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12

赵鼎新教授《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全书下载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

下载地址:
http://picasaweb.google.com/forcode1/070412
评论地址: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804960/


作者: 赵鼎新
ISBN: 9787801909756 [十位: 7801909755]
页数: 313
出版社: 社会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定价: 39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6-3-1


在哪儿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  ·  ·  ·  ·  ·  · 


简介  ·  ·  ·  ·  ·  · 

   对于社会运动、政治运动以及革命的研究在国内一直未见专著,本书可以弥补这一空白。本书对社会运动与革命进行了界定并评述了其研究方法,综合论述了西方 社会运动和革命理论的发展,阐述了集体行为以及情感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研究社会运动的宏观影响因素:变迁、结构以及话语。强调了国家在社会运动 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对社会运动研究领域内的几个重要理论作了一定的评述。

作者简介  ·  ·  ·  ·  ·  · 

  赵鼎新,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学系,1984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昆虫生态学硕士,1990年在加拿大麦基尔大学获取昆虫生态学 博士后改攻社会学,并于1995年在麦基尔大学获取社会学博士学位,自1996年起执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研究领域包括政治社会学、社会运动和历 史社会不。在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美国社会学杂志》、《美国社会学评论》、《社会力量》、《社会学视角》、《中国研究季刊》以及国内出版的 《社会学研究》等刊物上。专著《天安门的力量》于2001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相继获得美国社会学学会2001年度亚洲研究最佳图书奖以及2002 年度集体运动和社会运动研究最佳图书奖。

--
最新奇有趣的新技术、科幻、社会学信息:
http://forcode.bloggerspaces.com
订阅本博客:
http://feeds.feedburner.com/woodphone
教育网BT下载博客正式推出,服务在校学生
http://4renminbi.com/edubt
我的科幻小说《抽水马桶的秘密》:
http://www.cmfu.com/showbook.asp?Bl_id=60008

分析哲学:内容、历史与走向

哈克 (江怡 译)


    导  言

     分析哲学始终是20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哲学运动。从一开始,它就与理性精神和科学结为联盟,并致力于推翻思辨的形而上学和消除哲学上的神秘性。在方法论上,它是与运用新的逻辑作为哲学洞见之来源相关联的,并且后来(在哲学中的语言转向之后)主要地和细致地关注语言及其用法相关联。分析哲学以各种形式盛行于 20世纪最初10年到70年代。然而,在本世纪最后25年中,它已经失去了它的显著特征,而它得以保留分析哲学这一名称,更多地是由于其历史关系,以及它与先前传统共同关注的焦点和它与大陆哲学某些形式的反差对比。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尽管"分析"、"逻辑分析"和"概念分析"这些术语从这场运动一开始就被广泛地用于刻画它所提倡的哲学方法,但"分析哲学"这一名称却是在相对较晚些时候才逐渐流行起来的。它最早出现于30年代,  但这似乎并没有流传开来。据冯·赖特(Von Wright)推测(1993:41,注35)  ,这一名称得以流传开来,部分地是由于阿瑟·帕普(Arthur Pap)战后的著作,即1949年出版的《分析哲学原理》,1955年出版的《分析的认识理论》和1958年出版的《语义学和必然真理:对分析哲学基础的探究》。的确,引人注目的是,战后的两部极有影响的早期分析哲学论著选辑,即美国的费格尔和塞拉斯编辑的《哲学分析读物》(1949)和英国的弗卢编辑的《逻辑与语言》(1951),无论是在题目上还是在导言中都没有使用"分析哲学"这一名称,而被看作弗卢所编选辑后继者的是出版于1962年的巴特勒(Butler)  的《分析哲学》。人们对如何刻画分析哲学几乎没有什么一致的看法,而用于确认逻辑原子主义与战争期间剑桥分析的基本原则和理论的著作与论文却汗牛充栋。各种阐释和捍卫逻辑实证主义原则和理论的出版物(包括一篇宣言)的确猛如洪水,其中也不乏来自战后牛津用于解释和捍卫斯特劳森称之为 "逻辑- 语言的"或"关联的"(connective)分析之方法的论著。 但我们却很难发现对"分析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简洁有力的回答。人们对谁应当被看作分析哲学家有着广泛的共识,但却没有一种统一的意见。来自剑桥分析学派的摩尔和罗素、年轻的维特根斯坦、布劳德、莱姆塞、布雷思韦特(Braithwaite )、早期威斯顿和斯蒂宾(Stebbing)肯定都在这个名单之列,而诸如石里克、哈恩、卡尔纳普、纽拉特、费格尔、魏斯曼等维也纳小组的核心成员和诸如柏林科学哲学学会的赖兴巴赫或亨普尔等分支也能列入其中。在狭义的"分析哲学"中人们可以划定这种界限,其原因就在于对分析、还原和逻辑建构的普遍承认。但我认为这在两点上是很愚蠢的。首先,在后面两组和战后哲学之间尽管有差别,但更重要的是有连续性。  其次,战后牛津的大部分哲学家,诸如赖尔、艾耶尔、尼尔(Kneale)、奥斯汀、格赖斯、斯特劳森、哈特(Hart)、汉普夏尔(Hampshire )、皮尔斯、奎因顿(Quinton )、乌姆森和渥诺克(Warnock)都自认他们是分析哲学家,并把他们的工作描述为概念的分析或语言的分析,最终是分析哲学,其他还有许多哲学家也在致力于他们所认为的相似的传统。维特根斯坦的许多学生,诸如冯·赖特、马尔康姆和布莱克,可以正确地被看作是分析哲学家,虽然他们相互之间以及与许多牛津人物之间在不少重要方面有所不同,如果把他们包括在内的话,那么,唯一对牛津分析哲学产生影响的后期维特根斯坦也就包括在内了。  然而,对怎样最清晰地刻画分析哲学,人们仍然没有一致的看法。而且令人奇怪的是,与关于这场洪水般哲学运动各分支的大量出版物相反,一直很少有人把分析哲学当作一种整体现象加以论述。

    分析哲学的显著标志

    对分析哲学的分析描述将力图阐明一系列显著标志。很容易得到确定的是这样一些出发点:无论怎样去刻画它,分析的概念都必定出现在这种描述之中,同样必定会出现的是逻辑的和语言的分析。但可能引起争论的是,依据某种单一的解释并把它们结合起来,这样一些描述无法确定是否是以包括了20世纪哲学中一切形式的分析哲学。或许,没有任何一套特征可以刻画分析哲学的标志,因为它可能根本就无法用merkmale(标记)加以定义的。所以,最好把它看成一个家族相似的概念。这样,一种分析描述也可能并不是审视分析运动的最有效的方法。(1 )分析:如名所示,分析哲学关心的是把复合物分解为它们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对被作为这种分析主题的复合物的看法各不相同,也就产生了分析哲学的不同形式。因为根据某些看法,被看作属于哲学分析的是实在或被认为构成实在的事实,因此,分析就被看作是揭示世界的终极成分和由此构成的事实的最一般形式(罗素);此外,它也被视为展现不依赖心灵之概念的结构和构成客观实在的命题(摩尔)。根据另一些看法,分析的内容是人类的思想和语言,而分析的结果被看作是揭示思想的以及语言的形式必然反映实在的结构(《逻辑哲学论》)。但根据其他的看法,可以看作属于分析的只能是语言,或者是科学语言的逻辑句法(卡尔纳普),或者是极为不同的"分析"意义上的日常语言(牛津分析哲学)。而且,形成不同种类的分析,取决于分析是否被看作终结于简单的不可分析的组成部分。因此,原子主义的本体论分析刻画了怀有还原与建构抱负(这是它与许多逻辑实证主义者共有的抱负)的逻辑原子主义特征,它可能与1945年之后的更为整体主义的"关联的"语言分析形成反差,后者避免了还原和逻辑建构。把分析哲学概念与赋予其名称的分析观念割裂开来可能是荒谬的,可单纯的分析概念却也刻画着笛卡尔的形而上学,因为它承认把实在的对象分解为简单的属性;它同样刻画着古典的英国经验论,因为它承认把复合观念分解为派生于经验的简单观念。倘若原子主义的或还原的分析概念是捕捉分析哲学家的网,那么它肯定会捉住摩尔和罗素,但它同样会收集到那些人们显然并不希望划入分析哲学家的近代哲学英雄时代的哲学家。而且它还会把后期维特根斯坦及其追随者以及在牛津的和其他地方的战后哲学家排除在外。同样,人们也可以把分析的概念扩展到包括用于刻画战后分析哲学的关联分析。这样做可能是合情合理的,但唯一的代价却是剥夺了20世纪早期哲学具有显著内涵的分析观念。这样,孤立的分析观念是极为灵活的,它能够成为许多
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各种解释的试金石。(2 )逻辑上的反心理主义:分析哲学有时被描绘为与反心理主义有关。分析哲学取得的成就之一就是把逻辑从心理学和认识论中分离出来。因而,肯尼追随达米特认为:弗雷格分清了逻辑与心理学,并赋予它先前一直由认识论占据的哲学前沿的位置。正是这一事实使得弗雷格(而不是其他人)被看作现代分析哲学的奠基之父。(肯尼1995:210页)

    的确,弗雷格对逻辑受到心理学的侵蚀展开了一场成功的战役。但他绝不是德国第一个这样做的人,克鲁格(Krug)、博尔查诺(Bolzano )和洛采(Lotze )先前一直是这样做的。在英国,斯宾塞和杰文斯(Jevons)追循着相似的反心理主义路线,绝对唯心论者也是这样,而早期的摩尔和罗素正是由此产生了他们的反心理主义。的确,绝对唯心论者在清理逻辑方面是相当成功的,所以摩尔和罗素感到不必强调这一点;而且这些唯心论者理所当然地认为,逻辑不是心理学的分支,逻辑规则也不是对人类思维规律的描述。反心理主义的另一方面是由英国经验论者研究观念起源而推进的对发生学分析的抛弃。这一运动肇始于康德,它使哲学摆脱了关于内在观念的无用争论,这种观念刻画了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经验论与唯理论的特征。的确,逻辑上的反心理主义一直是20世纪分析哲学的众多特征之一。不过,人们应当非常谨慎。值得注意的是,后期维特根斯坦评论道,"认为逻辑规则是'思维习惯'的表达,这种意见并非看上去那么荒谬"(MS120 ,第14卷:第12页)。埃德曼(Erdmann )错误地以为,即使我们无法理解,也可能会有人根据肯定后件的规则去进行推理,或者会有人抛弃同一律。但若是这样,弗雷格承认这一点也就同样错了(即"我们不可能抛弃这种规律,这根本没有暗示我们在假定有人真的抛弃了它"),而且他假定,如果有这样的人,那么我们知道他们错了而我们对了,这也同样错了(弗雷格1964:第15页)。心理主义者和诸如弗雷格的反心理主义者都没能意识到,思想的规律部分地确定什么称作思维、推理和推论。人们不能用"不"、"如果……,那么……"、"相同"意指我们所做的一切,也不能抛弃非矛盾律或同一律,或接受肯定后件作为推论规则。人们不能抛弃关于肯定前件(modus ponens)的推论规则而依然坚持推理和思维。的确,这显然远不是人们常说的对推论规则的根本抛弃,心理主义没能适当地处理逻辑真理、推论规则("思想规律")和思维、推理与推论之间的内在关系,也没能处理好逻辑连接词的意义。但弗雷格和罗素的反心理主义同样没能克服这种缺陷,而且,维特根斯坦认为,心理主义并非看上去那样远离真理:逻辑规律的确是"思维习惯"的表达,但也是关于思维习惯的表达。这就是说,它们被说出来是为了表明:人类是如何思维的,以及人类称作"思维"的是什么……逻辑命题是"思想规律","因为它们表明了人类思维的本质"——更准确地说:因为它们表明或显示了思维的本质和技术,它们显示了什么是思维,同样显示了思维的种类。(维特根斯坦1978:第89条以下)

    埃德曼认为逻辑规律是对我们如何思维的表达,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的,正如象棋规则可以说成是对我们如何下象棋的表达。但他没能看到,它们也部分地构成了我们称做的"思维",正如象棋规则构成了下象棋的实际活动(即符合这些规则的下法就是我们称做的"下象棋")。弗雷格把逻辑规律看作是对抽象的对象之间关系的描述,这种柏拉图主义的观念同样没能抓住这一点。因而,过于轻率地用早期反心理主义刻画分析哲学可能是很仓促的。这曲解了或者说是筛去了后期维特根斯坦,尽管他很少同情这些倡导者。的确,他从没有把逻辑规律看作仅仅是对人们如何思维和推理的描述。他认为,弗雷格的反心理主义和埃德曼的心理主义两者都包含着一点真理,也有许多错误和混乱。但他似乎把类似弗雷格的反心理主义形式(以其对埃德曼观念的柏拉图主义变种)看作是更危险的或更有欺骗性的,这大概是由于它的缺陷不太明显的缘故。如果是这样,逻辑上的反心理主义作为分析哲学的特征就过于脆弱了,也太消极了。而当我们转向本世纪提倡的对逻辑的积极看法时,我们就会发现猛增的相互冲突的观点。的确,弗雷格和(《心的分析》之前的)罗素都避免了逻辑上的心理主义,他们把逻辑命题看作是概括(generalizations )(他们都认为"P v ~P "形式的命题不是逻辑命题;而认为"(P )(P v ~P )"才是逻辑命题)。弗雷格拥护一种极端的柏拉图主义,他把逻辑规律看作是对抽象实体之间永恒关系的描述。罗素则把它们视为关于宇宙的最普遍真理,认为仅在它们独立于特殊经验事实的知识而得知的意义上是先天的,但又预设了"逻辑经验"或"对逻辑对象的熟知". 《逻辑哲学论》认为,逻辑命题是无意义的,即有意义命题的限定情形,它们代表(显示)着世界的逻辑脚手架(1922: 6.124 )。年轻的维特根斯坦认为,逻辑是超验的(1922:6.13)。维也纳小组成员认为逻辑命题是空洞的重言式,但与维特根斯坦不同,他们把逻辑命题看作是为使用逻辑算子而任意约定的结果。简言之,对逻辑命题没有任何肯定的描述能够为所有分析哲学家所普遍赞同;这并不奇怪,因为分析哲学在本世纪上半叶的大部分努力都是要解释逻辑及其规律的必然真理性质,而随之出现的长达数十年的争论则是尝试着对这个问题的众多不同解决。(3 )逻辑分析:由(2 )推出的一个结论是,分析哲学是由于用逻辑取代认识论作为哲学的基础而得到刻画的。因此,分析哲学得以著称是由于它摈弃了笛卡尔式的把认识论置于其他一切哲学分支之上的哲学模式。这种描述是无法令人满意的。按照笛卡尔的模式,哲学的基础因而也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并不是认识论而是形而上学。笛卡尔的方法赋予认识论思考以优先性,因为笛卡尔的客观之物是在排除双重怀疑的可靠基础上对一切知识的重建。但这种动因同样是罗素哲学生涯所有阶段的哲学思想背后的动力,他也类似地求助于笛卡尔的怀疑方法。而且,我们不能说,维也纳小组成员认为逻辑在某种合理的狭义上是哲学的基础并独立于一切知识(因为他们特别否定了哲学会产生知识)。这也不是战后牛津哲学家们的信条,他们对逻辑的兴趣很有限,而且像后期维特根斯坦一样否认哲学是一门认知学科,否认哲学有等级结构。不过,与17世纪的古典哲学不同,20世纪分析哲学从一开始就的确在避免心理分析和以逻辑分析取而代之时有所克制。弗雷格发明了新的逻辑,而罗素和怀特海两人则在本世纪头十年中为分析哲学设定了一项议程,提供了一种方法。这项议程就是澄清逻辑命题和逻辑规律的性质与状态,阐明弗雷格的概念文字或罗素《数学原理》中的逻辑语言与自然语言之间的关系,显现自然语言与逻辑演算两者对思想和实在的关系。这一任务在随后的数十年中得到了推进,并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些问题支配着分析运动的许多(但不是全部)哲学家。但他们的回答却是五花八门,甚至相互冲突的。这种方法(以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为例)就在于求助于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的手段去尽力分析手头的问题。但我们已经看到,这种问题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哲学家看来是完全不同的,从事实和形式、思想、科学语言变为自然语言。而且,如此看来的逻辑分析在大多数牛津分析哲学家或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工作中的确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后期维特根斯坦认为,"'数理逻辑'完全扭曲了数学家和哲学家的思维,它把对我们日常语言形式的肤浅解释作为对事实结构的分析"(1978:第300 节)。另一方面,它在奎因的工作中继续起着支配的作用。奎因认为现代逻辑的符号系统将会清晰地揭示我们本体论承诺的规范记法。但我在后面将会表明,奎因是分析哲学的最初颠覆者。(4 )通过对语言的哲学描述而对思想的哲学描述:德国哲学家通常用分析哲学指"语言分析哲学" (sprachanalytische philosophie ),这的确不是什么巧合。显然,分析哲学一直是与强烈地意识到哲学对语言及其用法的密切关注联系在一起的。这都是些陈词滥调了,并没有使分析哲学区别于苏格拉底的语词之道(Way of Words)或亚里士多德对"说出何物"的方法论关注。但试图前进一步却是很危险的。达米特就做了这样一个尝试,他认为有三个信条"对整个分析学派都是共同的"(达米特1978:第458 页):其一,哲学的目的是对思想结构的分析;其二,对思想的研究必须严格区别于对思维的研究;其三,分析思想的惟一专门方法就在于分析语言。宣称哲学的目标是对思想结构的分析这种说法是很不清楚的。它可能是想说,哲学的目的是研究思想的内在结构和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假定"思想"是指当我们思考P 时我们所思之物,那么,说我们的所思之物(用在转喻的意义上)具有结构是很含混的,这不同于当我们害怕、期待或假设P 有一种结构时我们所害怕、期待或假设之物。可以说,具有一种结构的东西是对思想(害怕、期待、怀疑或假定)的表达。即使我们不去考虑这些疑虑,依然存在着进一步的担心。价值论(axiology)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是善的本性","善的不同种类或多样性是什么以及它们是怎样关联的?"或者,"用什么识别伦理的善以及怎样把它与行为的道德理由相关联".  数学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是数?""我们关于数学真理的必然性的性质是什么?"或"数学真理与证明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可以在价值论或数学哲学之内不断提出,同样也可以为其他哲学分支作出例证,但绝不能不分轻重地(仅仅由分析哲学家们)归在"思想的哲学"名下,或被说成是分析哲学以对思想的分析做出的惟一解答。分析思想结构的惟一专门方法是分析语言,这一论点并没有得到摩尔或早期罗素的一致赞同。  而且,后期维特根斯坦肯定也会在所有意义上否定思想具有一个结构的观念。的确,用于表达思想的句子具有一个结构。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把句子的形式或结构(包括谓词演算的形式和结构)当作误导而抛弃。词的形式被误导,这并非因为表层结构遮蔽着由(进一步改进了的)谓词演算提供的所谓"深层结构",正如他在《逻辑哲学论》中论证的那样;而是因为表层形式并没有揭示用法,因为具有完全不同用法的句子可以具有完全相同的形式或结构。 所谓词演算形式和自然语言形式一样会使人误入歧途。 (5 )语言的转向:肯尼和达米特也对分析哲学给出了一种不同的描述。肯尼认为,如果分析哲学的诞生之日就是'语言的转向'发生之时,那么这个诞生之日就必定是1884年《算术的基础》的出版,当时弗雷格确认,研究数的性质就是要分析出现了所有数的句子。(肯尼1995:第211 页)  这种看法似乎也没有什么帮助。如果语境原则标志着哲学中的语言的转向,那么,这一转向是由边沁在1816年开始的。他在《论文集》(Chrestomathia )中写道:少了整个命题,即整个命题的介入,交流就不可能发生。因而,在语言中寻求的整数就是一个完整命题,即逻辑学家所指的逻辑命题,对于这个整数而言,每部分言谈(即使极为重要)都不过是一个片断;在这方面,许多名称用语的言谈中,"部分"一词是引导性的,可以把它看作是转达着对寻求整数的提示,它只是这个整数的一部分。(边沁1983:第400 页)

    这就清楚地表达了通常认为是由弗雷格的格言首先表达的内容"词只有在句子的语境中才有意义",而且更为明白地表达了维特根斯坦后来的阐释,即句子是语言游戏中的最小一步(参见维特根斯坦1958:第49节)。在这种意义上,边沁对小说的分析,特别是对法律小说的分析,就是分析哲学的例证。因为边沁确定,研究义务、责任和权利的方式也就是分析或(更明白地说)发现出现了"义务"、"责任"或"权利"这些词的意义相同的句子。最终,他发明了"短语至上""意译"和"原型化"(archetypation )的方法。但把《论文集》的出版定为分析哲学的诞生却是很奇怪的。毫无疑问,语境原则在分析哲学史上极为重要,正如罗素的不完全符号理论极为重要一样(边沁的小说理论同样预见到这种理论)。然而,就其本身而言,它只是指明了各种方法中的一种分析方法。而且,没有恰当的理由把语境原则和所谓的哲学上"语言的转向"联系在一起。我在后面将表明,语言的转向早于分析哲学的兴起,它应当与《逻辑哲学论》及在其影响之下的后来分析哲学的发展联系在一起。(6 )语言哲学的首要性:一旦完全相信大多20世纪分析哲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其对语言和语言意义的偏好,而且(我希望)一旦确信分析哲学无法用(4 )或(5)有效地加以限定,那么,人们就会去寻找另一种出路。就像斯鲁格所提出的,人们可能会认为,分析哲学最显著的信条是"语言哲学是其它一切哲学的基础"(斯鲁格1980:第2  页)。  但这更是无法接受了。一方面,毛特纳恐怕很难被看作分析哲学家,但他认为所有的哲学都是对语言的批判。另一方面,摩尔和罗素都明确地否认他们的分析形式关心的是语言分析,更不用说所谓的"语言哲学"了。我们已经注意到,后期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是"单调乏味的",而且否认哲学的任何部分对其他部分具有首要性。简要地回顾一下战后牛津哲学家就会发现,他们对语言哲学的首要性没有任何承诺。如果把赖尔看作心理学的分析哲学家,把哈特看作法律的分析哲学家,把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研究看作语言的分析哲学,把他的知觉研究或他人心灵研究看作分析的认识论,那么,我们就很难认为,一般的分析哲学坚持语言哲学是这一学科其他部分的基础。(7 )抛弃形而上学:人们可能认为,分析哲学的显著特征是摈弃形而上学。它反对先天综合真理的可理解性,否认纯粹理智能够单独获得关于实在的知识。的确,摈弃思辨的形而上学在分析哲学的某些时期起到了作用,这肯定适用于两次大战期间的剑桥分析家、维也纳小组以及大多数(当然不是所有的)牛津分析哲学家。但这并没有把分析哲学与其他形式区分开来。首先,正如维特根斯坦就维也纳小组的宣言而告诫石里克那样,"消除形而上学"并没有什么新东西:休谟就曾有力地挥动着这面旗帜;康德
(就超验形而上学而言)和孔德也曾挥动过它。其次,早期的分析哲学,即早期摩尔和罗素的多元论柏拉图主义、中期罗素和《逻辑哲学论》的逻辑原子论以及战争期间的剑桥分析,都的确承认有关实在的终极性质和世界的逻辑结构的形而上学论题。他们反对的是绝对唯心论的思辨形而上学,唯一替代它的是各种形式的关于事实及其组成要素的所谓分析的形而上学。《逻辑哲学论》否认可能存在形而上学命题,坚持认为任何竭力陈述形而上学真理的企图最终都必然是无意义的。这并不是因为维特根斯坦认为不存在形而上学真理;相反,《逻辑哲学论》的大多数命题都是在有意识地试图陈述只能显示的内容。正如康德划定知识的界限是为信仰留下地盘,年轻的维特根斯坦也为语言划定了界限,而为无法表达的形而上学留下地盘。对形而上学的摈弃(的确是激烈地摈弃)是维也纳小组的最显著特征。战前年轻的牛津和战后成熟的牛津并不比维也纳小组对形而上学抱有更多的同情,  但却没有它那种讨伐的热忱。正像赖尔指出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显然毫不怜惜地毁灭着形而上学。我们从未遇到过有谁承认形而上学;我们的藏书《表象与实在》落满了尘土;而我们大多数人从未读过《存在与时间》"(赖尔1970:第10页)。后期维特根斯坦反对一切形式的形而上学渴望,虽然这不是由于没有先天综合命题或者说所有的必然真理都是分析的。如果上述开列的属于分析运动的哲学家名单是合理的,那么显然,以上的七种特征没有一项可以涵盖所有这些哲学家而又不致于被歪曲。而把这些特征结合为一套对个别是必然而对整体又是充分的条件,也不会达到这种目的。或许可以认为,分析哲学概念应当被看作一个家族相似的概念。  把分析学派哲学家们联合在一起的东西因此可能是一系列重叠相似的方法和主张,而其中没有一种方法和主张对作为个人的分析哲学家来说是必然的。这或许是可以得到辩护的。但首先,人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把从亚里士多德到休谟和边沁的全部哲学家都补充到20世纪分析运动的参加者中。这可能是一种可以接受的代价。帕普就的确这样认为,他指出:分析哲学的历史(如果应当写的话)并非必须开始于20世纪。它可以一直回溯到苏格拉底,因为苏格拉底的"辩证法"恰恰就是澄清意义的方法,它被首先用于道德术语。而且,亚里士多德的大多数著作也是由逻辑分析构成的……。特别是所谓的英国的经验论者,如洛克、休谟、贝克莱和他们的后继者,他们所做的哲学首先是一种分析方法。的确,他们所写的大量著作属于心理学,但如果排除这些,对意义问题的认真关注仍然充满了对分
析哲学的持久贡献……。(帕普1949:第vii-viii页)

     其次,家族相似的概念可以象征性地不断引申出拧成绳索的新纤维,以对应新的发现或约定,引申出变化中的概念模式和概念关系,引申出已被感知的新现象与原有现象之间的相同和相似,引申出观察事物的新方式和人类的需求。"分析哲学"是一个全新的术语,它是哲学家的艺术用语。试图追随维特根斯坦关于家族相似概念的建议并不重要,即"不要想而要看!"(1958:第66节),亦即考察相关的表达式事实上是如何被使用的。因为这个术语(指"分析哲学"- 译注)并没有要求普遍共识地得到充分确立的用法。这样,我们可以自由地随意塑造这个概念;的确,也可以认为不是自由地,但却是需要这样做。争论未决的问题是:我们需要分析哲学这一概念究竟出于什么目的?如果它主要是用于刻画20世纪的哲学运动和方法,那么把它构造成一种家族相似的概念就会被认为是剥夺了它作为历史范畴的主要用法,因为这样的话,它就会在其网上收集到比我们这个世纪的分析运动更多的东西。而且,如果我们随意地把它塑造成家族相似的概念形式,这就会使我们义不容辞地去确定,为什么是这样一些特征而不是其他特征解释了这个家族的理由。这可不是轻松的任务,不是那种人们有希望获得某种可靠共识的任务。

    一种历史的范畴:分析哲学概观

    20 世纪的分析哲学有着无数的前辈,从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和莱布尼茨,从洛克、克莱和休谟到康德、边沁和弗雷格 .编织成分析哲学花毯的大多数(但不是全部)丝线都可以回溯到多少有些遥远的过去,而这幅花毯的特色在于各种丝线的交织方式和独特设计。这些也不断地变化,某些丝线被抛弃而为新的所替换或者有不同的用法,而其他的则在这种变化中变得比现在更为重要,某些模式还支配了一段时期,但后来又溶入背景或完全消失了。我认为,分析哲学最好被理解为一种动态的历史运动。  它伴随着对绝对唯心论的反叛而诞生于世纪转折之交的剑桥。摩尔和罗素把反心理主义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这方面他们和自己的唯心论者教师没有什么争论,论战的主要内容是知识的对象依赖于知者、绝对的一元论、真理的融贯论、关系的非实在性和内在关系的理论。摩尔和罗素抛弃了唯心论,包括贝克莱式的和康德式的,坚持知识的对象独立于知者,捍卫真理的符合论,反对关于一切关系的内在性理论,承认关系的实在性和客观性。他们对绝对唯心论的批评并非基于经验论原则,他们的方法论也不是由于忠实于日常语言而产生的。相反,他们信奉一种极端的多元论的柏拉图主义的唯心论,他们用分析取代了新黑格尔式唯心论的综合特征。摩尔相信自己是在从事着对独立于心灵的概念的分析,而当心灵把握住这些概念,就可以把它们看作或简或繁的。如果是复合的,哲学家的工作就是要详尽说明这个复合概念可以分解成的构成概念,阐释它与其他概念是如何关联和区分的。他区分了知道表达式的意义、知道它的字面定义、知道它的用法与知道对其意义的分析。他把知道表达式的意义看作是某人心中有这个概念,他把这与能够分析意义区分开来,即区分了能够说什么是构成部分以及如何把它与其他相关概念区分开来,根据他的正式主张,没有关注一个概念(或一个词的意义)的语言表达而去分析它是完全可能的。罗素对分析的看法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这根植于19世纪数学家们的工作,诸如维尔斯特拉斯(Weierstrass)、狄德金和康托,他们关于演算概念(诸如连续性和限度)的论著就是罗素的榜样。他像摩尔一样把分析工作看作是客观的和非语言的。随着他的数学基础工作的展开,他对分析的看法逐渐变成逻辑的,而不是看作语言的。《数学原理》的逻辑语言成为识破自然语言的误导形式和揭示事实的真正逻辑形式的主要工具。但摹状词理论和类型论所造成的影响被认为远比罗素后来所做的语言研究大得多,而这两种理论正是他惟一最终勉强认可的。对不完全符号的分析方法(限定摹状词就是一种不完全符号)如同边沁的虚构理论,最后也是一种意译句子的方法;而类型论很容易转换成与实在毫无关系的一部分逻辑句法理论。

    罗素与摩尔之间的差别远比这深刻得多。摩尔相信,我们的确绝对肯定地知道无数的事实。而任何对此提出挑战的哲学都会被看作是错误的而加以抛弃,因为我们对这些事实的肯定远远超出对任何哲学论证的肯定。我们知道世界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知道我们有一个身体,知道存在着不依赖于我们心灵的物质,知道我们时常会以不同于通常的方式行动,知道我们真的知道很多真理,等等。而我们不知道的却是对这种事实的分析。我们知道这些命题意味着什么,我们知道它们是真的,但我们并不知道对它们  意义的分析。哲学的任务就是对意义的分析(这种意义被看作是独立于心灵的、独立于语言的实体)。相反,罗素的哲学则是笛卡尔式的对确定性的追求。我们预先并不知道这种追求会带我们走向何方,也没有理由假定这会使摩尔所说的那些平凡的确定性完整无缺。的确,他俏皮地说道:"哲学的起点在于那些过于简单而似乎不值得陈述的东西,终点在于那些过于繁琐而无人会相信的东西"(罗素1986:第172 页)。数学是罗素关于确定知识的范式,而他对数学基础的研究是由于需要从纯逻辑中派生出皮亚诺的算术公理而证明它们为真和不容置疑。罗素在《数学原理》中满意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之后,他就转向分析我们关于外在世界的知识,希望像为算术所做的那样为他所相信的普遍经验知识做些事情,即建立坚实的基础。因而他推崇奥康剃刀:不要毫无必要地增加实体(以免付出可能失去的东西);他拥护"科学哲学的最高原则":尽可能地用逻辑构造替换推论的实体。还原和逻辑构造是他战后两部著作,即《心的分析》和《物的分析》的主要标志。他把哲学看作科学知识的形式,它由于极高的普遍性而不同于专门的科学。它的任务是探求真理。要想确信被揭示的东西为真,那么笛卡尔式的怀疑就是首要工具。

    正如冯·赖特指出的,罗素与摩尔的差别代表了分析哲学之根的双重性(冯·赖特1993:第26-30
页)。这种双重性后来变成分析哲学的普遍倾向,表现在维也纳小组中石里克和卡尔纳普之间的差别,以及牛津哲学家中奥斯汀和赖尔之间的差别。正像魏斯曼所认为的,这两方面都可以被看作是代表了对人类心灵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魏斯曼1939-40 :第265 页;冯·赖特1993:第26页)。一种主要关心真理,而另一种则是意义;一种关心知识的扩展,另一种关心理解的深度;一种关心面对怀疑恐惧而建立确定性,另一种则把对先于确定性的怀疑论挑战看作完全可以反驳的(正像摩尔认为的那样)或看作完全不连贯的(正像维特根斯坦认为的那样);一种关心如何仿效科学的成就、进步和理论建构,另一种关心把追求清晰作为自身的目的。

    分析哲学的第一阶段产生于从世纪之交盛行的多元论柏拉图主义到本世纪头十年逻辑原子主义(这构成了其第二阶段)的出现。这部分是由于罗素企图把《数学原理》的分析方法用于普遍的经验知识,部分是由于年轻的维特根斯坦(他对罗素的影响是毁灭和启发两者兼有的),由于他在 1913年至1919年间所写的巨著《逻辑哲学论》。《逻辑哲学论》的四个特点在这里值得重视。第一、它把源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而不是洛克和休谟的近代欧洲哲学中分析的、分解的倾向推向了极端。这种观念支配着战争期间的剑桥分析,并改头换面地塑造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分析观念(除去关于事实和简单对象的形而上学,除去关于原子命题的独立论题)。它还使在弗雷格和罗素手中生根开花的逻辑形而上学结成硕果。在其形而上学体系的框架内,关于思想的命题的图像论对自笛卡尔以来一直支配哲学思想的关于命题的意向性问题提供了最为有力的解答。它从形而上学上解释了对一种心理现象即思考一种思想如何能够具有等同于确实情况的内容,但仍然具有不同于确实情况即是虚假情况的内容。与此相应,它解释了命题如何可能是假的却有意义的。总之,它通过思想和意义的心理行为的内在意向性,解释了符号的意向性。第二、它明确地破除了弗雷格和罗素关于逻辑的观念,并以一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取而代之。《逻辑哲学论》的主旨就是,不存在逻辑常项。  逻辑连接词既不是逻辑对象的名称,也不是专门的逻辑函项(概念或关系)的名称。命题既不是真值的名称,也不是复合物的名称。逻辑命题既不是对抽象对象之间关系的描述,也不是对宇宙中最普遍事实的描述。逻辑真理的标记并不是绝对的普遍性,因为逻辑真理并不是对重言式的普遍化,而完全是重言式本身。逻辑真理的标记是必然性,而逻辑命题的必然性则是命题真值函项结合的退化结果。在逻辑命题中,初始命题是由真值函项算子结合为真的,而与它们拥有的真值无关。为这种有保证的真付出的代价是很愚蠢的。逻辑命题是无意义的,意义为零的,它们对世界只字未谈。但每个重言式都是证明的形式。尽管一切逻辑命题都在说同样的东西,也就是什么都没有说,但不同的重言式在它们揭示不同的证明形式上仍然是各有不同的。逻辑命题的标记正是在于,它能以适当的记法与单独的符号区分开来。这就澄清了逻辑命题的性质以及它们与经验命题的范畴区别。这也弄清了弗雷格和罗素的逻辑公理化和他们诉诸自明以支持所选公理为何是错误的。这些公理并非由于它们特别的自明而显得特殊。它们和定理一样是重言式。它们根本不是初始的,也根本不是派生于命题的定理。因为一切逻辑命题都是相同的,即都是空洞的重言式。所以不存在弗雷格和罗素所认为的逻辑知识,因为知道重言式的真也同样对实在完全一无所知。逻辑和数学都不是真正先天知识的例证,这就为维也纳小组所说的"连贯的经验论"铺平了道路。第三、《逻辑哲学论》清楚地表达了一种革命性的哲学观念,它塑造了分析哲学的未来。根据这种观念,哲学绝对不同于科学(1922: 4.111 )。哲学中不存在假设,它并没有描述摩尔和罗素所认为的关于宇宙最普遍的真理,它也没有描述弗雷格认为的抽象实体之间的关系。它没有描述英国经验论者和心理学家所认为的人类心灵活动,也没有像康德所认为的那样去研究对经验的形而上学预设并把它们描述为先天综合命题。不存在可以用命题表达的形而上学真理,因为惟一可表达的必然性只能是空洞的逻辑重言式。任何表达形而上学真理的企图最终都不可避免地与感觉的界限相冲突。《逻辑哲学论》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最后挽歌,因为它的命题都是无意义的。没有哲学命题,也就没有哲学知识。哲学不是一门认知学科。它的成果并不是人类的知识,而是人类的理解。哲学的任务就是逻辑澄明的活动(1922: 4.112)。

    而要完成这个任务则是通过对有问题的命题进行逻辑分析,这些命题明显暴露了形而上学论断是无
意义的(1922:6.53)。这种哲学观对剑桥的分析家和维也纳小组都同样是决定性的。石里克后来写道,这构成了哲学中的"关键转折点". 第四、《逻辑哲学论》带来了哲学中"语言的转向",虽然它并未完成这一转向。这标志着与弗雷格、摩尔和罗素的戏剧性决裂,维特根斯坦大胆地宣称,"一切哲学都是'对语言的批判'"(1922: 4.0031)。该书的下列陈述表明了这种转向。(a )设定思想的界限是由于设定了语言的界限,即确定了意义与无意义的边界。(b )未来哲学的积极纲领是对命题即有意义的句子的逻辑- 语言分析。(c )未来哲学的消极任务是表明,形而上学断定是竭力想说那些按语言的天性根本无法说出的东西。!┪馗固古Φ墓丶谟诔吻迕饧呛诺谋拘裕?922 :4.5 )。(e )对经验现象所做的语言描述的逻辑分析,产生了对 "现象"的逻辑研究,即对逻辑的应用(该书纲要性地提出了这一点,但直到1929年的"关于逻辑形式的几点评论"才得以实行)。(f )对符号系统的研究产生了该书的最大成就,即对逻辑真理的阐明。逻辑命题的特征是,人们单从符号就能够知道它们为真,而这个事实本身就包含着整个逻辑哲学".(1922 : 6.113 )我已经指出《逻辑哲学论》带来了"转向",但并未完成它。只有当把该书的语言倾向与其毫无成果的关于符号体系(例如,只有简单名称才能代表简单对象,只有事实才能代表事实,命题是事实)的形而上学基础分离开来,才能完成这种转向。这是在本世纪30年代由维特根斯坦抛弃《逻辑哲学论》的形而上学才得以产生的,这使逻辑摆脱了任何形而上学的和(用维特根斯坦的专用词)"元逻辑的"基础,而且受其影响,维也纳小组也作用于这一转向。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分析哲学分裂为两个支流,即剑桥分析和逻辑实证主义。剑桥分析来源于摩尔、罗素和《逻辑哲学论》。摩尔发表的东西很少,但他在剑桥的教学却是很有影响的,而且他与布劳德共有的对感觉材料知觉论的关注成为剑桥分析最有特色的主题之一。

    他那注重细节的分析风格和坚持哲学工作就是对意义的分析这一信念同样对剑桥分析产生了影响。然而,语言转向的一个后果是,年轻一代把摩尔所意谓的"意义"从直观思考的客观概念转变为自觉地努力分析表达式的语言意义。罗素虽然并不在剑桥,但他同样很有影响。布雷斯威特(Braithwaite)
在1933年写道:在1919年以及随后的几年中,贝特兰·罗素的著作支配着剑桥的哲学思想……他的那些发挥着他不断变化的哲学的著作和文章被人们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而且成了G.E.摩尔和W.E.约翰逊讲座中被详尽评述和批判的对象。(布雷斯威特1933:第1 页)

     凯恩斯在1924年写道:《逻辑哲学论》"自写成以来一直支配着剑桥的一切基本讨论"(维特根斯坦1974:第116 页)。它是对年轻的莱姆塞、布雷斯威特和威斯顿的主要影响。剑桥分析转向还原论和逻辑建构的纲领。一些人接受了关于事实的(但不是简单对象的)本体论,寻求分析事实的逻辑形式,并力图表明某些事实仅仅是出自其他事实的逻辑构造。威斯顿发表于1931-1933 年《心》杂志上的文章《逻辑构造》使这一纲领达到顶峰。逻辑主义在剑桥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而莱姆塞则在那里致力于修补它的漏洞。在他1930年英年早逝之时,他已经接受了维特根斯坦的劝告:那是无法修补的。非认知的哲学观念使老一代大吃一惊,但却使新一代迷恋不已。布雷斯威特指出,把麦克塔格特的《存在的本性》(1927)看作"一个令人敬畏的例证"的传统思辨的形而上学已经被抛弃了。因为维特根斯坦已经表明,"我们可以事先肯定,承认由逻辑上必然的蕴涵派生出逻辑上必然的有关经验命题的前提的系统,在某些方面是错误的"(布雷斯威特1933:第23页)。由《逻辑哲学论》带来的这种革命性哲学观念激发了整个30年代的英国关于哲学的性质、分析的特征及其与逻辑和语言的关系等更广泛的讨论。1930年之后,维特根斯坦本人也在剑桥讲课,并且改变了他早期的大多数思想。这就改变了剑桥分析的方向,从经典的还原分析和逻辑构造转向《哲学研究》的方法,这一方法支配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哲学。两次大战期间分析哲学的第二个支流产生于维也纳,随后扩展到德国、波兰和斯堪的那维亚群岛,再后来扩展到英国和美国。维特根斯坦在这里的影响远远大于他在1929年前的剑桥。这无疑部分地是由于他在1927年和1936年间与维也纳小组成员的交往,部分地是由于维也纳小组对这本书(即指《逻辑哲学论》——译注)的密切关注。  他们抛弃了逻辑原子论关于简单对象和事实的本体论,反对说出与显示的理论及其毫无效果的形而上学,放弃了认为每种可能的语言都必然地具有反映事实的逻辑形式的相同逻辑句法这种想法。但他们欢迎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只有必然性是逻辑的,而逻辑真理则是空洞的重言式。他们接受了维特根斯坦对逻辑连接词和外延性论题的论述。以下五个主题刻画了逻辑实证主义,它们都是深受维特根斯坦的影响,有时甚至被看作是一种误解。第一、维也纳小组的哲学观来源于《逻辑哲学论》。哲学不是一门认知学科,它与科学截然不同,根据卡尔纳普,哲学的积极用处是澄清有意义的概念和命题并为科学和数学建立基础。传统哲学问题或者是假问题,或者经过阐明是经验问题。哲学是对科学语言的逻辑句法的阐明。第二、维也纳小组拥护对形而上学的破坏,这样他们接受了《逻辑哲学论》的主张,即不可能有形而上学的命题,坚决抛弃关于只能显示而无法说出的那种毫无效果的形而上学真理的观念。第三、他们提出了证实原则,这来自于他们在1929-1930年间与维特根斯坦的讨论。他们把可证实性看作经验意义的标准。第四、他们旨在坚持"连贯的
经验论",否定理智可以作为先天综合知识的来源。经验论的传统绊脚石是逻辑真理、算术的和几何学的真以及形而上学问题。在他们看来,《逻辑哲学论》对逻辑真理的论述恰好使连贯的经验论成为可能。但与维特根斯坦不同,他们对逻辑真理的论述是约定主义的。当维特根斯坦把逻辑真理看作是来自命题双向性质的流动时,维也纳小组则把它们构造成符号系统任意约定的结果,即它们由于逻辑连接词的意义为真。他们接受了希尔伯特对几何学的约定论陈述,(错误地)认为维特根斯坦把算术命题看作是可以还原为空洞的重言式。第五、他们采纳了科学统一的论题,承认一种归纳主义的纲领,即把一切有认识意义的命题都揭示为可以从构成"所与物"的基本命题中推演出来。这个论题可以追溯到笛卡尔,而这种纲领则追溯到罗素,但他们认为一切命题都是初始命题的真值函项这种思想(即外延性论题)来自于《逻辑哲学论》。假定初始命题是可以在直接经验中得到证实的,这就证明了这种还原论纲领。到30年代中期,维也纳小组的观点分化为两支,一支是在《科学的世界概念:维也纳小组》中表达的卡尔纳普- 纽拉特正统实证主义一派,另一支是石里克- 魏斯曼,他们深受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影响,这种哲学是在与《逻辑哲学论》相反的方向上发展的。维也纳小组的思想统一由于内部的批评而开始瓦解,但其组织上的统一则由于纳粹的兴起而遭到破灭。它的主要遗产存留在二次大战后的美国,维也纳小组的许多成员定居在那里,并塑造了战后的美国哲学。战争造成了哲学的中断。在 1945年后的几年中,牛津成了分析哲学的主要中心。领袖人物是赖尔和奥斯汀以及有力支持他们的魏斯曼、格莱斯、哈特、汉普夏尔和伯林,还有他们的晚辈如斯特劳森、乌姆森和后来的黑尔、皮尔斯、奎因顿和渥诺克。主要影响来自后期维特根斯坦,他的思想在其遗著《哲学研究》发表之前是由魏斯曼、保罗和后来的安斯康传送到牛津的,但许多重要的人物,如奥斯汀、尼尔和格莱斯并没有受到他们的影响。与维也纳小组不同,牛津分析哲学并不是一个"学派". 它没有发表什么宣言,也不坚持某种正统观念。虽然维特根斯坦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他的观念是被同化的而不是被用于训练的。牛津分析哲学是由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观念构成的,用"日常语言哲学"这种使人误解的说法去归类,只能是一种无知。不过,我们可以确认某些共同一致的东西。形而上学被抛弃了,而这个词本身只能出现在索引中。当斯特劳森在《个别物》(1959)中使这个词重新流行起来时,它已经有了更好的含义。因为描述的形而上学并没有要求获得超验的知识或描述世界的逻辑结构。它规定自己是一种对我们概念图式最
普遍特征的描述,即对我们的语言或任何可以区分经验及其对象的语言的描述。这样看来,描述的形而上学就是对诸如客观殊相、个人、经验和时空等这些最普遍结构性概念的关联分析式的研究。如前所述的分析和两次大战期间流行的还原和逻辑构造纲领,也都被抛弃了。但分析的术语,亦即现在盛行的"语言分析"或"概念分析"则被保留下来,这就是说,为了哲学阐明而去描述相关概念的相互关联性,描述它们的蕴涵、可比性和不可比性,描述使用哲学上有疑问的表达式的条件与场合。逻辑上独立的初始命题,或简单地说,不可分析的名称或概念,并不是这种分析的终极结果。它是以清晰性为终结的,而只有当通过所有相关网络回溯到概念之网时,我们才能获得关于给定问题的清晰性,斯特劳森的"关联的分析"一词就恰当地表明了这种方法。在这种松散的而非还原的意义上,从属于分析的是语词在句子中的用法。摩尔式的对概念的看法已经被抛弃了,谈论概念被看作是它可以证明为对语词用法的抽象。人们并不是普遍认为一切哲学问题都是有关语言的问题,或它们都是出自语言而产生的假问题,更不用说认为它们都可以通过设计一种"理想语言"而得到解决了。没有什么人相信谓词演算系统提供了解开哲学难题的钥匙,更不用说相信它构成了可能语言的深层语法。但人们始终普遍承认,解决或消除哲学问题的先决条件是对它们所在的自然语言中相关语词用法给出耐心细致的描述(这些语词可能是或不是某门特殊学科的专门术语)。尽管后期维特根斯坦治疗式的哲学观并没有被普遍接受——至少不是作为整体来接受,但他的下述观点则由不同程度的论证而达到广泛共识,即哲学不是科学的延续,它只是对人类理解的特殊贡献,而不是对人类知识的延伸或增加。尽管他对"语法的"一词的特殊用法并没有得到继承,但他的这一说法则得到了延续,即"语法陈述"是先天的,翻译成牛津的术语就是,"概念真理"是先天的。赖尔指出,哲学问题是一种特殊的问题,而不是关于特殊实体(诸如观念、柏拉图的意义或概念、逻辑对象或意向对象等)的日常问题。它们不是科学的经验问题,因而无法用科学的方法或理论加
以解决。人们已经承认,哲学是没有等级之分的。那种认为逻辑是哲学的基础,或被称作 "语言哲学"(这个词当时甚至并不存在)的学科是其他一切哲学的基础这些假定不再被接受了。没有哪一部分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在先的或基础的。但语言的转向毕竟已经发生了,而且到50年代,大多数人都把它视为理所当然的了。虽然哲学的不同分支不能看作是生长于某个主干,但它们的统一显然是由于哲学难题的共同特征和共同的解决方法。哲学的核心是关注意义,和对表达式意义的澄清,这并非出于自身的缘故,而是出于解决哲学问题。因而,首要的方法是描述语词的用法,而不是根据支配70年代和80年代英美语言哲学的戴维森纲领去构造一种意义理论。到那时,分析哲学就开始衰退了。

    走向何方?

    20 世纪分析哲学的统一是历史性的,这是差异中的统一,因为没有明确的特征可以描述分析运动的所有阶段。但每一阶段又都共有某些先前的或同时存在的特征。某些特征有着共同的祖先,譬如分析(根据某些解释,是"语词方式"),抛弃形而上学,但它们是以更新的方式或比先前更彻底、更精确的方式得到展开的,并以更新的论证得到捍卫。还有的特征是较新的,如把新逻辑用作分析的工具和非认知的哲学观。我认为,用"分析哲学"来命名我们这个世纪的这种显著的混合观念之流,是最为明白和很少误解的。由于许多这样的观念都有古老的祖先,因而,我们可以根据其哲学和哲学方法与20世纪的这场运动中这个或那个阶段的相似性,相对无可争辩地确定分析哲学的先驱。而这场运动本身则最好是用描述而不是用分析来加以确定。我认为,分析哲学在70年代之后就衰退了。我愿意通过阐明这一点而得出结论。分析运动的每一阶段都是由革命热情激起的。倡导者们热忱地相信,他们正在使哲学摆脱自命不凡,清除藏污纳垢的处所,重新树立哲学的形象。到了 70年代,这种革命的日子就已经过去了。科学理性的精神是无需辩护的。这是技术的胜利,是20世纪科学最伟大的理论发现的胜利,自满情绪就由此产生了。分析运动所有阶段在方法论上的自我意识特征就消失了,因为哲学似乎不再需要辨明了。关于哲学是什么,我们希望从中能够得到什么,以及哲学命题是什么和它们是如何与科学命题相关联的,对这些问题已经没有任何严格的争论了,这就是20世纪晚期哲学的一个明显特征。科学主义成为许多当代哲学,特别是心理学哲学和语言哲学(尤其是受理论语言学影响的部分)的标志。分析传统的批判功能已经被抛弃了。哲学再次被普遍地看作是科学的延伸,其区别既不是由于它的思辨特征,也不是由于它的普遍性(如同罗素认为的那样)。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许多是哲学之外的。在哲学内部,主要的人物是奎因。他对分析与综合区分的抛弃,本身并不是对分析传统的关键性决裂,而只是与卡尔纳普和逻辑实证主义的决裂。因为后期维特根斯坦同样避免这种术语,它在牛津哲学家们中也没有起到主导作用。  但我认为,全盘抛弃分析与综合、偶然与必然、先天与后天之间的一切区分或相关的区分,却是一种关键性的决裂。因为随着抛弃这样三种区分以及一切相同的区分,那种把哲学看作一种特殊的、截然不同于科学的批判学科,看作一种先验的研究,看作对意义与自然本性间的裁决,这样的哲学观就瓦解了。但正是这种元哲学的观念描绘了(尽管以多少不同的方式)第一次世界大
战后至今的分析哲学,即从《逻辑哲学论》的发表,经过维也纳小组和剑桥分析,直到《哲学研究》和牛津分析哲学家。分析哲学或许恰当地抛弃了由康德、弗雷格和卡尔纳普等人划定的分析与综合的区分。它不仅可以而且应当把必然与偶然的区分看作研究和阐明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看作分析学派依赖的基础。但如果它必须同样放弃先天的意义问题与经验的、后天的事实问题之间的任何区分(这就是维特根斯坦关于语法命题与经验命题之间区分,即句子的用法之间而不是类句子之间的区分的一种形式),那么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哲学就会遭到破坏,而且这就意味着分析哲学的终结。它敞开了通向伪哲学的毫无观察、实验和确证之虞的思辨科学之门。人们或许有理由认为,奎因回到了《逻辑哲学论》之前的分析哲学早期的罗素阶段。因为他的哲学观与罗素有着相近之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为什么不应当把它看作是对早期罗素与实用主义结合的最新发展呢?人们无法在历史长河中倒游。倘若1911年在剑桥遇到罗素的是年轻的奎因,而不是年轻的维特根斯坦,那么,分析哲学的历史就会完全不同了。但分析哲学的河床毕竟是由《逻辑哲学论》带来决定性转变,而且这一转变的方向是与罗素的分析观相对立的,这种哲学观没有对这一运动产生进一步的影响,直到1960年奎因的主要著作问世,他并没有追随分析哲学已经走过40年的主流。这是一次决定性的决裂。虽然奎因在某些方面回到罗素,但他从未接受罗素的分析观,即表现为先是逻辑主义,然后是《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和后来的《心的分析》与《物的分析》中的还原论。奎因对上述三种区分的攻击在美国得到了普遍的接受,但这并不是他提倡哲学中科学主义努力的唯一特征。我认为还有四个特征值得注意,即奎因的本体论转向,他的  物理主义,他对自然化认识论的拥护,他的行为主义和随后从语言哲学中排除规范问题。第一个特征是把注意力从关于存在在各种论域中的属性(即认为存在颜色或存在精神状态或存在法律体系或存在虚构特征等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类分析问题,转向关于某些"实体"是否存在或是否需要出于科学的目的,或为了有关实际存在之物的最佳"理论"而假设它们的存在这类假定的本体论探究。奎因认为,惟一真正的知识是科学知识。他声称,物理学研究"世界的本性",支配一切现存事物行为的根本规律就是物理学规律。"如果我们是在描绘实在的真实终极结构",我们就应避免意向的用法,因为没有必要假设精神状态的存在,我们只是应用唯一指称"有机体的物理构成和行为"的严格图式(奎因1969:第221 页)。因而,对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的终极说明也都是由物理学提供的说明,奎因的物理主义是70-80 年代涌现的消除唯物主义的科学主义的主要灵感。他的自然化认识论 "占取了心理学的因而也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篇章"(奎因1969:第82-83 页)。因此,对知识陈述中所涉及的辨明模式和概念构造的分析研究,也就展现为对输入阐明模式如何产生语言行为和其他行为的结果这个问题的研究。自然化的认识论最终又恢复了分析哲学反对心理主义时竭力根除的发生学。他的行为主义和从语言论述中消除规范性,排除了20年代以来占据分析哲学中心的对意义与无意义界限的研究。奎因的哲学观推进了这样一种信念,即哲学是科学的继续,它不是关心理论建构的科学。像科学一样,它的目的在于增加人类关于实在的知识。如果奎因正确的话,由于每一种概念图式都是理论的,涉及本体论的承诺,因而在许多同代人来看,日常语言就只是关于一种文化的前科学的概念图式,用于它所展开的世俗目的,但却被认定为一些误解的前科学理论。前科学的物理学和心理学就被看作是根植于这样的日常语言之中。所以,哲学理论也就不必像物理学或心理学那样对表达式的用法过多加以关注。其宗旨既不是清除出自感觉限度上的细微冲突而产生的混淆,也不是描述我们概念图式的理性构造,而是贡献我们关于世界的理论。由奎因引发的这种倾向从哲学之外得到了进一步的支持:乔姆斯基的理论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神经生理心理学(特别是在视觉理论领域内)的成就。随着(为奎因所诅咒的)后行为主义认知科学的诞生,分析的心灵哲学就衰落了。心理学哲学本身就是与对认知科学的思索相关联的,而在对心理学概念构架的分析研究与关于大脑工作的假想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不清了。同样,分析的语言哲学与理论语言学的界限也遭到了侵蚀。

  对分析哲学的衰落可以采取一种启示性的看法。人们可能会这样认为,康德的批判哲学结束了哲学自命不凡地宣称能够获得科学难以达到的先验真理,而分析哲学则通过终结了揭示先天综合真理的哲学目标以及约束纯粹理性在数学领域获得这种真理的自命不凡,最后完成了对这一学科的毁灭。把哲学从自身这门学科中剥夺出去,分析哲学不就使这门学科走到尽头了吗?值得注意的是,石里克的"哲学的转折"就得出了关于未来图景的结论,在这种图景中,"不再有必要谈论'哲学问题'因为人们会谈论在哲学上有关的一切问题,即清晰的和有意义的问题". 卡尔纳普询问,如果一切有所表达的陈述都是有关经验性质的陈述,都属于科学,那么给哲学还留下了什么。他答道,"留下的不是陈述,也不是理论,也不是体系,而只是一种方法:逻辑分析的方法". 他认为,逻辑分析的积极任务"是澄清有意义的概念和命题,为事实科学和数学建立逻辑的基础". 这就是,而且只有这才会是,关于未来的"科学的哲学"(卡尔纳普1959:第77页)。但人们或许认为,如果卡尔纳普为哲学留下的专门领域完全依赖于他所坚持的分析与综合的区分,如果奎因消除这种区分是非常成功的,那么,这种"科学的哲学"也就合并为科学了。哲学的转折已经导致了哲学的终结。我相信,这种反应可能被深深地误解了。我不知道分析哲学的消失是否只是时间上的某一阶段问题,但这的确是非常明显的。分析传统为哲学留下了两个可以为后代继续完成的普遍任务。第一个是批判的任务,它是为解决哲学中的和人类思想与反思经验的其他领域中的概念难题和概念混淆。对这种哲学作用的清晰阐述是由后期维特根斯坦完成的。经过恰当的阐释,它至少部分地说明了整个历史上的许多主要哲学问题,以及解决它们的一种(或一类)方式。这是众所周知的而无需阐述了。有时这也被责怪为过于"消极"和"安静" 了。但这只是在医学是消极的(即"仅仅"使病人恢复健康)这种意义上才是消极的。而且正像医学一样,哲学所要治疗的许多理智疾病都是长期存在的,需要在不同的变化中代代医治。关于哲学任务的这种看法根本不是安静的,这明显地表现为进一步的特征。最初,哲学一直是得到允许进入科学的。因为概念难题和混淆并不是哲学才有的。分析哲学在其革命时期的劲敌,即思辨形而上学的神话,宗教宣称作用于科学之物的自命不凡,(用边沁巧妙的术语)伦理和政治中的语言本身(ipse dixitism )等,可能都已经被击败了,至少是暂时地被击败了。理性的科学探索和专门领域内的理性的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现在大多都不再成为我们文化中的障碍。但这不应当引起自满。因为现在敌人就在我们中间,如果科学是胜利了,
那么它同样是神话和神秘之物的来源。因为真理的每一种来源也都必定是这两类错误的可能来源。科学装备优良地反对经验上的错误,虽然这种战斗可能是很艰难的。但它们却没有这样去反对制造神话、概念上的神秘之物和混淆。因为人们所面对的难题并不是理论上的;责任并不在于错误的或有缺陷的理论,而在于缺乏意义。分析哲学就非常恰当地反对这一点。哲学的批判任务不是质疑真理,而是质疑(例如)理论语言学家所谈的思想的固有语言、"语言基因"、或说话者使用一种无意识地"认识"普遍语法理论,或对相互理解所必需的解释理论的语言等的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y)。

    它的任务不是研究这样的看法是否为真,而是它是否能够产生意义,即像许多实验心理学家认为的那样,为了让一个人能够看见东西,大脑就必须构造假设,应用演绎逻辑、推理、构造视觉域图式,并根据适合它的信息设计物体表面的色彩。在物理学和生物学分支以及在经济学和社会科学中,相似的研究问题是共同的。批判的分析哲学不是科学的延伸,而是一种对意义的裁决。当科学不知不觉地陷入构造神话和堕入概念混淆时,它就应当面对这样的制裁。第二个任务是补充,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就是在给定的论域中清晰地展现我们语词的用法或我们语言的语法(在维特根斯坦独特地使用"语法"一词的意义上),或者用斯特劳森的语言,是描述我们概念图式的结构或其中的某些片断;或者用赖尔的隐喻,是划分和调整我们已有知识的逻辑分布图。(这里有许多差别,但眼下不必考虑它们)。这里划出的地图可能是非常一般的,代表一种从卫星俯视的角度——如果人们的目的恰好是一般的,正像斯特劳森在《个别物》中所做的那样。或者它可能代表一种鸟瞰式看法——更详细地,但只是针对所选的领域,正像冯·赖特在《善之种种》中所做的那样。或者它可能集中在某个极专门的地方,正像阿兰·怀特在《注意力》中所做的那样。但无论人们的目的是在于描绘全球、一片大陆、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县郡,这个任务都会出于其独立的兴致或出于与专门的哲学问题相关的专门目的而得以完成,虽然概念的(非经验的)东西并不必定是混淆的表达式和概念的纠缠。无论如何,实现这个任务也就必然会竭力根除概念的混淆。哲学的这种积极任务只能在相对的意义上得以完成,不可能存在某个纯粹的概念领域图式。它依赖于绘图者的视角和目的。不同的地图总是要求符合各个时代不同的理智需求。尽管这个领域的许多特征都是稳定的,因为我们的语言及其用法有着合理永恒的结构特征,但其他的特征则是变化无常的,受到风雨的侵蚀和属于偶然突发事件的冲击,如同我们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看法经历着周期性大劫难一样。哲学的批判任务的确是西西弗斯式的。因为我们可能陷入的混淆是没有止境的。而且,一旦有了新的发现(如神经生理心理学的当代发展),一旦提出新的理论(如相对论),一旦作出新的发明——无论是先验的(如现代逻辑演算的发明)还是实践的(如计算机的发明),就会出现概念混淆和理智神话的新来源,新的说明模式就会成为可以接受的并被明显地用于超出它们的合理限度,提出示众的新问题也被看作是不能经受经验方法和科学理论建构的考验的。试图达到顶峰的人必须意识到,他
们的成就可能仅仅用于自身一代,相关于困扰他们时代的问题。每一代都必须重新劳做。达到顶点的人可能会为他们能够告诉同代人阳光明媚和视野开阔而感到欣慰,即使他们也知道乌云在视野之外可能依然密布。
最新奇有趣的新技术、科幻、社会学信息:
http://forcode.bloggerspaces.com
订阅本博客:
http://feeds.feedburner.com/woodphone
教育网BT下载博客正式推出,服务在校学生
http://4renminbi.com/edubt
我的科幻小说《抽水马桶的秘密》:
http://www.cmfu.com/showbook.asp?Bl_id=60008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787729/

单向度的人

作者: (美)马尔库塞
译者: 刘继
副标题: 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
ISBN: 9787532739103 [十位: 7532739104]
页数: 234
定价: 20.00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6.4


在哪儿买"单向度的人"?  ·  ·  ·  ·  ·  · 


简介  ·  ·  ·  ·  ·  · 

   赫伯特·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989-1979)是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人物,本书是其最负盛名的著作,旨在揭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型的极权主义特征。此书在英国 和美国出版后,先后在德国和法国出德文版和法文版,其后又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被称为西方60年代末大学造反运动的教科书。
   全书除导言外包括"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 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 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本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但暴露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乌托邦性质。本书 对研究兰克福学派和马尔库塞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作者简介  ·  ·  ·  ·  ·  ·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被西方誉为"新左派哲学家",著有《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单向度的人》、 《理性与革命》、《批判哲学研究》等。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
  • 作者:(美)马尔库塞 著,刘继 译
  •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6-4-1
  • ISBN:7532739104
  • 字数:180000
  • 印次:1
  • 版次:1
  • 纸张:胶版纸
  • 定价:20当当价:14.2 元 节省:5.80 钻石vip价:14.20 元
  • 购买过该商品的顾客发表了0条评论 查看摘要
内容提要
赫 伯特·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989-1979)是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人物,本书是其最负盛名的著作,旨在揭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型的极权主义特征。此书在英国 和美国出版后,先后在德国和法国出德文版和法文版,其后又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被称为西方60年代末大学造反运动的教科书。
全书除导言外包括"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 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 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本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但暴露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乌托邦性质。本书 对研究兰克福学派和马尔库塞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作者简介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被西方誉为"新左派哲学家",著有《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单向度的人》、 《理性与革命》、《批判哲学研究》等。
目录
导言 批判的停顿:没有反对派的社会
单向度过社会
第一章 控制的新形式
第二章 政治领域的封闭
第三章 不幸意识的征服:压抑性的俗化趋势
第四章 话语领域的封闭
单向度的思想
第五章 否定性的思维:被击败了的抗议逻辑
第六章 从否定性思维到肯定性思维:技术合理性和统治的逻辑
第七章 肯定性思维的胜利:单向度的哲学
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
第八章 哲学的历史承诺
第九章 解放的大变动
第十章 结论
顾客评论


--
最新奇有趣的新技术、科幻、社会学信息:
http://forcode.bloggerspaces.com
订阅本博客:
http://feeds.feedburner.com/woodphone
教育网BT下载博客正式推出,服务在校学生
http://4renminbi.com/edubt
我的科幻小说《抽水马桶的秘密》:
http://www.cmfu.com/showbook.asp?Bl_id=60008

2007-04-11

张五常:博士论文是怎样写成的

发表时间: 2006-5-25 08:48    作者: kaobo    来源: 考博网

字体: | 打印

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
张 五 常
1999.8.19

一位在香港理工大学作研究生的同学,读到我最近在《壹周刊》发表的关于学术研究的文章,说他和一些同学很想知道关于写论文的事,陈辞恳切,希望我能在《壹周刊》作回应。既为人师表,这样的要求我是不能推却的。
先答该同学的一个问题:博士论文与硕士论文有什么分别?严格来说,没有分别。一篇好的硕士论文,胜于一篇平凡的博士论文;一篇博士劣作,硕士不如也。因此,一位大学研究生,若有进取心,是不应该考虑写硕士论文的。
在美国,经济学硕士是不用写论文的。大致上,该硕士是个安慰奖。你攻读博士读了两三年,校方认为你拿博士没有希望,但又不好意思要你空手而去,就给你一个硕士。
在美国的名大学,如芝加哥大学,一位学生申请读硕士,是不会被考虑的。这是因为他们认为申请者没有进取心,孺子不可教也。
同学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校内的老师说博士与硕士论文的分别,是有或没有创见。错!英谚云:太阳之下没新事。另一方面,只要不是抄袭,是自己想出来的,要完全没有创见就不容易。

举一个例。我自己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推翻了经济学二百年的观点,应该是有创见了吧。但我的老师艾智仁对我说:「你的佃农理论是传统的经济理论,半点创见也没有;但传统的佃农理论,却是因为不明白经济理论而搞错了。」这样,你说是我创新,还是历来分析佃农的学者创新?
同学要注意的,是绝大部分的所谓创新观点都是废物,一文不值的。刻意去创新是犯了学术上的大忌。找到了一个自己认为需要解释的现象或问题,翻阅一些有关的论着,就放胆地自己去想,想时要完全不顾有没有新意--到最后,有就有,没有就没有。在经济学行内我被认为很有新意,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很少阅读他人的论着。

六十年代初期,我大约下过三年苦功读书,昼夜不分地在图书馆内生活,但其后就与书隔离了。严格来说,我没有读书(或读他人的论着)起码三十年。我喜欢天马行空地自己去想--就是与同事研讨我也是不喜欢的。对我来说,独自思考是一种乐趣,因此,在学术上我从来没有与他人合作过一篇文章。
要写博士论文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写经济论文,你对经济理论一定要有相当的掌握,因为问题一定要从一个理论基础去看。但这理论的*纵不需要很全面。经济学理论的全面*纵,花一生也不足够。你要全面有点认识,但在某一部分要知得很深入,掌握得很通透。

举一个例,高斯(R.H.Coase)对一般的经济理论知得很少,但在「成本」的概念上却超人几级。他所有的重要论着都是与「成本」有关的。我自己对一般经济理论的认识,比高斯多,但却比不上港大的任何一位同事。但像高斯那样,我有一技之长:在价格理论中,我对需求定律的认识自成一家,所以每次出招都是需求定律,虽然我很少提及「需求」这一辞。

任何世事,可以从很多个不同的角度看。高斯以「成本」看世界,我以「需求」看世界,但大家的结论十之八、九都是相同的。所以同学要写博士论文,或要在经济学上有点建树,对经济理论要简略地全面知道,但更重要的是要集中而深入地对某部分(或某小部分)*纵自如。
没有如上所说的理论基础,你本领再大也不容易写得出一篇可取的论文。这好比建造房子,你不懂得用工具,从何建起?天下的工具数之不尽,你不可能件件皆能。与其每件一知半解,倒不如选一两件自己可以控制自如的。
有了工具,其他的就要靠自己,也要碰碰运气。经济学的实验室是真实的世界,那你就要到市场走走。你要像小孩子那样看世界,或学刘姥姥入大观园,尽可能天真地看。

没有成见,不管他人怎样说,你会觉得世界无奇不有。任何一「奇」,都是博士论文的大好题目。试举一些例子吧。
为什么在有竞争的市场上,购物者会讨价还价?所有经济学课本都不容许这个现象--我自己为此想了三十多年,到去年才找到答案,但因为退休将至,不打算下笔了。为什么在九龙广东道的玉器市场,玉石的原件出售时不切开来,让买家看不清来猜测石内的玉质是怎样的?为此,一九七五年我坐在广东道的街旁卖玉mi,到七六年有了答案,但今天还没有写出来。(考博网kaobo.net编辑)
是的,科学上的学问,是因为不明白而要试作解释,对或错不重要,有没有文章发表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同学们若没有好奇心,就不应该在什么学位名衔上打主意。你要在名片上印上什么衔头,没有谁管得 。(我自己是从来不用名片的。) (考博网kaobo.net编辑)

找到了认为需要解释的现象,你就以自己所知的理谕作分析,有了大概的答案,就以假说(Hypothesis)的形式来处理,再到市场搜集证据,印证自己提出的假说是否被推翻了。这样,博士论文就是一级的。

达到如上所述,你还要做两件事,其一不重要其二重要。不重要的是要追查你的论文题目有谁作过类同的研究,补加些注脚,充充场面,好叫论文比较容易发表。重要的是到最后你要把自己的假说一般化,希望这假说能引用到不同的现象去。这最后一点的或大或小,或成或败,就要靠点运气了。高斯因为研究电台的广播频率而成功地把成立了高斯定律,拿得诺贝尔奖! 

--
最新奇有趣的新技术、科幻、社会学信息:
http://forcode.bloggerspaces.com
订阅本博客:
http://feeds.feedburner.com/woodphone
教育网BT下载博客正式推出,服务在校学生
http://4renminbi.com/edubt
我的科幻小说《抽水马桶的秘密》:
http://www.cmfu.com/showbook.asp?Bl_id=60008

2007-04-05

生物科学家柯林斯:为什么科学家相信上帝


Collins: Why this scientist believes in God

POSTED: 6:15 p.m. EDT, April 4, 2007
CollinsDr. Francis Collins finds no conflict between science and religious faith.

More on CNN TV: Questions of science, sex, salvation. What is a Christian? A two-part special on "Anderson Cooper 360°," Wednesday, Thursday, 10 p.m. ET.

By Dr. Francis Collins
Special to CNN
Adjust font size:
Decrease font Decrease font
Enlarge font Enlarge font

Editor's note: Francis S. Collins, M.D., Ph.D., is the director of the 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 His most recent book is "The Language of God: A Scientist Presents Evidence for Belief."

ROCKVILLE, Maryland (CNN) -- I am a scientist and a believer, and I find no conflict between those world views.

As the director of the Human Genome Project, I have led a consortium of scientists to read out the 3.1 billion letters of the human genome, our own DNA instruction book. As a believer, I see DNA, the information molecule of all living things, as God's language, and the elegance and complexity of our own bodies and the rest of nature as a reflection of God's plan.

I did not always embrace these perspectives. As a graduate student in physical chemistry in the 1970s, I was an atheist, finding no reason to postulate the existence of any truths outside of mathematics, physics and chemistry. But then I went to medical school, and encountered life and death issues at the bedsides of my patients. Challenged by one of those patients, who asked "What do you believe, doctor?", I began searching for answers.

I had to admit that the science I loved so much was powerless to answer questions such as "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 "Why am I here?" "Why does mathematics work, anyway?" "If the universe had a beginning, who created it?" "Why are the physical constants in the universe so finely tuned to allow the possibility of complex life forms?" "Why do humans have a moral sense?" "What happens after we die?" (Watch Francis Collins discuss how he came to believe in God Video )

I had always assumed that faith was based on purely emotional and irrational arguments, and was astounded to discover, initially in the writings of the Oxford scholar C.S. Lewis and subsequently from many other sources, that one could build a very strong case for the plausibility of the existence of God on purely rational grounds. My earlier atheist's assertion that "I know there is no God" emerged as the least defensible. As the British writer G.K. Chesterton famously remarked, "Atheism is the most daring of all dogmas, for it is the assertion of a universal negative."

But reason alone cannot prove the existence of God. Faith is reason plus revelation, and the revelation part requires one to think with the spirit as well as with the mind. You have to hear the music, not just read the notes on the page. Ultimately, a leap of faith is required.

For me, that leap came in my 27th year, after a search to learn more about God's character led me to the person of Jesus Christ. Here was a person with remarkably strong historical evidence of his life, who made astounding statements about loving your neighbor, and whose claims about being God's son seemed to demand a decision about whether he was deluded or the real thing. After resisting for nearly two years, I found it impossible to go on living in such a state of uncertainty, and I became a follower of Jesus.

So, some have asked, doesn't your brain explode? Can you both pursue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life works using the tools of 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and worship a creator God? Aren't evolution and faith in God incompatible? Can a scientist believe in miracles like the resurrection?

Actually, I find no conflict here, and neither apparently do the 40 percent of working scientists who claim to be believers. Yes, evolution by descent from a common ancestor is clearly true. If there was any lingering doubt about the evidence from the fossil record, the study of DNA provides the strongest possible proof of our relatedness to all other living things.

But why couldn't this be God's plan for creation? True, this is incompatible with an ultra-literal interpretation of Genesis, but long before Darwin, there were many thoughtful interpreters like St. Augustine, who found it impossible to be exactly sure what the meaning of that amazing creation story was supposed to be. So attaching oneself to such literal interpretations in the face of compelling scientific evidence pointing to the ancient age of Earth and the relatedness of living things by evolution seems neither wise nor necessary for the believer.

I have found there is a wonderful harmony in the complementary truths of science and faith. The God of the Bible is also the God of the genome. God can be found in the cathedral or in the laboratory. By investigating God's majestic and awesome creation, science can actually be a means of worship.

What is your take on this commentary? E-mail us

The opinions expressed in this commentary are those of the writer. This is part of an occasional series of commentaries on CNN.com that offers a broad range of perspectives, thoughts and points of view.

Your responses

CNN.com asked readers for their thoughts on this commentary. We received a lot of excellent responses. Below you will find a small selection of those e-mails, some of which have been edited for length and spelling.

Lorri Carlson, Prescott, Arizona
I am greatly encouraged to read about Dr. Francis Collins' intellectual and spiritual perspective. It is positively refreshing. A thinking person who recognizes the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of faith in Jesus Christ and science! Thank you so much for making this article available.

Alan Goldstein, Powder Springs, Georgia
As is typical of believers, Collins was looking for answers, and when he didn't find them (or more likely didn't care for the answers he found), he turned to superstition. For example, 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 Science would say "Life has no meaning, other than the meaning we give to it." I think this is a wonderful answer, and immensely preferable to, life exists because god was bored. And that our sole purpose for existence is to please god enough, so that we may enter heaven and sing his praises for all eternity.

Hyukwoo Shin, Del Mar, California
It is no surprise to me that an accomplished scientist like Dr. Collins is a faithful believer because he asked himself the right questions. I see so many times atheists in science asking the wrong questions: "Can you prove that the bible is true or that God does exist?" The right questions are pointed out in this article: "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 "Why am I here?"

James Lampert, Fountain Valley, California
The best case of all for the existence of a supreme being is in the very laws of physics: the fact that physics HAS laws, and that those laws are knowable, internally consistent, and elegant.

Barbara Liang, Appleton, Wisconsin
Dr. Collins stated that in his late 20s he made a leap of faith and embraced the Christian teachings because he could no longer live with "uncertainties." An emotional quest for certainty and tranquility, no matter how beneficial to the individual, does not a factual system make. I am glad that Dr. Collins has the comfort of his beliefs, but his reasoning does not sound very scientific.

James Hastings, Franklin, Pennsylvania
Thanks for publishing this point of view. I don't agree with the author, but it was refreshing to read commentary that was different from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published ad nauseum. Maybe this sort of writing should appear more often than "occasionally."

John Borland, Waukegan, Illinois
I am with Dr. Collins until he broaches the subject of Jesus. He poses questions about whether it is possible to reconcile Jesus' divinity with science, but he avoids answering them by devoting the remainder of the piece to evolution and the age of the earth. It seems to me that believing in Jesus, or any other divine prophet, requires an egocentric view of creation that goes far above and beyond Dr. Collins' argument for belief in God. To casually insert a reference to Jesus in this piece without addressing that issue seems to me to be an obvious attempt to blur the distinction. It makes the piece seem more like an advertisement for Christianity than a thoughtful discussion of spirituality.

Suzanne Spinelli, Middlebury, Connecticut
I agree with the scientist in the report, however, why is it only Judeo/Christian creation myth that can be 'real.'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creation myths from the past until the present. I think it is offensive to negate all those other myths for the "one true 'real'" myth (depending on one's point of view). After all, who is to say which one is right? Could it be that they are all right in their own way?

Mara Alexander, Alexandria, Virginia
With a Ph.D. in the social sciences, I'd find it more surprising that scientists don't believe in a god or organizing principle of some sort. What we pursue is "truth," with the underlying belief that there is order in the universe if only we can discover it. I don't know that I especially believe in a berobed deity sitting up in Heaven, or in a literal version of the Bible, but I certainly do believe in a higher power of some sort.

--
最新奇有趣的新技术、科幻、社会学信息:
http://forcode.bloggerspaces.com
订阅本博客:
http://feeds.feedburner.com/woodphone
http://feed.feedsky.com/woodphone
我的科幻小说《抽水马桶的秘密》:
http://www.cmfu.com/showbook.asp?Bl_id=60008