家都想得到的东西,比如:金钱、权力 )。由于对cohort问题的过分关注,社会变迁作为cohort形成中的选择性因素的重要性在本文中很大程度上是模糊的,因为在结构方面, cohort比其他群体更具有随机性。对cohort形成的研究集中在特殊角色市场方面,角色市场承诺提供社会体系的不同部分转变过程的焦点看法。  
 

    四、Cohort历史变迁的影响 

  前文强调了cohort生命周期中几个重要的阶段,并认为,这种转变的短期背景将区分不同的cohort 。可以从相反方向得出同样的观点,通过观察不同类型的重大事件(比如结婚、生育)参与程度随年龄的变化,因此,也就存在cohort之间的差异(注:比如这一代人 25岁之前生育,另一代人30 岁之后才生育)。所有活着的人都生活在当代,但他们对社会历史的反应和参与方式不同,除非他们被迫按相同方式做出反应。尤其,社会变迁的潜力集中在那些年龄足够大却又没有大到可以工作和结婚生子的年轻人 cohort身上,他们直接参与到被变迁所推动的运动中去。而且,社会变迁的事实还有利于他们向其他方向发展,而非走他们父母的老路。 

   1cohort与战争:

  最有戏剧性的事例是战争。参战受到年龄限制,而战争有时间限制。二战削弱了欧洲的整个cohort,在这种意义上,个人的正常角色包括权力地位的成就被干扰了。有时候,老一辈掌权时间过长,有时候年轻一代掌权过快。战争最显著的影响就是参与者死亡率和发病率,但战争同样改变了那些没有参战的人。有几部小说用辛辣尖刻的笔调描写了这类主题,某些年轻人已经大到可以理解战争,却又没有大到具备参战资格( 注:小兵张嘎)。曼海姆(Mannheim )知识发展理论首次将cohort的概念引入社会学,能够部分解释他所属cohort 的历史处境。法国青少年现在能很轻松地与德国年轻团体见面,因为他们没有战争记忆的负担。据报道,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德国年轻人拒绝他们那些出身于纳粹时代长辈的训练。战争对cohort的影响波及到了知识分子领域。随着某些法国 cohort成员在二战中的大量死亡,那些在数学领域追随传统道路的人与那些关心创造数学新词汇的人之间的分歧日益加深(?)。后者将Bourbaki的原理奉为现代数学的圣经。

  任何阅读过去十年报纸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一代cohort所经历的民族和革命政治运动。那些在新教改革、英国革命、法国大革命和美国大革命中活跃的往往都是年轻人 。当代的"儿童十字军"(Children's Crusade)发生在最近并被详细调查,其中建议分析年轻人在革命变迁中的作用。在讨论到中国的时候, Levy着重强调了"ch'ing-nien"(青年)在社会改革中扮演的角色。Eisenstadt 记载了以色列和战前德国的青年运动经历。所有这些都是年轻人对长辈及其观念的反抗,指望单纯依靠青年就能重塑社会。也许年轻人在革命阶段加入充满吸引力的的运动与这些运动强调暴力技术有关。大城市年轻的学生或失业青年很容易被集合起来参加示威游行。 

   2cohort与政治:

  一种流行却未得到证明的观点认为,新的cohort的涌现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进步。新鲜的cohort 加入政治洪流中代表着变迁的潜力,但没有特定的内容或方向。年轻人在本世纪各类运动中扮演的角色已经被广泛记载了。新的cohort 为激进观点提供了市场,他们比长辈们更可能批判现存制度。年轻领袖取代年长的领袖,比如艾森豪威尔被肯尼迪取代,有深刻的象征含义。变迁的方向可能往左也可能往右,走向民主或者走向集权,无论趋势如何,都能够彰显年轻人的力量。

  无论新的cohort对革命运动的批判是多还是少,各个cohorts 都能明确地被相应事件区分开来。苏联的案例有着详细的记录。斯大林创立了被称为"现代技术员的一代人"来取代老的布尔什维克,因为后者所擅长的暗号和政治阴谋技巧已经不能适应机器工具时代和现代化的敌人。现在,决策体系已经传递到社会主义建立之后成长起来的cohort手中。最近,新闻记者已经开始描绘那些在斯大林时代成长起来的人与那些受"去斯大林主义"影响的人的界限了。尽管后者尚未在政治上掌权,他们已经拥有一定影响力了,尤其是通过文化活动。

  人们常常从结构主义的立场讨论革命运动的适应性转变。推翻一个政权所需要的鲁莽和反叛精神并不能帮助一个新政府稳定社会。狮子和狐狸必须交换位置。 如果这种简单的静态对比模型值得考虑,那么,cohort之间的差别是必然的。罗斯托( Rostow)将这个过程命名为"Buddenbrooks dynamics"。如果变迁发生了,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cohort就会与发动这种变迁的cohort 不同。结果,更多的变迁会发生,但有趣的是从打破可恨的旧制度转变为持续建设新制度的工作。胜负逐渐见分晓,新制度获得更广泛支持并变得稳定。这样,接下来的cohort作为革命转型的原因和结果。 

   3cohort与移民:

  当移民或殖民造成两种文化的交汇,Cohorts之间经历将出现巨大分歧。抵达新世界的欧洲移民认同他们所成长的文化。他们的孩子则进入美国学校,选择美国玩伴,并常常逃避父母所属的亚文化。 父母不足以作为其文化认同的基础,孩子们只能求助于同辈群体。类似的,希望文化对某些原始人的影响也使他们的家庭产生了分裂,改变了代际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年轻人的意识形态认同。Kwame Nkrumah 最近描绘了在Ghana出现了不遵守殖民地规则和没有逢迎欧洲人习惯的新cohort  

   4cohort与城市化:

  类似战争和革命这样的灾难事件可能成为一个cohort心态的集中反映。这种戏剧性的影响也许会不可避免地将那些作为先锋的 cohort"天真的眼睛和幼稚的思想"变成一个真正有思想和行动的团体。Cohorts也可能会逐渐被那些缓慢的改革而区分开 。社会变迁的核心是城市。城市化突出地表明了全世界在过去几个世纪的转变。城市人口庞大,并且不断有新的cohort涌现。农村-城市移民对年轻人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变迁需要人口转型,需要更多自由而且没有负担的社会成员。年轻人离开传统环境,开始新的生活方式。美国比欧洲的传统负担更少,因为很少有人与父母一代在同一地点建立家庭。  

   5cohort与技术:

  当代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是技术变革。技术将其他社会次级结构普及开来,并迫使他人接受。现代社会将这种变革制度化并合理化。对这样社会中的儿童而言,技术变迁使得过去变得不相关了。它对不同年龄人口的影响差异很大,尤其对那些将要作出终生决定的人。 技术进步很少是由年老的cohort完成,一个产业的年龄倾向于与其工人年龄相关。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更可能进入那些成长迅速的新产业。产业结构中的年龄构成在那些迅速工业化的传统社会中更加典型。结果,社会无法像将每一个新的 cohort引入现代生活方式那样完成对如此多人口的教育。在传统社会,年龄就意味着经验,但工业革命发生后,年龄意味着被社会变迁剥夺的程度,而不是一种特权。 
 

    五、个人发展和家庭 

  1. 社会变迁与cohort相互依赖的前提:
 

  毫无疑问,上述对社会变迁与cohort差别之间相互依赖的论述有一个前提假设:个体的生命史是高度稳定的,至少是连续的 如果一个人的未来是受其早年经验的型塑,那么基于cohort的人群得到的总体数据就具备很强的特点。 文学作品中人类成长的典型模式从一片空白可塑的童年,经过成熟的中年,然后走向死亡。在青少年时期的准备阶段,个体容易受到影响,这与实践参与阶段不同,在参与阶段,他们不过在展现他们早已确定的命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核心的社会心理学假定是,个人人格的核心部分在生命早期就已确定;后期的变化不过仅仅是早已确定的风格基础上的微小变化 。这种观点非常流行。这种思路的讨论不可避免地过分强调了性格和文化设计因素,而对社会变迁缺乏关注。 

   2、早期学习对人格形成的重要性:

  在通常的发展模型中,早期的人格表现为具有流动性、多态性、有多种发展潜能和反常性,好怀疑并且思想容易波动。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任何互动都回型塑其下一次互动 。一种情况作用的时间越早,越有可能持续地更久,部分是因为早期的学习非常基本,没有可以参照的特定经验予以比较。能力会随着使用的增加而逐渐成型并得到加强,自律在增强,并且不容易波动。新的经验吸收进来,并且保持自我的一致性。自我观念通过他人的认同而得到强化。

  因此,儿童的多种发展可能在成年阶段逐渐被定型。新的观念与老观念的竞争处在不平等的状态下,因为后者已经在观念结构中有一定的位置,并且与直接的行为相适应。行为反应的系统化和仪式化有利于将精力放在更高层次的活动上。当新的情况与先前的经验一致,学习速度就很快,但当新的情况与已经建立的反应模式相冲突时学习速度就很慢了。早期教育的成果会成为后来成长的障碍。  

   3、早期性格定型理论的缺点:

  任何一种假定早期性格定型的个体发展模型在解释快速社会变迁时都会遇到尴尬。如果人格被视作一种半遗传的现象,那么,变迁的可能性就产生了,按照生物学的分析,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尽管其过程很慢——和突变获得进化。Hagen 认为,人类不能够不经过童年建立起来的逻辑思维方式而开始今后的生活。Hagen提出的类似突变的假设认为,当父母遇到了某种令人沮丧的状况却不能改变自身时,他们的孩子可能会感知到父母的焦虑并予以逃避。他们的孩子,通过类似的无意识观念,可能成为创新者。因此, 变迁的节奏受到代际更替的节奏的制约。(注:这意味着变迁需要依赖于代的更替,周期过长

  这种结构的复杂性与两种信念直接相关:社会变迁不可能在没有人格变化的情况下发生,童年之后,人格不可能变化。笔者认为,社会体系而非人格体系是任何社会转型模型的核心。从这种观点来看, 人格不过是社会转型在个人层次上的副产品,不过是社会化过程中被规划训练出来完成各种社会层次的目标。社会化不过是社会将某种群体仪式授予个体的过程,社会通过逐渐限制个体行动的潜能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并为他准备一个符合社会期望的角色。 社会化的权力远不只是被父母垄断着,社会化过程持续一生,个体在所属的每一个群体中都经历着社会化。即使由家庭自己来抚养儿童,也不能避免社会其他组织的影响,当然,社会允许一定程度的自由,允许选择不同的人格类型,扮演不同的角色 

   4、社会化机构的变迁导致cohort之间的差异:

  有两个主要的论点:第一,社会变迁意味着社会化机构的转型;第二,这种转型使得受到转型的社会化机构社会化的 cohort的出现成为一种社会现实。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家庭式最基本的社会化机构。它是儿童社会环境中一个全能的权威,首属群体实际上满足了所有类型的需要,在其中,儿童的自我概念开始出现。在家庭生活中所学会的关系结构为儿童进入社会作了准备,如果家庭中的社会关系包含了社会上的各种关系,那么家庭社会化就足够了。当社会打破了静态的家庭模式,家庭就不足以承担社会化的所有功能。  

   5cohort概念与"代"的概念的区别:

  许多作品将本文所说的cohort用"代"来代替,"代"概念的时间跨度更大,同代人因为共同经历也有着共同的性格。它也常常用来作不同年龄的人群之间关系的结构分析,比如制度差异。 为了明确概念,"代"应该单独按其原意使用,作为一种亲属关系结构的单位 cohort"相对年龄状况"是两个不同的意思,"代"一般更适合表示亲属关系中的角色。在这样的情况下, cohort身份认同常常是不重要的,因为生命周期中,大量临时性变化重叠在一起。但是社会面临文化变革的时候,一般会打破家庭对个体的控制。这样就减小了"代"这个概念的重要性,无论是其亲属关系还是相对年龄的意义方面,这就使得 cohort概念成为最合适的临时分析单位。

  现代社会的一个主题就是代际冲突。尽管代际冲突中某些因素是家庭生命周期中固有的,但当前的分析强调的是由于社会变迁导致cohort之间的分化而使得代际关系恶化。就像阿拉伯俗话说的,"人们更像他们的时代而不是他们的父亲 "。当年龄与文化内容控制关系紧密时,角色分化给予了长辈对晚辈合法权力,但在社会快速变迁的时代,年龄差别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 

   6、对"代际主义者"的批评:

  很多作者将接续的cohort作为社会文化动态分析的基础。这种方法被贴上了"代际主义(generationism )"的标签,因为这些作者错误地把代的概念转变成cohort的概念。某些"代际主义者(generationist )"社会文化变迁有一个周期性,因为父亲-儿子之间有一个三十年的代际间隔。根本不存在这样一个周期。其他的"代际主义者"则发展出一种社会变迁的冲突理论,强调社会中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反抗,但是社会再生产本身是持续的。从人口总体来看,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年龄差距不存在了,因为生命周期的各个部分相互重叠。事实是社会变迁造成的 cohort之间的差异,但是cohort之间的差异带来的代际冲突不能够证明社会变迁是代际冲突造成的这种理论的合理性。 "代际主义者"从不准确的人口统计学观察跳跃得出了不准确的社会结论,而没有提供任何中间原因。所有这些作品都表现出一种神秘主义的倾向。 
 

    六、儿童社会化机构的变化 

   1、学校与cohort的身份认同:

  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社会化机构的变化有利于cohort 的身份认同。个人的流动性和成功要求现代职业结构与夫妻家庭相适应,而不是传统的亲属关系网络。政府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采取措施减小了家庭作为社会化机构的重要性。比如,苏联强调儿童早期教育必须离开家庭,中国试图将削弱长辈的权威。

  当儿童社会化的责任从家庭转移到学校,同辈群体的交往促进了cohort 的形成。与家庭不同,学校实际上是鼓励独立思考的,在大学,这种做法更加明显,这种做法有利于创新和知识传承。

  随着老师替代父母行使社会化的职责,就弱化了父母与儿童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教育的对象大大扩展,不仅仅限于成年之前,同样适用成年人。学校的年龄分层体系加强了 cohort内部的身份认同,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cohort 

   2、同辈群体与cohort认同:

  所有社会的社会化不仅仅由权威机构来完成,同辈群体也是重要的社会化方式。这是一种"自我社会化"过程,随着自我社会化的增长,同辈群体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儿童的榜样不仅仅是他们的父母,也可能是同辈的其他儿童。

  同辈群体是一个人所属cohort的一个子群体,它以其成员的需要和兴趣为目标,而不是追求某种由外部权威制定的目标。作为这种社会化的结果,它可能发展出了对 cohort的稳固认同。尽管成年人未必赞同,同辈群体的交往未必就是反常的,甚至有利于儿童道德感的形成。

  同辈群体在现代社会中有其功能。如果家庭生活中的基本原则能够与社会其他领域相一致,个体就能够通过在家庭中学到的行为方式来获得社会成员的身份。但现代社会是由合同规则而不是亲属关系主导的。因此,儿童在家庭中学习到的行为方式不适合于社会,解决的办法就是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既具有家庭的特征,又具备社会的特征。

  Cohort不仅仅是统计学上的一个分类,年龄的微小差异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很大的不同。大众媒体给不同年龄贴上了不同标签。不同年龄使用词汇的差别更是设立了不同群体之间的边界。(注:火星文问题)

  在变革时代,每一个人都受制于其出生日期。他的个人历史和所属cohort的亚文化决定了他的处世态度。 不同cohort认同不同的风格和真理。同一个cohort由于认同相同的观点、情感和价值,他们的行动逐渐变得半组织化了。有可能一个社会的多数年轻人发展出一种意识形态方向(尽管可能是在成年人的领导下)。

  同龄儿童组成的团体在任何社会都普遍存在。多数情况下,这些团体都发展不起来,因为亲属关系团体成为了执行各种任务的基本组织。随着个体成员的加入和离开,同辈群体的边界是流动的。同辈群体也可能被用来征募社会运动的成员。但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同辈群体成员逐渐结束交往。同辈群体之间也很少有时间来发展出有效的力量。

  同辈群体现象并不能为cohort方法提供充足的支持,但是强化了cohort 内部的身份认同。年轻人角色定位的模糊有利于他们接受新想法。年轻人处在生命周期中变化最迅速的时期,这或许也增加了他们接受社会变迁的可能性。 
 

    七、个体成年生活稳定性的来源 

   1、个体生活的连续性:

  个体生活的连续性为cohort方法用于社会分析提供了支持。一个人的过去会影响他的现在,而他的现在会影响到将来。结构性因素的初始影响会被放大

  社会对个体的影响从个体出生形成时就开始了,他们拥有一对父母,并负责他早期的社会化。而且,每一个社会对个体自由都有着或多或少的限制。实际上个体成长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依赖出生时的状况:性别、种族、亲属关系、出生地等等 。现代社会中影响地位方面最重要的因素或许就是正式教育的数量和种类了。 

   2、个体选择的路径依赖:

  在还不需要做决定的年龄,个体就开始参与各个领域的社会生活,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留给他的自由度越来越小。开始需要从各种角色中作出选择,个体通常选择那些与他的价值目标相合的角色——除非他违背常理。个体一旦选择了一个角色,就会影响他后续的选择。 团体与个人之间的每一个契约都包含了相应的角色要求,各个角色之间往往是相互依赖的。公司的利益通过科层制安排得到保证,诸如奖惩制度,惩罚体制外的行动。经过公司的社会化,个人逐渐成为其中的一员。

  个体的不断过时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一个特征。社会希望一个老手能够适应改革,否则他们在退休之前就会被取代掉。一时的抵抗可能能够成功,因为年长的工人多数占据着有权的位置。"既得利益"这个词意味着利益受到变迁的威胁。

  围绕其工作,个体建立起了其空间网络:住所、商店、娱乐场所和常去的地方。父母这个角色使得一个人代表社会来教导新的社会成员。而作为一个年轻人,就必须听从更符合公共习俗的父亲。 

   3、科层制对个体转型的制约:

  在现代社会,很多成年人的角色是分层的结构。工厂、教堂、工会和政党。个体作为这类组织的成员会减小个体转型的可能性

  参与政治组织的学生的年龄受到关注,因为他们的政治行为受到经验的影响。有一种假设认为年轻人从父母和同辈那里获得某种政治态度,并且会受到各种不协调事件的干扰,与保守的老选民相反。某些年长的美国人倾向于投票给共和党,这一点可以用年龄理论来解释。 

   4、生活的日常化带来的稳定:

  由于生活的节奏是稳定的,日常化是主导,日常化是变革的障碍,因为它限制了对意想不到的干扰的反抗。年长的人学会了更好地控制不利环境,避免冒险进入无序状态。个人的变化更可能受制于成员资格而不是实际年龄。研究中的一个困难是很难区分那些性格是年龄本身所固有的,或者仅仅是由于某个 cohort受变迁影响而形成的。社会变迁通常对老年人影响更少,因为他们的社会生活受到的限制更多,他们更少阅读,更少去看电影,他们的朋友、书籍和电影都经过仔细挑选以符合他们的偏见。他们的居住和朋友关系都更加稳定。一个人坚持某种既有的行为模式越久,就月不可能做出改变。在更晚的时候,cohort 的身份认同模糊了。年龄逐渐变成了一个人社会特征的主要方面。相邻的cohort倾向于互相渗透。对年龄的定义与其说是生理上的分类,不如说是一种社会分类。这种定义随着时间而改变。年龄本身固有的过程可能会由于许多不同的制度安排而加速或延缓。  

   5、研究建议:

  本研究建议对个体生活中的连续性做纵向分析。其分类包括个案史,对同一对象的重复访谈(作为对个案的面板研究 panel studies),日记分析和有日期的信件,大范围的持续的工作史和疾病史研究。

  可用两种统计分析来处理这类调查获得的数据。首先,对集中趋势的纵向分析要求更多的前提假设,但通常缺乏广泛的证据基础以获得普遍证实,这是人口普查的基本长处(注:不需要假设)。在这种意义上, 生命史方法和统计分析是相互补充的方法。但是其潜在的互补性受到第二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损害。生命史被称为是 long-section(?纵向)分析,而统计是一种cross-section(横向)分析 。对后者的典型的看法是,统计是用来研究同时发生在不同个体身上的相关事件,暗含有对现存状况的过高估计(注:统计规律是对事物发展现有趋势的总结,前提是假定事物未来发展依然依据现有趋势,并且所选择的样本要有代表性 ——"社会学的错误与优点一样多"(the sociological error par excellence)。总体分析破坏了个体的连续性和生命过程中的变化。 Cross-section(横向分析)暗含着过去是不相关的,不利于动态探索并得出结构不变的假象。

  这种后果可以通过使用cohort方法来避免。Cohort 记录作为一种宏观传记(macro-biography),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个体生命史。它通过对社会一个时点的扩展调查为小范围的纵向分析集中趋势提供了必要的暂时替代物。 它既考虑生命史方法的时间维度,也利用了统计的可靠性的优点。基于类似的思路,Ortega(奥特加?)既拒绝对历史的集体主义也拒绝个体主义的解释,而支持采用基于 cohort的研究方向——"对集体和个体之间的动态折中处理——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概念"。 
 
 

   八、个体行为自由度的来源:个体与团体 

  1、社会化持续一生:

  主流文献认为社会化以及发展是在生命史的早期就已经定形。也许这是由于关于儿童发展的研究大多关注于个性、对最初驱动力的控制以及一般价值取向的内在化等,而对于成为成人所必须的具体规范、技能 等的掌握却不是很关注。显然地,儿童社会化不能塑造出其之后人生的所有角色。事实上,由于家长们有选择的使孩子遮蔽或者暴露于家庭之外的世界,这有力的抑制了孩子们获取某些类型的知识 。许多类型的经济的、政治的以及社会问题等在今后的人生当中都被有效的限制了,比如,照顾年迈父母的问题是他直到中年时才会遇到的问题。社会化持续人的一生 当一个人在一个新的团体中承担着某种角色时,某方面的具体社会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因为每个团体都是一个社会化与社会控制的机构 

  2、规范的选择余地:

  社会化不一定意味着僵硬化。标准化的postures也经常是不完美的、不完全的及暂时性的。也许向新人灌输一系列的看似永恒不变的在指定情景下的行动规范更容易些,但这些 规范却依然会给人留下解释的余地。对于他们来说具体的情景与适当的规定需要现场发挥。而经验可以促使那些神圣的规则进行重构。 按照知识获得方便性的假定:一旦某人到达成年期其发展就停止了,那么面对复杂社会现实的烦扰,这种方便性很容易被牺牲掉。 行为可以通过增加对革新的奖励、扩大对背离的容忍以及软化对运动的惩罚等方法得到修正。教导可以被设计成鼓励实验而不是草率的遵从,并且把重点放在更广泛规则的遵从上。尤其重要的是使为修正提供合法模型的程序制度化,比如在政治协商当中的争论以及科学质疑当中的学科疑问等。这些程序给个体参与者带来了怀疑的负担以及压力,但通过个体变化确实给社会变迁留下了空间。

  注:个体行为自由度的另一个来源:社会对同一情境的往往有多种相互冲突或不一致的规定,这给了个体一定的选择余地,不同个体面对相同情境会有不同的行为选择,但这也可能造成角色冲突或两难的选择困境。比如和尚吃肉不吃肉,在家修行是否能吃肉;比如希望工程是否捐款,等等,很多规范是存在商量余地和争议空间的。  

  3、成年人的可塑性:

  尽管教一个老狗新花样的难度是固有的,但是通过基于现实的训练项目能够接近现实的话即使说这是一个神话也是可能的。(尽管成年人的可塑性不如年轻人,但依然具备相当的可塑性。 改变成年人的可行性可能主要是由早期训练的特性以及获得再培训的机会所决定的。也许老工人相对缺乏适应性,因为早期的这些人受到的只是有限的教育。学习潜能的退化在将来也可能通过更多的一般的训练而减少,因此人们将依然能在他们的晚年获得新的再就业所需的能力和技能 。我们展望这样日子的到来并没有超出我们思索的界限:在人整个的生命过程中,急速的变迁将使经济成为教育的扩展,就象一个连续不断的工作周的连接点,或者又象例行的安息日的革新。 

  4、社会对创新的容忍度和社会流动性:

  象个体一样,组织(包括整个社会)是否鼓励创新也会影响其自身的自由度。尤其是,不同水平的系统是通过取代而不是通过修正其组成部分来完成变革时具有不同的稳定性 。在生物学当中,有机物的变迁能力是高于细胞水平的。一个细胞的生命相对于由其所构成的有机物来说是短暂的。相反,有机物是必死的,而物种通过繁殖以及选择则持续存在并且变迁。随着时间的流逝,基于低层次组成部分的新陈代谢的稳定性,每一个更高层次的东西都具有更大的可修正性。社会与有机物之间的类比总是有一些不幸的,某些原因在此不必赘述,并且因为它可能模糊了社会与物种之间的更有成果的类比。 社会与有机物相比是一个松散且不能详细说明的系统,因为它的组成部分在其空间中拥有独立流动的可能性。另外,社会与物种相比是一个更具流动性的系统,因为它在时间上具有更大的独立流动可能性。他不仅可以控制成员身体的替代,象物种,也能通过文化变迁实现规范的替代 。某种程度上讲,社会具有两种类型的成员:生物的,有人类各器官构成;文化的,由社会规范构成。二者各自的替代是相互独立于另一方的。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现有规范以及个体替代的过程在社会组织化的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关于特殊团体的人口新陈代谢的研究是一个相对空白却对社会变迁的研究意义非凡的领域。个体与组织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因为如何个体是依附于一个不死的躯体,并且考虑到被组织牢牢掌握时间的话,个体缺乏时间维度上的自由能力。象个体一样,组织也许需要结构的刚性,但他们可以通过替换个体或者改变个体或者通过他们的雇佣和解雇政策来修改他们的路线。改变一个组织的特性与方向的可能性的范围显然包括关键领导角色的承接以及当不同的才能变得或多或少的宝贵起来时为发展而不断改进的标准。  

  5、社会子系统的灵活性:

  事实上,在某些方面,社会的亚系统可能比社会本身灵活性更大。这些亚系统具有更多的机会去应用维持的条件,并且具有更多的途径去招募新的个体。解放和剥夺对于他们的选择与自然过程相比更具歧视性。在不同的生产力与死亡率要服从于社会安排这一意义上来说,并且也在人口数受迁移影响这一意义上来说,一个社会确实对其成员的特性有一些控制,但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承担起一个对在其境内出生的所有人契约性的义务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了(它所具有的义务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其前任的继承)。但考虑到社会的组成部分是团体以及组织而不是个体,这也许从整个社会的可变性这一立场上来看的话更具意义。如果或者因为他们是成功的,那么组织将维持下去。新的组织不断产生并且旧的死掉。组织内个体的替代与社会内组织的替代是平行的。这里我想再一次说明研究的机会是丰富的。  
 

   九、结论

  这一作为分析社会变迁的暂时单位的同期群案例是基于一系列简单概念:年龄为a在时间t 内的一群人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年龄为a-1所在的时间是t-1 注:年龄和时间是同步变化的);社会变迁的不同途径改变着不同年龄的人们;这些变迁的效果是持续的。这样看来,一个同期群的含义就嵌入在年龄与时间的关系当中。由这一立场出发就得到 两个理论与研究的方向:首先,对于同期群内部生命周期的研究;其次,同期群职业生涯比较研究 ,例如,同期群内在能用于表现这些累计历史的特色不同参数的暂时区别。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将社会学者的注意力引向对于不同类型的连续同期群参数的时间序列进行研究,与传统的时期- 时期分析(period-by-period)不同。近年来已经有了不少的关于同期群的研究,但所强调的重点依然是在那些有代表性的调查的比较研究 。诚然,新的研究方法具有缺点,就象所有那些带有无限延长的时间维度的研究所带有的缺点一样。它是笨重的、低效的并且是劳力的;并且由于团体不断改变其构成而不断累积这种对立性(并且由于数据收集者改变他们的定义)。然而这些困难与其说方法本身不如说对一个长期生存的物种所经历的结构变迁进行研究进行投资更具意义。

  测量技术应该被设计成能够提供与被经验证实的理论公式相符的数据。在当前的文章中,目的是既能够建构理论又能实践经验调查这样的框框内呈现其参考框架。考虑到目前为止在动力学分析当中所获得的最适当的结果,社会学者应该更多的被建议去开拓社会变迁与同期群区别的一致性。

--
最新奇有趣的新技术、科幻、社会学信息:
奇想录 http://www.qixianglu.cn
订   阅 http://feed.feedsky.com/woodphone
forcode科幻小说《抽水马桶的秘密》:
http://www.cmfu.com/showbook.asp?Bl_id=60008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